李偉
(湖南大學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1985年,F(xiàn)auconnier的著作“Mental Spaces”的出版代表著認知語言學研究發(fā)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和理念的誕生。在該書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心理空間的理論”[1](P16)。隨著該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際運用中出現(xiàn)的理論解釋力不足等問題,經過十多年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F(xiàn)auconnier進而又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論”[2](P149),是對心理空間理論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這個理論認為人們通過不斷建立起心理空間來進行言語的交流和思考,然后不同的心理空間不斷進行映射,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間,從而使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可以表達和理解新的言語,達到交流的目的[3]。該理論廣泛用于解釋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認知活動,其重要性十分凸顯。筆者將介紹該理論的發(fā)展過程、理論機制和研究成果。
1.心理空間理論的理論機制
在概念合成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心理空間理論是其雛形階段,而Fauconnier的代表作《心理空間》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Fauconnier的理論源于Lakoff& Johnson 所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4](P7),該理論認為隱喻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種修辭手段,而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嵌在人們的認知活動之中。隱喻是一個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過程[5],而Fauconnier則認識到我們在交談和思考時不斷建立起心理空間,而隱喻是不同心理空間之間映射的結果[3]。
Fauconnier通過對“概念隱喻理論”發(fā)展指出:“對所相關的語言組織的理解,這會將我們引向對空間域的探究,而這些空間域是我們在談話和聽話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并且我們是借用各種語義要素、各種角色、各種策略及各種關系來建立這些空間域。”[1](P35)他還進一步提出,這些空間域實際上就是彼此具有相互聯(lián)系的心理空間。
因此我們知道,心理空間是我們用語言在進行交流和思考時所表達內容的一種概念體,以此達到即時言語理解和行動的目的。它是在人的認知范圍內各種概念要素的一個集合體,按照認知框架和認知模型構成,而且在人的思維和話語活動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增值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心理空間就是多個概念彼此關聯(lián)而構成的知識結構,其具有動態(tài)性質,表現(xiàn)出動態(tài)化的意義。
2.心理空間理論的不足
但是隨著對該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心理空間并不是認知的全部,因而無法準確而具體說明人們在言語交流中的過程。心理空間理論,它的理論貢獻是揭示了人們在自然的言語交流中意義的生成和理解過程,但是理論不足較為明顯。這個理論尚未對言語交流過程中不同心理空間之間的具體的心理工作程序解釋清楚?!靶睦砜臻g的理論的缺陷是只揭示了意義構建的一些基本原則。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系統(tǒng)的工作機制等宏觀理論意義問題還未來得及作深入的探索?!保?]
1.概念合成理論的形成
在心理空間理論提出之后,F(xiàn)auconnier本人針對該理論的缺陷或發(fā)展空間不足等一些問題,對該理論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發(fā)展了該理論。從1986年到1996他與多位學者撰寫了一系列的相關論文?!八羞@些論文和專著都聚焦于一個主題:心理空間的生成、通過彼此的互動作用產生心理空間的合成并由此達現(xiàn)自然語言意義的在線構建?!保?]1997年,他的另一部專著《思維與語言想映射》誕生。Fauconnier在此書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論,對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Fauconnier提出了一個“四空間”交互作用的自然語言構建模型。這一模型主要就是揭示了人們在自然言語交流中的意義在線構建及各心理空間相互映射過程的連接問題。
2.概念合成理論的理論機制
Fauconnier提出的“四空間”模型[2](P151)很清晰地解釋了概念合成理論。該模式的圖式如圖1。
圖1 “四空間”模型
“四空間”模型擁有兩個輸入空間,它們將兩個空間中共有的元素或相關的概念內容投進類屬空間。而“類屬空間是各輸入空間成分的交集,獨立于其他空間存在,反映輸入空間共有的角色、框架和圖式”[8](P36)。合成空間除了有輸入空間選擇投射的內容外,還有一個獨特的“浮現(xiàn)結構”[8](P37)。這個結構主要是通過對各輸入空間各種要素的投射及背景認知概念的嵌入與融合,在合成空間里生成新的概念結構,因而產生新的行為、概念、情感和理解。
這個模型表明語義并不是來自于孤立的語言單位,而是存在于整個話語網絡模型中和各個認知框架之中的,而語義的形成是各個心理空間一個動態(tài)的合成過程。合成在心理上,就是一般認知過程,輸入空間的結構投射到合成空間就是一個合成的認知過程。
因此這樣的一個模型,將人們對于語言的研究從語言本身擴展到人的認知層面,提升了語言研究的層次。
傳統(tǒng)的語義學以及后來形式語義學的發(fā)展,都著重強調語言本體,而忽視了人作為語言使用者,其使用語言的心理動態(tài)。在形式語義學中,突出代表的就是真值條件句、偽實條件句。對于這些句子的語義解釋,主要是從客觀條件出發(fā),強調語言與客觀事實之間的對應關系[9](P260),因而人的主觀因素被忽視了。
概念合成理論對于語義的解釋,則反其道而行之,突出了人的主觀因素在語義催生和言語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這個“四空間”模型中,類屬空間所包含的是人們所擁有的對這個世界的背景知識和認知框架,強調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經驗對語義理解的一種無形的角色。在合成空間,將合成這種認知機制作為語義生成的方式,從而強調了人的主觀因素在語義解釋中的角色。
從傳統(tǒng)語義解釋方式和認知的概念合成的方式解釋語義的對比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種主觀化在概念合成理論中的凸顯。
不論是傳統(tǒng)語法,還是結構主義語言學,抑或是生成轉化語法,均在很大程度上僅聚焦于語言形式的靜態(tài)研究[10](P63),很少考慮到語言意義的在線生成的動態(tài)研究,忽視了人思維活動的動態(tài)性。作為認知語言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概念合成理論則著重從語義在線生成的這一動態(tài)特征進行研究。
“四空間”模型很清晰地向我們解釋了語義的生成。在該模型中,每一個空間的要素都是隨著言語交流者的主觀知識變化而不斷在變化的。隨著說話人所要傳遞思想的跳躍和傳遞內容的更變,這四個空間中的要素隨著說話人語義表達而變。這就是合成機制的認知方式在不斷發(fā)揮作用。
這樣,語義的解釋是隨著說話人語義表達內容的動態(tài)合成而生成,這種語言研究的動態(tài)性就是語義合成的動態(tài)過程中而體現(xiàn)的。
在以往的語言研究中,語言通常被分割研究。語言研究主要集中對語言本體的研究,而忽視了語言與其他方面的聯(lián)系。這種分割性研究通常使語言研究陷入困境,不利于語言研究的整合和語言普遍性規(guī)律的探尋,阻礙了人們對于語言研究的深入探討。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提出了語言是人的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作為認知語言學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合成理論則將語言研究從內部研究,逐漸與文化、物理的、社會的認知現(xiàn)象相結合,將人的認知能力加入其中,深入和完善了語言學研究,拓寬了其研究的層面,提升了語言研究的層次。
概念合成理論提出了自然語言交流過程中意義的在線構建這一動態(tài)過程,充分闡釋了合成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在語義生成中的作用。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闡釋了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語言交流之中。但是概念合成理論,則在理論上更深層次地探討和闡釋了這種隱喻背后的認知機制,將人們生活中的各個心理空間通過合成這個認知機制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生了一個動態(tài)的映射過程來催生語義,解釋了人們日常的言語交流。這就將Lakoff的隱喻研究引向了另一層認知深度,拓展了人類的認知方式。
“概念合成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尤其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時的一種認知過程?!保?]Fauconnier的這個“四空間”模型極其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人們在現(xiàn)實語義生成的動態(tài)過程,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和研究方向。這一理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解釋力,深入地揭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隱喻背后的認知方式。
概念合成理論為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研究途徑,其理論機制也廣泛用于語言學和其他學科方向的研究。但是該理論尚處在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階段,許多問題需要繼續(xù)研究探討,比如“四空間”模型中的類屬空間,這個概念尚未定義和解釋清楚,其中所包括的具體的信息并沒有作出清楚的說明。
理論研究的進步是要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取得的,因此要讓概念合成理論真正能夠成為解釋人類語言和人的認知機制的普遍規(guī)律,還需要不斷地進行理論探索與理論實踐。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5.
[2]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San Dieg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Fauconnier G,Turner M.Conceptual Blending,F(xiàn)orm and Meaning[J].Researches en communication,2003,(19).
[4]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汪少華.概念合成與隱喻的實時意義建構[J].當代語言學,2002,(2).
[6]劉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論:闡釋與質疑[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7]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論研究與應用的回顧與思考[J].外語研究,2004,(1).
[8]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9]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0]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