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云
【摘要】本文牢固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指出低年級識字教學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引導,提高識字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幫助學生在完成識字任務的同時,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并教給一定的識字方法,逐步提高其獨立識字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而處于起始階段的低年級識字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上有效的指導和引導,才能實現(xiàn)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逐步發(fā)展識字能力的目標。課堂上我們必須改變枯燥單一的識字教學方法,“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2011版課標語)
在識字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就嘗試運用以下幾種教學策略,以提高識字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幫助學生在完成識字任務的同時,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并教給一定的識字方法,逐步提高其獨立識字的能力。
一、組合復現(xiàn),帶學生走進識字的自由空間
【案例呈現(xiàn)】蘇教版語文第二冊《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片段:
片段一:(學生初讀課文后)
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學生根據課文找到相應的詞語)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詞卡:瑞金城 沙洲壩(學生認讀詞卡)
(其中“瑞、金、壩”是生字)
師:你能讀準這一串詞嗎?
出示詞串:江西 瑞金城外 沙洲壩 (學生認讀)
師:看詞串,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學生練說)
師:你一定能讀好課文中這一段話。(學生練讀)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瑞金城外有個小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就在那兒住過。
片段二:(學生已隨文學完本課的生字詞,此屬于課尾鞏固字詞環(huán)節(jié))
師:故事學完了,這些詞語你一定會讀了!
出示四組詞串:江西 瑞金 沙洲壩
主席 戰(zhàn)士 鄉(xiāng)親們
帶領 領導 挖水井
以后 不忘 很想念
(學生認讀詞串)
師:你能不能用上詞串中的幾個詞語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呢?
(學生結合詞串中的詞語練說)
【策略分析】
2011版課標提出在第一學段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崔巒老師曾對要求會認的字作出明確解釋:會認的字,只要求學生會認,不作具體細致的字形和結構分析,學生在這里認識,換個地方還認識就行了。他還指出:要認的字不要主動分析字形,要當堂認識,當堂鞏固,要把字放到語言環(huán)境中復現(xiàn),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
片段一中教師把生字放入詞語、詞串、語段的朗讀中,并將帶生字的詞語按內在的聯(lián)系進行重組,鼓勵學生使用有序排列的詞語概括相關的課文內容,這樣生字一次次得以復現(xiàn),學生就在反復的認讀、自由的練說中一遍遍進行了識記。
片段二的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師將課文中的詞語巧妙地組合成板塊,每個板塊都是一個特定的情境,既整體照應又相互獨立。教師引導學生經歷了“讀準詞語——想象畫面——回憶課文內容”的過程,充分感受到了詞語的豐富內涵,為理解課文作好鋪墊,而文中生字在學生看、選、說的過程中不斷復現(xiàn),從而能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記憶中,得到牢固的掌握。
這樣的識字過程,已經不是單一地把識字放在初讀后檢查或鞏固環(huán)節(jié)上,而是把識字教學與課文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是教師逐字逐詞地教,而以學故事、講故事貫穿始終,學生在文本內容的重組復現(xiàn)中自然輕松地學生字、讀詞語、悟課文,這樣的教學,體現(xiàn)了識字教學的“無痕”,帶領學生走進了識字教學的自由空間。
二、追溯字源,讓學生汲取漢字的源頭活水
【案例呈現(xiàn)】
片段一:蘇教版語文第二冊《烏鴉喝水》(生字“看”的教學)
師:烏鴉到處找水喝。(手放在額頭搭涼棚演示)
左找找,右看看(引導學生學做“看”的動作)
師:剛才我們表演的就是這個字——(板演“看”的古文字)
認識現(xiàn)代字“看”,了解字的演變過程
片段二:蘇教版語文第二冊《放小鳥》:
(出示“著急”和“焦急”,其中“焦”是本課生字)
師:“著急”和“焦急”都有著急的意思,哪個詞語表示更急呢?
(學生無法正確辨析)
師:(出示“焦”的古文字)“焦”下面的四點底其實是表示“火”,“焦”在古代就是表示用火燒烤鳥。想象一下,那是什么樣的感覺?
現(xiàn)在你知道,哪個詞語表示心里更著急些?
(學生恍然大悟)
師:你還知道哪些和“焦”一樣是四點底的字?(學生交流)
師:小鳥被關在籠子里,鳥媽媽的叫聲當然很——焦急。
【策略分析】
眾所周知,受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影響,識字既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要認的字中既有獨體字,還有許多合體字,更有部分合體字的偏旁部首出現(xiàn)了變體。因此,在教學中對部首追本溯源,不僅可以教給學生科學的漢字知識和學習漢字的科學方法,還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記的范圍,從而提高識字效率。例如教學片段二中由“焦”的識記,引入一批同部首的字的識字;再如“穴”做部首稱作“穴寶蓋”,小篆寫法像古人居住的巖洞,兩塊石崖構成石洞, “穴”在構字中表示洞、窟窿等義,如“窟窿、窩、空、窗”等。經過溯源分析,學生清楚了部首的意思,了解到了漢字的演變歷程,學習漢字的興趣變得十分濃厚。長期以來被認為難學、難認、難記、難寫的漢字,在學生眼中變得形象易學,趣味盎然。
由此觀之,追溯字源,對漢字進行科學的分析,才能找到符合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漢字教學的科學化,給學生的識字實踐注入源頭活水,讓學生的自主識字始終煥發(fā)著旺盛的生命活力。
總之,漢字教學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漢字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撐起識字教學的一片藍天,讓他們自由翱翔!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