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平
摘 要:教學是知識傳輸?shù)倪^程,課堂教學的追求目標是達到盡可能多的效果,如何切實達到這個目標是如今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核心,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目標,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對學生進行引導,而不是知識的灌輸。引導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引導學生如何巧妙學習、引導學生從何種角度看問題、引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等,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也同樣要遵循這個道理。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效率;高效
就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而言,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所關注的最大問題。面對當前的實際教學形勢,對課堂教學加以改革創(chuàng)新是必須的。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言,新方法的制訂必須避開傳統(tǒng)方法的弊端,加之以改良,從而形成科學高效的教學體制。參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新的教學方法的制訂需要注意很多內容。
一、課堂需要關注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想達到高效的教學成率,就需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學習興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細心觀察每一位學生,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感興趣的知識內容,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以前的觀察選擇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結合到課堂教學之中。這樣的做法能夠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感興趣,提高課堂積極性,從而提高聽課效率。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后可以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策略,在課前思考該如何引導學生。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針對大部分學生,對于學習效率低的個別學生,教師需要課后多加指導。
二、科學定位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規(guī)定,各個階段教學目標的制訂有所不同。該文獻的規(guī)定是思想品德教師制訂具體教學目標的依據(jù),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都需要始終圍繞最終目標,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教學安排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精確定位教學目標,初中思想品德的大致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并且與教師能夠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交談等。這對于具體教學來說是一個導向,引導了教師如何安排教學,也指明了學生的學習方向。目標的設立需要有層次,對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學生需要制訂不同的目標,統(tǒng)一的目標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
三、合理選用教學資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負著構建內容和開發(fā)課程資源的重任,教材是教師選用的核心資料。教師在選用教學資料時需要圍繞教材知識進行擴展,知識的拓展不能脫離書本要求。教材知識所包含的內容是教學的主干內容,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所包含的知識面進行延伸,搜集有利于學生理解的教學資料。教師可以利用廣播電視節(jié)目、錄音、視頻、多媒體課件等新型資料對學生進行講解,針對學生感興趣的方面設計教學,從而營造出生動、和諧、有趣的學習氛圍。這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使思想品德課堂改變以往的狀態(tài),教與學變得更加靈活,使課堂教學不再沉悶。
四、使用多樣的教學方法
對于思想品德教學,方法不能單一,思想品德內容本身是屬于較為枯燥的內容,如果教師不能利用靈活的方法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對知識會喪失興趣,導致效率低下。教師需要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個問題制訂相關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課堂上加入游戲、辯論賽、知識競答等活動。
教學中加入游戲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更加積極地融入課堂中來。教學游戲并非單純的娛樂游戲,而是要在游戲中加入思想品德知識,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到和思想品德有關的知識。這種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印象深刻,還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趣味教學如今在實行中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運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思想品德也是教學的一大突破。
辯論賽的開展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利用思想品德知識。教師可以選取重要的思想品德知識點或者當前國內外熱點問題作為論點,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辯論內容必須要以學到的思想品德內容為主。這樣的方法可以鍛煉學生的口才和反應能力,學生還可以自我檢測自己知識的掌握程度,可謂一舉多得。
知識競答是考查知識范圍較廣的一種方法,在課堂上開展知識競答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在醞釀答案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相比較平時的教師提問,知識競答更加支持學生自主表現(xiàn),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會自我表現(xiàn),但是教師點名提問,學生就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
總之,明確認識教學的主要方面,有針對性地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可以讓思想品德教學效果更加顯著。靈活有趣的方法對于教學有很大的益處,通過這些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提升,還會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易菊香.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J].教學與管理,2007(21).
[2]劉麗平.讓教學方法成為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動力[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4(03).
(作者單位 福建省德化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