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
摘 要:文章以2009-2011年滬深A股機械行業(yè)上市公司為例,從公司的股權結構、債券結構、管理層結構方面選取指標對盈余管理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與盈余管理存在著相關關系, 需要對現(xiàn)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和改革。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 盈余管理度量 操縱性應計利潤 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9-072-02
一、引言
在會計學術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在我國關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幾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fā)展而逐步發(fā)展起來。從國內現(xiàn)有的文獻來看,盈余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動機和手段的論述以及盈余管理度量程度的模型研究方面。而本文從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結構的關系入手,認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所導致的,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我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行業(yè)——機械行業(yè)上市公司治理因素是如何影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
二、研究假設
股票的所有權為其所有者提供了一定的擁有企業(yè)現(xiàn)金流量的權利,這使得伴隨股權集中而產生的大股東具有足夠的激勵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監(jiān)督管理層,從而可以避免股權高度分散情況下的“搭便車”問題;同時大股東又能受到獲取監(jiān)督收益的激勵。股權集中導致控股股東與其他股東之間產生代理成本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控股股東代表他們自己的利益,并且他們的利益并不與公司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完全一致。當大股東擁有的控制權權利大大超過擁有的現(xiàn)金流量權利時,他們通過盈余管理獲取控制權私人收益能力和動力就更強。
假設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
股權制衡是指通過各大股東的內部利益牽制,達到相互監(jiān)督、抑制內部人掠奪的股權結構安排。當公司不存在一個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控股股東,公司的主要行動需要由幾個大的投資者一致同意才能實現(xiàn)時,這些大股東共同持有的現(xiàn)金流量權足以限制第一大股東對其他股東進行掠奪,并且通過采取更有效率的經營措施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與所有股東共同分享。在股權制衡的情況下,相對控股股東對公司治理機制和公司績效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采用第二大至第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之和作為衡量股權制衡的指標。
假設2: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負相關。
Hart(1995)探討了債務期限結構對管理層的約束作用。由于管理者對控制權、“建造帝國”(Empire-building,公司管理者最大化所控制的資產)和特殊待遇有強烈的興趣,激勵計劃能夠激發(fā)管理者努力工作,卻不能阻止他們的這些行為,而債務能夠做到這一點。短期債務使管理者為了避免清算而提高短期利潤,筆者認為,短期債務的存在迫使管理者提高短期利潤的同時,控股股東也極有可能頻繁地通過各種利潤轉移方式向上市公司“輸血”,從而進行盈余管理操縱。目前中國股票市場對于股權融資的約束非常小,又缺少實質性的懲罰措施,上市公司利用權益融資的款項來償還貸款的現(xiàn)象也屢有發(fā)生。因此,可以猜測,大量流動負債的存在會增加企業(yè)對利潤進行操縱的程度。
假設3:流動負債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
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董事會大都是由控股股東直接任命,他們是控股股東的利益代表,自然會聽從控股股東的安排,是控股股東的傀儡,只有當職工選舉的董事達到很大一部分比例時可能會對其有抑制作用。因為有代表職工利益的董事的存在,控股股東必須要安排代表其利益的董事的存在,也會造成董事會規(guī)模的擴大。本文的觀點認為,盡管有代表各利益相關者的董事的存在,但當董事會人數(shù)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委托—代理中的問題就又顯現(xiàn)了,董事之間浮于形式,相互推卸責任,其負面效應超過了其正面影響。
另外由于股權高度集中,絕大多數(shù)的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也是由大股東聘任,因此,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很難保證,難免不代表大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獨立董事聘請中介機構的費用及其他行使職權時所需的費用由上市公司承擔;獨立董事的津貼,津貼的標準由董事會制定預案,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這樣,獨立董事在經濟上依賴于上市公司,缺乏獨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股東利益。但公司存在制衡機構——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會理所當然對利潤的操縱有抑制作用。
假設4:董事會規(guī)模、獨立董事規(guī)模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
假設5:監(jiān)事會規(guī)模與盈余管理程度負相關。
三、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
目前估計單個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采用應計利潤分離模型,即將總應計利潤分為操縱性應計利潤和非操縱性應計利潤。非操縱性應計利潤是企業(yè)的正常的應計利潤,而操縱性的應計利潤則是企業(yè)出于某種動機而進行的盈余管理。對操縱性應計利潤的估計所采用的主要模型為修正的JONES模型。
修正的JONES模型的擴展模型的關鍵點是該模型修正了“認為管理層對于所有賬面上記錄的銷售收入都沒有實施盈余管理的假定”,而是認為由于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凈值的變化所帶來的那部分銷售收入,受到了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具體而言估計的程序為,首先在每個年度內按行業(yè)根據(jù)以下公式估計各行業(yè)的模型參數(shù):
1.計算總應計利潤。
總應計利潤=凈利潤-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
2.估計模型參數(shù)。
■=α1×■+α2×■+α3×■+α4×ROAt
其中,△REVt表示第t年與第t-1年的產品銷售主營業(yè)務收入差額,At-1表示第t-1年的資產總額,PPEt表示第t年固定資產總值的平均值(年初固定資產總值與年末固定資產總值的平均數(shù))。在估計出參數(shù)之后,再按照式2.2計算出不可操控的會計應計量(NDA)。
■=α1×■+α2×■+α3×■+α4×ROAt
其中,△REVt表示公司當年的應收賬款凈額相對于上一年的變化額按公司平均的資產規(guī)模標準化后的值。最后按照式2.3可以計算出公司的可操控的會計應計量(DA):
DAt=■■
四、樣本來源與研究變量
1.樣本數(shù)據(jù)來源。本節(jié)所選的2009—2011年的樣本公司財務數(shù)據(jù)來自北京色諾芬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的國泰安(CSMAR)中國經濟金融數(shù)據(jù)庫,公司治理結構和股本結構信息數(shù)據(jù)來自北京聚源銳思數(shù)據(jù)有限公司(RESSET)的金融研究數(shù)據(jù)庫。選取滬深交易所上市的機械行業(yè)87家公司3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
2.研究變量。
(1)被解釋變量。對于盈余管理的程度,采用以上的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計算出來的操縱性應計利潤來衡量。
(2)解釋變量。公司內部治理變量。本文選取了股權結構、債務結構、董事會規(guī)模、監(jiān)事會規(guī)模作為研究的顯性因素?;诒疚牡难芯磕康?,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特點,我們僅考慮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二至第五大股東所占比例、董事會人數(shù)、應付賬款占流動負債比例、董事會人數(shù)、獨立董事人數(shù)、監(jiān)事會人數(shù)來解釋非公允關聯(lián)交易。
(3)研究變量定義。
3.實證結果與分析。由表2的回歸分析表中我們可以得到,
(1)復相關系數(shù)R為0.953,決定系數(shù)R2為0.945,0≤R2≤1,且接近于1,表明操縱性應計利潤的95.3%可由這幾個自變量來解釋。
(2)方差分析中回歸平方和遠大于殘值平方和,說明線性模型揭示了總平方和中的絕大部分,擬合效果較好。并且F值為2.684,相伴概率值p<0.001,說明了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確實有線性回歸關系,可以進行回歸分析;并且回歸平方和遠大于殘值平方和,說明線性模型揭示了總平方和中的絕大部分,擬合效果較好。
(3)由表2可知在α=0.05的水平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董事會規(guī)模與操縱性應計利潤有顯著的相關性;在α=0.10水平下,第二至第五位大股東持股比例、獨立董事規(guī)模有相關性;其他沒有相關性,說明他們沒有發(fā)揮到相應的作用。
由以上的實證結果表分析可知:
(1)由于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主要特點是股權過度集中、國有股“一股獨大”,使得操縱性應計利潤和第一大持股比例呈正相關關系;通過實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第二至第五大股東與兩者的關系在5%的水平下不夠顯著,但在10%的水平下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這證明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前五大股東實際上是有共同的利益取向的。
(2)董事會規(guī)模與盈余管理程度有強相關關系,但恰恰是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董事會實際上是和控股股東同流合污的;同時受大股東控制的獨立董事形同虛設,獨立董事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職責;監(jiān)事會同樣沒有發(fā)揮作用。同時應付賬款占款比例也是不顯著的,說明操縱性應計利潤是通過多種手段最終影響利潤的。
4.政策建議。
(1)優(yōu)化股權結構,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要改變我國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礎,同時以利益流動為導向,繼續(xù)加強股權分置改革,使股票全流通,通過股票的同等權利和流動的性質,實現(xiàn)股東利益最優(yōu)化。
(2)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適合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根本保障。通過本文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在某些方面與盈余管理存在著相關關系,需要對現(xiàn)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完善、改革。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應切忌照搬照抄,全盤西化,應探索一套適合我國現(xiàn)實的上市公司治理機制。
參考文獻:
1.Grossman,S and O.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591-719.
2.Calomiris,C.W.,R.Fisman & Yongxiang Wang. Profiting from government stakes in a command economy:evidence from Chinese asset sal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96):399—412.
3.黃梅,夏新平.操縱性應計利潤模型檢測盈余管理能力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9(12):136-143.
4.郭太平,姜素萍,李明.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與股權結構關系探討——基于我國制造業(yè)的分析[J].證券經濟,2008(3):156-158.
5.葛文雷,姜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7(21):82-87.
(作者單位:江蘇中煙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南京卷煙廠 江蘇南京 2100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