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恒明
只要一提到德魯克的名字,企業(yè)的叢林中就會有無數(shù)雙耳朵豎起來傾聽;這一次,全世界的投資者都豎起了雙耳,努力辨清《滾雪球》一書傳遞出的巴菲特的聲音。
如果不做慈善,2006年捐出幾百億美元成為全世界最慷慨的人,巴菲特或許還算不上全美的名人,在40多萬人口的奧馬哈可能都打聽不到他公司的所在地;如果巴菲特不是早已承諾捐出億萬家財,2008年,以極優(yōu)越條件八股美國頂級企業(yè)高盛和通用電氣時,他一定會非議纏身,被認為占盡了那些陷入絕境公司的便宜。
最大膽的假設(shè)就是,巴菲特2008年之后的運氣不會那么好,他的一系列決策將把“股神”這一榮譽的氣泡吹破。但是這些假設(shè)是不成立的,巴菲特的成功不是僥幸。
巴菲特在中國的知名度或許超過美國,幾位到奧馬哈朝圣的中國投資人說,在40多萬人口的城市奧馬哈,你不一定能打聽得到巴菲特公司的所在地,在世紀捐助之前,甚至你打聽的人都不知道這個城市有個叫巴菲特的名人。
有人說,普通美國人不會太在意那些富人們,像巴菲特這樣的富人有很多,在每個行業(yè)都有帝王式人物。不過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華爾街許多帝王式人物的故事要被重寫。那些英雄們的傳記,昔日輝煌企業(yè)的傳記,都要被扔到廢紙簍里,都要被燒掉。但巴菲特不會,他的神話還將續(xù)寫。他的傳記書也不會被扔掉。
今日很多公司走到了破產(chǎn)的境地,《滾雪球》作者施羅德提醒說,是因為這些公司的高管們沒有傾聽巴菲特。
巴菲特首創(chuàng)的新詞“定時炸彈”(time bombs),可以追溯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02年的股東報告中,巴菲特提醒說他們瘋狂的擴張,可能會“引發(fā)金融災(zāi)難的連鎖反應(yīng)”。很遺憾,沒有人仔細聽,正如施羅德所寫:“在2008年春天的混亂之中,巴菲特坐在那里,在他近6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所思考的價值和風險一直都沒有改變,總是有人在說規(guī)則已經(jīng)變了。但是,他說,只有短線投資,你才可以這么認為。”
濕雪,指的是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投入能不斷滾動增長的資金。長坡,指的是能讓資金有足夠的時間滾大變強的企業(yè),而巴菲特似乎總能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巴菲特的長期投資取得了驚人的回報,甚至有些學者都不敢相信,認為這只是僥幸成功,但事實并非如此。
巴菲特成功的要決是“專注”。施羅德寫道:“他除了關(guān)注商業(yè)活動外,幾乎對其他一切如藝術(shù)、文學、科學、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聞——因此他能夠?qū)P闹轮咀穼ぷ约旱募で椤!?/p>
施羅德歷時5年,潛心研究各種資料包括以前從未公開過的檔案文件,為讀者描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巴菲特,他執(zhí)著,癡迷,幼時備受母親打擊傷害,因為她根本就不知道一個小孩想要什么以及怎樣得到那些東西。
是的,在《滾雪球》一書中,你還能看到生活中的巴菲特,他的諸多生活以及緋聞女友之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