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昭賢
摘要探究教學模式是進行探究教學的一套活動程序,具有主體性、互動性和層次性的特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方法指導和總結升華等步驟,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促進資源開發(fā),發(fā)揮評價功能。
關鍵詞 探究教學 模式 歷史教學 應用策略 意義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興起于美國的探究教學模式被介紹到我國并得到推廣。探究教學模式是在探究教學的科學觀念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1 探究學習模式的基本特征
探究教學模式在結合具體學科和不同年齡的學生時,有不同的具體操作形式,但不管是美國的學習模式、探究訓練模式、社會探究模式,還是英國的史料教學,我國的研究性學習,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1)學生圍繞科學問題、事件或現(xiàn)象開展探究活動;(2)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探究問題,形成并驗證假設,解決問題,并為觀察結果提供解釋;(3)學生分析、解釋數(shù)據(jù),并構造模型,利用科學知識闡釋概念及解釋;(4)學生拓寬新的理解、發(fā)展新的能力,并運用所學知識于新的情境;(5)學生和教師共同回顧并評價所學內容和學習方法。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搜集資料建構證據(jù),解釋自己的理由,交流自己的看法,評價別人的觀點,質疑他人的論證,都必須要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反思。
注重互動性。探究學習是一個多向互動的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學習主體通過與客體的交互作用,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同時師生、生生的交流與合作,提出問題,搜集處理資料,建立學習共同體,協(xié)商建構知識。
實施的層次性。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目標的不同要求,在進行探究教學的專題目標定位上可以有所不同,有的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有的更偏向學術性。探究教學有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從簡單探究到復雜探究的發(fā)展過程。
2 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進行探究教學,一定的教學步驟與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把握探究內容的層次。根據(jù)“內容標準”對知識和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開放程度不同的探究教學。(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理解”“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識記層次的可以通過教師的探究性提問,理解層次的通過要求比較高的史料教學,應用層次的通過主題活動方式進行完全開放的探索研究。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參與者。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批判性看待歷史問題,創(chuàng)新使用材料,不挖苦、諷刺學生,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對話和交流。
方法指導,培養(yǎng)能力。教師可以介紹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閱讀的技巧、解題的思路,并結合問題有的放矢的訓練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合作探究,注重自主?,F(xiàn)代社會的進步,需要合作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建立學習共同體,實現(xiàn)知識的協(xié)商建構。建立合作小組,任務分解,成員承擔責任,共享成功,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特長。
總結反思,升華體驗。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視角的不同,對歷史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例如在組織學生討論屈原的愛國精神時,有的學生認為屈原的死是愛國的。而有的學生是懦弱的表現(xiàn)。教師讓他們用具體事例支撐、完善自己的觀點,強化自己的體驗,感受歷史的豐富多樣性。
3 探究教學模式應用的意義
促使教師改變教學觀念。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就要意識到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是交往,要重視合作與交流,還要重視學生經驗與情感的投入。
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參與性。學生面對史料,以自己的經驗和閱歷解讀歷史,提出質疑,論證自己的觀點。教師組織多向互動的教學,溝通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進行探究學習,必須拓寬課程資源,通過搜集、整理、分析、處理如圖書館文獻、歷史遺存、口述史、互聯(lián)網資源等,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建構新的歷史知識網絡,形成歷史認識。
促進評價功能的發(fā)揮。只有關注過程,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問題、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進步,才能及時指導,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等著.科學探究與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教與學的指南.羅星凱等,譯.科學出版社,2004.8:34.
[2] 朱漢國,鄭林.新編歷史教學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42.
[3] 姬秉新,李稚勇,趙亞夫.理解與實踐高中歷史新課程:與高中歷史教師的對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