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嵐
摘 要 本文探討數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原則以及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對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我國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現狀及原因分析,提出培養(yǎng)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為我國在新形勢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數學教學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1 導論
自建國以來,我國初中數學教育幾乎完全集中在書本知識的傳授上,為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師必須吃透教材,還必須知道用什么方法將知識介紹給學生,教師由此積累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如果一個數學教師打算使學生更好的學習這門課程,并在教育總結構下充分適當的發(fā)揮作用,那么他就必須回答諸如為什么教、教什么、教誰、怎樣教以及效果如何等問題。雖然過去我們的數學教學經驗總結以驚人速度增加,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上相對薄弱,經驗描述與緊迫的時代需求不相吻合,追求理想的假設與常態(tài)學校生活差距太大,人們不得不對數學教育重新審視和反思。
2 我國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問題和成因
2.1 認識上的問題
長期以來,受“教師權威”、“書本至上”影響,課堂上學生獨立“問”的意識被長期壓制,致使問題意識日趨淡漠。目前我國仍主要采用凱洛夫的“組織教學、復習舊課、教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yè)”教學五環(huán)節(jié),形成了較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近十年來,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涌現出不少新教學模式,但大多數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教學觀念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2.2 利益的驅動
目前對中國的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升學。選拔的主要渠道是考試。在我國現階段,升學可以說是改變個人社會地位的最好途徑之一,這成了學生、家長的主要追求,這又和學校、教師的利益目標不謀而合。一個學校、一個班級,靠高分、上名牌學校的多,可以給學校、教師帶來多方面的利益。在以升學為目標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初中數學按照升學需要的“考試大綱”組織教學,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要求,加快進度,加大難度,采取題海戰(zhàn)術。學生成了機械練習的機器,久而久之,沒有提出問題的興趣,也沒有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精力。老師在這種利益驅動下,也不愿意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2.3 政策導向的偏離
這里主要指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對學校和教師是否培養(yǎng)了足夠數量高分者作為獎懲標準。調查表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把一個學校學生的及格率、平均分、升學率作為考核該校行政領導的依據?;谝陨蠅毫?學校領導又把這個壓力轉移到任課老師身上,尤其是畢業(yè)班老師。這些考核獎懲辦法,甚至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同。在這種政策導向下,校長教師全力以赴,為之奮斗,有誰愿意花費大量精力去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問題的精神呢?在實際的調查中,一些教師對那些勇于質疑的學生,不是積極引導和鼓勵,而是不聞不問,采取“冷處理”的辦法。甚至有的老師認為這樣的學生是“鉆牛角尖”,是調皮搗蛋,和自己過不去,采取壓制和打擊的方法,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3 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
3.1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數學素養(yǎng)有賴于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熟練程度,還包括現代社會所必需的進行數學式的思維和工作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數學問題的提出、理解和評價數學論證、選擇表達數學情景的方式等。數學素養(yǎng)的核心過程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通過提出、形成和解決數學問題而進行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積極地處理數學問題,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認知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充分重視引導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提高理解水平,而且這本身也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
3.2 正確處理學習主體與客體間的關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數學學習活動(建構活動)的主體,其他則是客體或載體。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認知活動中的參與功能。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他們找到那把“通得過”的“鑰匙”,而不能脫離實際追求形式上完美的、唯一的、配得最好的那把“鑰匙”,那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知識的傳授是一個與學生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相符合及學習者自身建構和師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均應充分表現出能動性,這一能動性應統(tǒng)一在形式多樣(動手、動腦、動嘴)的數學活動中。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活動中,要注重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創(chuàng)造才能。
參考文獻
[1] 蔡攻. 我所理解的數學建構教育觀[J].數學教育學報,2009(2).
[2] 鄭毓信.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田中,張奠宙.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研究探索[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 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5] 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