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釗 詹捷慧
摘要:當前我國社會的價值觀差異與多樣化正日益凸顯,社會個體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心理危機案例相應增多。心理危機在很大程度上與大學生個體價值的主觀需求和取向選擇有直接的關系,它是社會沖突導致對自我價值否定性結果在心理上的反映。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必須防患未然、突出重點、歸整秩序,著重改進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多元價值判斷思雛,建構多元共融的校園和諧文化氛圍,緩解大學生心理價值沖突。
關鍵詞:價值多元 心理危機 干預 路徑
隨著國際、國內(nèi)全方位的實踐進程的影響和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的價值觀差異與多樣化正日益凸顯,社會個體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社會多元價值觀的投射,大學生群體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求職就業(yè)等領域的沖突和壓力不斷增大,心理受挫的機率增高,由此而引發(fā)的自殘、自殺等危機事件時有發(fā)生。日益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因此,如何認識大學生心理危機,正確分析心理危機干預。并探索合理的策略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顯得必要和迫切。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心理危機干預及研究的必要性
危機(crisis)這一概念在很多領域中被廣泛使用。美國《韋氏大詞典》將危機定義為“決定性或至關緊要的時間、階段或事件”?!掇o?!方忉尀椋骸拔C是一種緊急狀態(tài)?!?/p>
卡普蘭(Caplan)1954年就開始對心理危機進行系統(tǒng)研究,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并將心理危機定義為“存在具有重大影響的心理事件,主要指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給發(fā)生了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負面的”。格拉斯(Glass)對心理危機的定義則在卡普蘭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diào)了個體受到刺激或打擊的時候所帶來的心理傷害,心理危機的產(chǎn)生不但與應激事件有關。還取決于個人解決應激的有效資源。
大學生心理危機與大學生群體的獨特性有關,由于大學生處于人生的特殊發(fā)展時期,對外部世界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熱情,但是心智和情商又沒有達到足夠來應對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挫折或打擊的成熟程度,因而其心理狀態(tài)難免有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可能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根據(jù)心理危機的干預的理論,找出影響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原因,確定指標,提出對策,制定步驟,最終使大學生將遇到的打擊事件能變“?!睘椤皺C”。
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研究心理危機干預顯得尤為必要。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心理危機有效干預是保持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的迫切需要;二是心理危機有效干預是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迫切需要;三是心理危機有效干預是構建個體、家庭和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迫切需要:四是心理危機有效干預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目前,高校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雖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總的來說依然存在危機干預意識差、重視不夠和實踐經(jīng)驗少等問題,與危機干預的緊迫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價值多元化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困境
價值觀是人們用以評價事物的價值標準和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tǒng)。它給人們認為正當?shù)男袨樘峁┏浞值睦碛桑墙赣谡麄€個性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tài)度、信念、理想的內(nèi)心尺度。價值觀念一經(jīng)形成,就成為主體頭腦中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觀念模式,左右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是,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傳統(tǒng)價值觀念經(jīng)過市場化的滌蕩之后,已不再以一個完整的觀念與規(guī)范體系存在于社會生活當中。在社會轉型的價值困境和價值選擇中,大學生除了在傳統(tǒng)中尋找支撐。更傾向于以新時代的價值體系解決當下的價值問題。這樣,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吸納了新時代的元素,其取向蘊納了新的時代特征。大學生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空前增強。大學生價值觀念領域也不斷拓展。傳統(tǒng)上未進入價值觀話題的生態(tài)、網(wǎng)絡等問題,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重要問題。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他們對新領域、新情況及其相應的價值標準難以有效地遵從、內(nèi)化和創(chuàng)新。他們在面對新事物、新情況時,會因社會準則是否明晰,新的領域是否符合時代發(fā)展,以及價值觀念是否先進等因素,對某些問題認識模糊化,甚至產(chǎn)生認識誤區(qū)。因此,從深層次來講。價值觀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不同價值觀下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問題更是千人千面。
正是在這樣一個多種價值觀相互交織的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社會閱歷尚淺的青年大學生較多出現(xiàn)了認同失標、抉擇失據(jù)、方向失準等問題。進而造成心理上的極度“失態(tài)”和失衡,心理危機隱患累積增加,而且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了空前的復雜和多樣。一方面,因為個人固有價值觀的存在,一些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反感”,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習慣于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對自我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多少“感覺”,反而總是以為周圍其他人“不正?!?、“有問題”;有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接受危機干預時,由于價值觀“作怪”,固守己見,依然“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對那些出現(xiàn)了心理健康隱患的人而言,面對社會當前多元價值選擇,與自身固有的價值觀發(fā)生更加劇烈的沖突,直接導致他們在社會多元價值面前茫然失措。當外部環(huán)境與自我價值意識所決定的興趣、愛好及各種觀念的傾向性相一致時,便會順利地接受和吸納;反之則會產(chǎn)生內(nèi)心沖突和困惑,甚至產(chǎn)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心理體驗,極端發(fā)展則導致心理危機產(chǎn)生。
三、價值觀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蘊含關系分析
目前,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關注更多的是其外在表征及抑制策略,對價值觀問題的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還更多地處在“自我循環(huán)”的反復狀態(tài)。難于達到治本的目的。心理危機的產(chǎn)生不僅取決于外界刺激強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個體的主觀需求,以及對事物的判斷、選擇有直接的聯(lián)系,它是社會沖突所導致的對自我價值否定性結果在心理上的反映。
(一)價值現(xiàn)中大學生的態(tài)度影響著他們對危機事件的認識水平。
態(tài)度是由價值觀決定的。價值觀是態(tài)度的核心內(nèi)容。人們對于某人或某事所持的態(tài)度,決定于該人或該事對于人的意義和價值。由于環(huán)境和人自身的情感因素不同,因此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也就不同。許多心理危機案例表明,持有不同態(tài)度的人在經(jīng)歷危機事件后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心理傾向。一部分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變得消極倦??;而另一部分人從危機的處理中獲得了新的心理感受,從而走向積極的“新生”。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價值觀導致了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
(二)價值觀中大學生的意志影響著他們對危機事件的承受能力。
意志是與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的心理過程,因此抵抗外在壓力需要個人意志的能動作用。哪些意志品質(zhì)是我們抵抗壓力所必需的呢?從理論邏輯上分析,首先是動力性意志力,即個體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心理動力;其次是
挑戰(zhàn)性意志力,即個體面對困難和壓力時的積極態(tài)度;再次是控制性意志力,即個體控制壓力情境的信念;最后是自主性意志力,即個體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意識。概括地說,只有具備迎接困難的動力、面對困難的勇氣、克服困難的信心及自主解決困難的意識。大學生才具備了戰(zhàn)勝困難的完備意志品質(zhì)。
(三)價值觀中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影響著他們對危機事件的調(diào)節(jié)方向。
人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追求、好惡,除受各種客觀條件制約之外,還要受他已形成和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觀的支配和調(diào)節(jié)。人們總是追求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東西。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價值觀規(guī)定了一個人的行為取向和追求目標,決定了其基本的社會和道德取向,從而也決定了心理危機發(fā)展的方向。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會不可避免地面對紛繁復雜的事物和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事物和信息都會被人們所接受和吸納,只有當那些事物、信息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并建立起現(xiàn)實的主客體關系及主客體間構成具體的認知關系時,才有可能被人們所掌握。選擇是建立在個體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之上的,是個體自覺依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對外界事物、信息進行篩選和鑒別,而后決定取舍的過程。
如果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危機事件,只要干預得當,在他們心中導人正確的價值觀,就可以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承受力,完成新的價值塑造。
四、價值多元化條件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路徑選擇
當前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為人們的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機會,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難度,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只要策略得當,就可使大學生心理危機控制在有限范圍內(nèi),因此,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防惠未然,日常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的價值觀教育。
以往心理危機干預多是在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產(chǎn)生心理危機的前提下,而后采取心理危機干預措施,此時心理危機問題已經(jīng)存在,不能將危機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另外,傳統(tǒng)的心理危機干預更多只強調(diào)外因,忽視內(nèi)因;只強調(diào)他者的主動作用,而且干預力量的傳輸是單向的,不是互動的。干預機制的主體性問題不明確,干預對象只是被動接受他者的調(diào)節(jié)。這種機制運行的后果。一是可能導致干預效果不佳,即使在短期內(nèi)控制住危機狀況,一段時間過后也會出現(xiàn)“反彈”或“周而復始”的情況。二是可能導致危機惡化,導致受害者反感干預或?qū)⑿睦韱栴}擴大化,出現(xiàn)徹底毀滅性的結局。而建構在學生個體心中的價值觀心理危機干預系統(tǒng),主要通過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尤其是突出“生命至上”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的免疫作用。
(二)突出重點,堅持核心價值導向基礎上的大學生多元價值判斷思維培養(yǎng)。
一直以來,我國都比較注重文化價值的傳遞功能,著重對大學生進行固有文化價值的傳授。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網(wǎng)絡資源的高度共享,各種先進的和腐朽的外來文化不斷涌入,從而對大學生產(chǎn)生多方面的巨大影響。如果一味采取防御性教育,則無疑使學校教育變得異常被動,其結果也就適得其反。針對這種情況,有些人認為一元價值教育效果較差,容易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大學生價值觀呈現(xiàn)多元化的情況下,應該采取多元價值導向。誠然,這種價值觀多元化的特點是時代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價值觀的多元與一元是辯證統(tǒng)一的。片面強調(diào)一元性或者多元性都容易走極端。但以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看,我們在接受一元與多元的哲學價值理念時,也應接受價值觀的多樣性共存的價值理念。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必須堅持對大學生進行整合的一元價值導向教育,要求大學生在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主流的同時,引導他們對社會進行價值選擇和判斷的同時,吸納合理化程度較高的東西,學會與自身固有價值觀進行合理調(diào)適,縮短他們在學校中的理念價值與在社會中的經(jīng)驗價值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學會在出現(xiàn)心理危機事件時選擇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歸整秩序,建構多元共融的校園和諧文化氛圍緩解大學生價值沖突。
校園文化是以學校師生為主體共同創(chuàng)造和享有的一種群體文化,是學生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滿足的重要渠道,它對學校師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發(fā)揮著獨特的導向、陶冶和融合的功能。完整的校園文化應該包括校園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種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的形成,三者之間產(chǎn)生的沖突和矛盾,會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沖突和矛盾。長期的積累會使他們自身難以對這些沖突和矛盾進行調(diào)適化解,進而導致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fā)生。只有實現(xiàn)三種文化的和諧,才能最終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體系,使大學生群體達到內(nèi)外和諧的目標。因此,校園的制度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要緊緊圍繞精神文化而開展,大力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體系,使大學生在共融和諧的文化氛圍中養(yǎng)成文化自覺,從而達到構建大學生心理秩序、緩解大學生價值沖突的心理危機干預的目的。
總而言之,只要多管齊下,合理運用以價值觀為主導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就能減少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心理沖突,從本質(zhì)上調(diào)節(jié)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參考文獻:
[1]Catherine N.Dulmus.When Stress Constitutes Trau-ma Constitutes Crisis :The Stress-Trauma-Crisis Continuum[J].Brl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Marl,2003.3,Iss.1,27.
[2] Caplan, G.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cychiatry [M].New York : Basicbooks, 1964.
[3]Glass.G.V.&X; Smith,M.L.
Reply to Eysneck [J].American psychoIogist, 1978, (33) :517-519.
[4]吳遠.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新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01,(2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