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進
摘 要: 本文就中學化學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改進教學觀念和方法進行了初步實踐,結論是教學效果明顯,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化學教學 新課程理念 實踐
新課程改革已進行幾年了,我們對于新課程理念已不再陌生。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師生之間幾乎沒有溝通和交流,只有要求與管理。這樣的教學關系,教師明顯是教學的核心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僅極大地束縛了教學的發(fā)展空間,更束縛了學生的發(fā)展空間,導致學生學習范圍狹窄,學習方法死板、機械。在化學學科上的表現就是學生偏重于會解題,不能靈活變通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動手實踐能力極差,思維僵化,缺乏創(chuàng)造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放棄了化學的學習,增加了教學管理的難度,也不利于其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理念要求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這樣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交流過程,更是典型的“教學相長”模式。在具體的實踐中,師生是平等的,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會給學生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能讓他們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彰顯自己的個性,體會到化學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
一
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重要的輔助工具,許多重要的規(guī)律和知識點,在實驗的直觀顯示下,簡單清晰,容易接受,還能激發(fā)學生對未知現象的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但是在以往的實驗教學和實驗教材中存在的一大問題直接制約著學生興趣的深化和主動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它就是實驗只是對已知結果的重復性驗證,數量少,覆蓋面小,沒有學生參與實驗內容的設置,有些實驗大部分學生不感興趣,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對未知的探究性。知道結果限定路線的探險還會讓人有激情嗎?在學習了新課程理念后,我開始換位思考,從14—15歲學生的心理出發(fā),并和他們經常交流,添加了很多相關的實驗。一方面增加他們實驗的機會,特別是學生很有興趣但實驗教材沒有的,加強他們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通過多做實驗,增強他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思考。很多時候我提前安排實驗內容,讓學生考慮生活中還有哪些是相近相似的,也可以放到課堂或實驗室中來進行的實驗(限制有危險的實驗)。做學生感興趣的實驗,是最能激發(fā)他們興趣鼓勵他們自信心的辦法。比如在做稀鹽酸和石灰石的反應時,我讓學生做濃鹽酸和石灰石、稀硫酸和石灰石、稀硝酸和碳酸鈉粉末等的附加實驗,從而得出:酸和碳酸鹽可以反應生成氣體,讓他們在生活中尋找符合結論的物質或現象。最后很多學生提出食醋和純堿也可以發(fā)生相同的現象,我讓他們在班上做這個試驗,并自己講解整個過程,效果非常好,學生都積極參加。這說明每個學生都有興趣點,關鍵是找到它。
為了充分提高學生的實驗的各種能力,在進行實驗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觀察的目的和方法,引導學生利用眼、耳、口、鼻、手等多種感覺器官,細心捕捉各種直觀、細微的變化現象,及時總結觀察的結果,若認識不足,就及時改進。同時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操作,加強學生實驗訓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練習一些解決具體問題的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拓展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更難能可貴。如:常有一些騙子在英雄山文化市場用鋼片冒充銀圓,我就此設置了一個題目,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鑒別真假白銀。以下是學生設計的一個方案:
實驗目的:鑒別鋼片和白銀。
原理:鐵(鋼的主要成分)遇酸冒泡溶解變黑,而白銀遇酸不反應。
所需儀器:燒杯,濃鹽酸。
所需藥品:假銀圓,銀片。
實驗步驟:略。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并設計出方案進行實驗,做好記錄,完成實驗報告,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驗能力。
二
在知識的教學上我非常重視師生的雙向交流,采用了分組制,分層制等多種教學形式,根據不同學情、班級采用不同的方式,盡量做到因材施教。新授課時,讓學生先預習,了解基本的情況。上課時讓不同的學生回答本課的主要內容,并要求其簡單說出重點所在,相互補充,最后我總結他們的得失,并逐步讓學生評價自己的得失,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綜合能力。在復習階段,讓學生自己利用所學的知識解答習題,并提出自己的方法。在考試復習階段,讓每個學生能出一些簡單的考試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相互點評,能夠共同提高。
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向前發(fā)展永不枯竭的動力,是個人事業(yè)取得成功的源泉。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中學化學必須在著重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意識。我在化學教學中采用這樣的辦法:1.聯系實際,開發(fā)創(chuàng)新。例如:我市佳寶牛奶在全國打出了品牌,促進了奶牛養(yǎng)殖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大量的牛糞如何處理卻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有的堆放在農田里,造成農田無法耕種;有的不經處理直接排進小溪、小河,隨后流入大河中,造成嚴重的水質污染。我便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合理處理牛糞,學生都積極參與,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如:修建沼氣池,將牛糞作為制作沼氣的原料;牛糞中有很多纖維,可用作養(yǎng)魚的飼料;將牛糞曬干作燃料等。這樣既避免了污染,又實現了有效合理利用,一舉兩得。通過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書本知識,而且能靈活運用,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對社會的關注,參與和適應社會活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從而實現教育的最根本目的。2.打破成規(guī),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具體的可以給學生提一些能啟發(fā)其想象力的問題,如在區(qū)別亞硝酸鈉和食鹽氯化鈉,除了考慮化學性質區(qū)分,還可以考慮它們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等。這樣可大大拓寬學生的思維,充分發(fā)展他們的想象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學生的道德和人格培養(yǎng)。教學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與人格形成的過程。無德有才的學生是危險品,有德有才才是社會發(fā)展的棟梁?;瘜W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這個資源對學生的道德與人格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人格升華,也獲得道德理念的熏陶,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如酸雨的形成,空氣的污染與防治,水華、赤潮等水污染,方便袋等白色污染,紅心鴨蛋、面粉加增白劑等問題的深入探討,以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感,加強對社會丑惡現象的批判,培養(yǎng)學生的良心和道德意識。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十分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還要求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認為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表現是不同的,是各具特色的??偠灾覀儜鶕r代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周詳、有效的教學方案,改進和創(chuàng)造教學方法,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能力,真正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有用的社會人才。我通過初步實踐,在中考中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績,更堅定了對新課程改革的決心。我相信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改進以前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6-95.
[2]新課程與教學改革(第一版).北京出版社,200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