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武 王玉芳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課題,文章從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反思三個方面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進行了簡單的探索與嘗試。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反思
有效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有效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也就是教師的教學是否做到了盡可能的多、快和省。
基于以上的理解,筆者以“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反思”為對象進行了有效課堂教學的嘗試和探索。
一、有效備課
備課需要考慮的要素很多,但我重點關注學習者、學習內容、教學目標,在備課過程中要達到三者的有效統一,體現備課的價值性,在備課過程中,首先研究學習者——學生,研究他們的“需要”,研究他們的差異,并重點研究他們的求知興奮點,例如,在教學《有理數減法》一節(jié)時,我采用了從學生熟悉的實例“我市今天的最高氣溫為10℃,最低氣溫為-1℃,今天我市的溫差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引入,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不僅提高了學生探究的熱情,而且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然后,關注學習內容——教材,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fā),有效課堂教學離不開有效備課。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注重對教材的研究、挖掘、整合和再度開發(fā),把內容進行了增刪和調整,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情景教學步驟,按照由簡到繁的梯度,層層遞進地對教材進行了再開發(fā),實現課程內容的“生本化”,例如,《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教學:首先從一個實際問題“一個新建的三角形花壇,計劃在它的三個頂點處鋪設半徑為5米的扇形草皮,已知每平方米草皮的造價是20元,請問按計劃總造價是多少元?”導入新課,然后圍繞該實際問題進行變式——如果是一個四邊形的花壇,在它的四個頂點處種上半徑為5米的扇形草皮,又如何計算呢?如果是五邊形、六邊形……又如何計算呢?結果激起了學生極大的探究興趣,收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效果。
最后,研究教學目標的預設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目標”雖然是課堂教學的主線,但它作用的對象是學生。故目標的確定上要“目中有人”,(1)了解學生現有知識水平,(2)了解學生現有能力水平,(3)通過教學應該使學生在情感、意志、品質等方面得到鍛煉,如在教《探索規(guī)律》一節(jié)時確定的目標為:知識目標——經歷應用符號表示規(guī)律,通過驗算證明規(guī)律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掌握探索規(guī)律的步驟:能力目標——經歷數學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發(fā)展分析、概括、創(chuàng)新等能力;情感目標——培養(yǎng)面對挑戰(zhàn)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有效上課
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效益第一的原則,把學生的發(fā)展當成第一要務。
1有效的課堂講授
在講授中注重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靈活選擇和優(yōu)化,創(chuàng)設學生參與探究的時空,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主動探究,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推導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推導,做到教師在互動中的點撥,引領,啟發(fā)和強化,只講易混點、講易漏點、講易錯點,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學也學不會的不講。
2有效的課堂提問
當前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諸多無效現象,要么“滿堂問”,連珠發(fā)炮;要么蜻蜒點水,處處開花但不著邊際;要么廢話過多,不切實際;要么“是不是”,“對不對”,沒有提問的價值;要么過于深奧,啟而不發(fā),課堂40分鐘是相當寶貴的,因此設計的問題要精當有效,教師應該把所講的重點、難點、疑點、關鍵點分解成若干個有層次的問題,使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方便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另外。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想”,不要急于叫先舉手的學生,要給更多的學生思考的時間。
3有效的課堂訓練
強調有效的課堂訓練,注重課堂落實,向40分鐘要效益,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設計訓練著眼于學生全面、多元、有差異發(fā)展,研究編制的訓練問題應具有個性化、層次化,能夠讓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的快樂和進步的動力。
第二,把訓練融入到一種能充分激發(fā)學生興奮點的情景中,讓學生帶著熱情,在愉快中完成訓練,使訓練最大效益化。
第三,以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的訓練方式代替單純的試題練習、題海戰(zhàn)術,讓訓練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學習中完成,達到訓練的最大效果化,真正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回學習的主人。
三、有效反思
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習慣,引導學生思考:“我怎么想的”,“為什么這么想”。“我的解題思路是否最佳?”“是否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知識與學過的哪些知識有什么聯系”等等,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作為教師,我們也必須用新的理念去研究、改進教學行為,我們應反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實施等方面做到每課三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是怎樣實現教學有效的”,“我的教學怎樣可以更有效?”。
實施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課程改革的神圣使命,也是深化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有效教學是讓師生既享受教學過程又享受教學成果的教學,它必將豐富師生的生命厚度,成為師生成長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