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地區(qū)有句俗語:“討婆娘,討壯壯;呷血粑,呷端端。”這里的“血粑”代指的就是血粑丸子,它既屬于熏制的臘味食品,又是湘西南豆腐食品的一個典型代表。
制作血粑丸子的主要食材是老豆腐、豬血和五花肉。豆腐得是用酸漿點制的,含水率要控制在 50 % 務必做到手捏成渣渣不散;豬血要新鮮的,拌入農(nóng)家米酒嚴防其凝固;五花肉要帶皮的,肥瘦肉的理想比例為 3 : 7 。
制作血粑丸子的工藝頗為講究。首先是揉合。將新鮮豆腐捏碎,再將帶皮五花肉剁碎,與新鮮豬血混合后攪拌均勻,拌以適量的鹽、辣椒粉、干橘子皮等佐料,徒手猛烈摔打。然后是揉捏塑形。將混合好的原料捏成一個個饅頭大小的橢圓狀的丸子,具體規(guī)格以單手能抓穩(wěn)為宜。接著是成型。將捏好的丸子置于特制的竹籠或鐵籠中,待穩(wěn)固后放在太陽底下晾曬數(shù)日。最后是薰制。先取木屑等,用文火熏三五天,其間多次翻面,再將其懸于通風處陰干,過些日子后掛在灶臺上方,接受日常煙火的熏制,直至其表面碳化結(jié)殼才算大功告成。
血粑丸子的外表漆黑似炭,很多人會因此對其敬而遠之,切開食用卻香辣可口,余味無窮。記得我當年去數(shù)百里外的城里念書時,捎帶了幾個煮熟的血粑丸子想讓室友品嘗一下。他們看見后提出這樣的質(zhì)疑:這么漆黑的東西也能吃?我沒有回答,而是不緊不慢地拿起刀將血粑丸子切成塊兒狀,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終于有同學受不住飄蕩在空氣中的異香的誘惑,拿起一塊兒試著嘗了一口,只見他雙眼放光,大聲叫道:“好吃!好吃!”其他同學見狀也搶著吃起來,血粑丸子最終征服了在場的所有同學。從此以后,每逢寒假結(jié)束后返校,室友們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我索要血粑丸子,而我也總會讓他們?nèi)缭敢詢敗?/p>
其實,血粑丸子的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山鄉(xiāng)先人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在物資匱乏、科技落后的歲月,人們通過制作血粑丸子將食物保存起來,借以度過漫長、難熬的冬季。時至今日,苦難早已過去,血粑丸子依然在人們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只因人們鐘情于它那經(jīng)久不衰的醇厚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