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技術基礎是電類職業(yè)技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入門類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是開展電類課程專業(yè)教學的先決條件和根基。主要針對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探究,并就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考核與評價問題進行了探索與思考,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學習與應用能力,為新時代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電子技術基礎;考核改革;人才培養(yǎng);教學改革;職業(yè)教育
電子技術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課程,涵蓋電子技術基礎知識、典型電子電路分析與應用等基本內容,是電氣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技術、遙控測控、計算機等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是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人才的重要課程,學生學習成效直接關乎后續(xù)多門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質量。如何有效提高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一直是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致力于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為此,本文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并重的考核模式,構建了“突出實踐、注重養(yǎng)成、鼓勵創(chuàng)新”的形成性考核導向,以及“一人一臺、分組考試、組內抽簽”的操作考核模式,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到了從基礎理論向實踐過渡的橋梁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電子技術科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對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具有基礎性作用。
一、當前電子技術課程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
隨著近年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許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均對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探索,包括課堂實驗、課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yè)答辯等多種方式。但絕大多數(shù)高校只是將其作為一門專業(yè)必修課,考核方式依然以“閉卷考核”為主,或是一次期末考試的模式,或是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平時作業(yè)的模式。這種“一考定成績”的現(xiàn)象導致課程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在以閉卷筆試成績?yōu)橹鲗У目己梭w系中,理論試卷成績被視為衡量學生本門課程學習效果最為重要的評價依據(jù)。閉卷考核的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將考試取得高分作為目標,更注重對個人記憶力和紙面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習本門課程最主要的目的——熟練掌握相關技能,為進一步拓展電類相關課程知識打下良好基礎。許多學生往往平時疏于學習,僅在考前突擊,通過做大量往年試題來練習,或者通過各種途徑獲取考試題目,完全忽略了動手實踐能力、具體問題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對部分學生的跟蹤反饋也證實,在結課考試中,分數(shù)在60~70分區(qū)間段的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往往難以跟上進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電子技術基礎沒有打牢。
(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相當多學生重視學分的程度遠超實踐內容,學習能力的提升效果與最初預想相差甚遠。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并沒有太多問題,能夠有效檢驗學生的理論水平,但是單一的傳統(tǒng)考試模式使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大量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缺乏量化評估機制。學生往往只滿足于完成實驗、理解原理,卻難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缺乏對自身實際操作能力的認知,容易錯誤地認為學習相關內容只是為了考試、獲取高分,而不是為了日后的實踐運用。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學生學習目標發(fā)生偏離,最終單純?yōu)榱双@取高分而應付學習。
(三)考試結果不能反饋并運用于動手實踐。電子技術基礎是一門兼具較強實踐性和系統(tǒng)性的課程,其實踐內容較多,可大致分為電子電路識圖、電子電路設計、電路仿真軟件應用、電子電路制作調試等內容。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許多理論內容都需要通過實驗的探索,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傳統(tǒng)的理論考試,僅僅考查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不能檢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雖然有的學校在理論考試的基礎上增加了實踐考試的相關環(huán)節(jié),但“千人一題”的實踐考核方式也只是讓學生對特定問題有所了解,與將課程所學知識真正運用于實踐仍存在較大差距。
二、注重培養(yǎng)過程的電子技術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思路
目前,許多高校在電子技術基礎考核中普遍采取“期末+實驗+平時”的形式,且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例很高,這導致學生仍然過分注重期末考試,而忽視了平時的學習過程。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考核方法,在突出基礎知識考查的同時,加大實驗的比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
(一)降低終結性考核(理論測試)的比重。目前,許多高校已經將電子技術基礎的考核方式從單一的期末考試轉變?yōu)槔碚摽荚?實踐并重的模式,通常理論與實踐的比例為6∶4,即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實踐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40%。但這種考核模式,只是對考核方式進行了初步調整,并沒有有效解決學生課堂興趣不高、難以運用于實際等問題。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理論和實踐互為補充、互相映照,對學生而言同等重要。因此,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可考慮將理論考試占比從60%降至40%,即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將多出的20%權重轉移至期末的實踐操作考核中。
(二)合理調整形成性考核(過程考核)比例。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時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階段測試、實驗操作等內容??紤]到學生的理論成績優(yōu)秀并不等同于實踐能力過關,因此,在降低理論考核占比的同時,可適當調整形成性考核中各項目所占的比例。通過過程性考核的方式,把課堂實踐、小組實驗、電路組合、故障檢測和撰寫報告等內容也作為考核的重要部分,建立起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查的綜合評價體系。注重檢驗學生對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掌握程度,使學生轉變“學為考”的單一目標,將更多精力投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模式中,確保所學知識能夠成功轉化為應用能力,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三)融入思政內容進行考核??紤]到課程思政對電類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形成性考核的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融入思政內容進行考核,并結合課程實踐內容,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鉆研精神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例如,以作業(yè)為載體,考查學生是否養(yǎng)成刻苦鉆研、不畏挫折的品質;以課堂表現(xiàn)為依據(jù)(如考勤、課堂紀律、筆記、課堂測試和回答提問等情況),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勤奮好學、扎實認真的治學態(tài)度;通過實驗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樹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樹立“問題使人進步”的觀念,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考查學生是否具備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是否懷有對黨、國家和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
(四)分層次試行梯度考核??紤]到實操是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內容的重點,可采取“ABC組”的形式,將實踐考試內容分為A、B、C三個梯度,操作難度依據(jù)梯度逐級遞減。學生在學習完電子技術基礎相關課程后,可根據(jù)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梯度試題進行考核。考核分數(shù)依據(jù)梯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采取“A組全額計分、B組按90%計分、C組按80%計分”的賦分方式。例如,選擇“B組”試題進行考試的學生,其實驗操作成績最高為90分,以此類推,“C組”學生的實驗操作成績最高為80分。此舉旨在避免難題“一鍋端”的情況,幫助學生建立動手實踐操作的能力與信心。
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考核改革方案
考核改革設計以專業(yè)技術需求為牽引,以考查學生掌握的電子技術基礎理論、電子電路分析基本技能為目標,按照“夯實基礎、注重應用”的基本原則,實時調整教學方式,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重視實驗操作,提高動手能力,在改革中形成“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融合思政,鼓勵創(chuàng)新”的教學考核理念,為分析解決無人機裝備的一般電子電路問題奠定基礎,為提高部隊無人機裝備運用和保障人員的基本電子技術理論和實踐應用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一)考核改革整體設計。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部分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時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階段測試、實驗操作等,占總成績的40%。其中,平時作業(yè)考查作業(yè)完成情況及質量,占總成績的14%;階段測試考查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占總成績的16%;實驗操作考查實驗完成情況、操作測試情況、實驗報告情況和實驗作風養(yǎng)成等方面表現(xiàn),占總成績的10%。終結性考核采用閉卷筆試和個人操作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筆試占總成績的40%,操作考試占總成績的20%。
(二)考核改革內容前后對比。作為一門實用性、實踐性和工程性都很強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為有效檢驗學生關于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相關知識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學以致用能力,在傳統(tǒng)考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對部分考核內容進行優(yōu)化調整來達到考核的目的。具體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三)考核改革可行性分析。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定位為職業(yè)技術教育課程和工程專業(yè)基礎必修課,課程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并掌握電子電路器件特性,提升其電子設備維護維修保障能力。實施課程考核改革后,對原有考核內容的比重進行適當增補,形成新的考核標準。新的考核標準更加多元化,注重過程性考核,并兼顧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考核。一方面,新的考核標準能檢驗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過課上與課下綜合評判的機制,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對本課程的內容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優(yōu)良率。采取新的考核標準,也能更有效地幫助教師查漏補缺,對學生在階段性考核中暴露出的問題和不足及時進行糾正和講解,從而提升課程的學習效率。
本課程開設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學生經過前期對高數(shù)、電路等課程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和電路模型分析能力,學習主動性較強。采取新的考核方式,更能檢驗他們對本課程相關內容的熟練度。同時,考慮到仍有部分學生對課程存在畏難情緒,增設了終結性操作考試等環(huán)節(jié)。其內容較為簡單,側重于基礎性知識,主要對學生實驗方法與步驟的掌握情況、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的完整度與合理性等內容進行量化考評,不會因為考核內容難、考試時間長等原因,引發(fā)學生對本課程的厭學心理。這種簡單易上手,貼合實際的考核方式,反而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內容,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目的。
四、總結
本文從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考核存在的問題入手,在深入分析原有考核模式的弊端之余,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結合電工電子技術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探索研究了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考核改革的優(yōu)化方案。構建的“以人為本,分級考核,突出實踐,鼓勵創(chuàng)新”的課程考核體系,既突出了課程考核的能力導向性、個性化和差異化,能夠更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理論能力和實踐操作水平,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chuàng)新動力,同時又與課程開展的分層次教學相互促進。學生的普遍感受是,雖然改革后的課程考核方式增加了學習壓力,但在新的考核模式下學習收獲也很大,掌握了更多能運用于實際生活的電子技術實踐能力,這也是對改革后考核方式最好的肯定。
參考文獻:
[1]高文波.全日制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2).
[2]李娜.注重學習過程考核的“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