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微創(chuàng)穩(wěn)定系統(tǒng)(LISS)結合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MIPPO)用于四肢骨折的圍術期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醫(yī)院收治的82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LISS結合MIPPO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圍術期指標、應激指標[皮質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E)]水平、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總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觀察組患者手術、骨折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均Plt;0.05)。術后,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術后,兩組患者FMA、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均Plt;0.05)。結論 LISS結合MIPPO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療效較好,能夠減輕患者應激反應,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微創(chuàng)穩(wěn)定系統(tǒng);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四肢骨折;應激指標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3.003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11
四肢骨折是一種常見的外傷,通常由意外事故、體育運動傷害或暴力事件引發(fā),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肱骨、腕部、股骨干及膝關節(jié)等[1]。骨折發(fā)生時,骨骼的完整性遭受破壞,使患者發(fā)生劇烈疼痛、腫脹及功能受限等臨床表現[2]。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MIPPO)通過微小的切口和專用的內固定器械,實現骨折部位的精確復位與固定,具有創(chuàng)傷較小、恢復速度較快、并發(fā)癥較少等優(yōu)勢[3]。微創(chuàng)穩(wěn)定系統(tǒng)(LISS)通過微小的切口和精確的內固定技術,為骨折部位提供穩(wěn)固的支撐,具備創(chuàng)傷輕微、康復迅速和并發(fā)癥較少等優(yōu)勢[4]。有研究顯示,臨床手術中,聯(lián)合使用LISS鋼板固定技術與MIPPO,能夠提供穩(wěn)定的固定效果,并有利于減輕創(chuàng)傷,從而加速患者骨折部位的康復[5]?;诖耍狙芯恐荚谟^察上述方法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醫(yī)院收治的82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男性分別為18例、23例;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41.25±8.39)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8~36 h,平均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1.51±4.25)h;骨折部位:上肢、下肢分別為22例、19例。觀察組患者中女性、男性分別為19例、22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1.36±8.16)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7~36 h,平均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1.42±4.36)h;骨折部位:上肢、下肢分別為23例、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四肢骨折的診斷標準[6],并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確診;⑵符合手術指征;⑶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⑴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⑵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⑶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感染性疾病者;⑷有局部麻醉藥物過敏史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常規(guī)清創(chuàng)、止血、麻醉、鋪巾,取仰臥位,清除受損組織,行消腫、骨牽引。采用C形臂X線機(北京大恒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232060449,型號:DHXC-25)檢查對骨折部位,并作切口以暴露骨折區(qū)域。將L形鋼板(天津市金興達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SSZQ120)和T形鋼板(天津市金興達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SSZQ85)分別向內側和外側置入,用螺釘穩(wěn)固后縫合。觀察組患者行MIPPO聯(lián)合LISS鋼板固定治療。常規(guī)清創(chuàng)、止血、麻醉、鋪巾,取仰臥位,于骨折部位作3 cm切口。利用C形臂X線機輔助實施牽引矯正措施,使用金屬骨針(江蘇百易得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GZZh01Y)固定骨折部位,觀察復位效果。復位效果達到預期,結合患者的骨折情況,挑選適宜的LISS鋼板,以保證內外側鋼板的精準匹配。隨后,旋入自攻螺釘以穩(wěn)固鋼板,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優(yōu):骨折實現骨性愈合,未見感染跡象,且無神經血管損傷,關節(jié)功能正常,無疼痛感;良:骨折基本實現骨性愈合,未見感染,存在輕度神經血管損傷,關節(jié)活動能力恢復gt;80%,偶有輕微疼痛;可:骨折基本實現骨性愈合,存在中度神經血管損傷,關節(jié)活動能力恢復60%~80%,伴隨中度疼痛;差:骨折未實現愈合,出現嚴重感染,神經血管損傷嚴重,關節(jié)活動能力lt;60%[7]。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總例數]×100%。⑵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術中失血量(紗布稱重法)、切口長度、手術、術骨折愈合(愈合標準:骨折斷端無壓痛感、骨折部位無異?;顒印⒐钦蹟喽擞泄丘栊纬?、能夠負重活動等)及住院時間(出院標準: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骨折線模糊或者消失,并且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則可出院)。⑶比較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于術前及術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離心半徑為15 cm),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皮質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和腎上腺素(E)水平。⑷比較兩組患者相關量表評分。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8]:包括5大項目,共113個小項目,總分最高為226分,評分越高表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好;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9]評分:總分最高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總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骨折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應激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兩組患者NE、Cor、E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FMA、SF-36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FMA、SF-36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兩組患者FMA、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四肢骨折主要表現為骨骼形態(tài)異常和關節(jié)活動能力受限,通常采用手術治療,利用內固定裝置,如鋼板、螺釘等,以恢復骨骼的正常對位和穩(wěn)定性[10]。近年來,骨科領域廣泛采用LISS結合MIPPO的治療方法,與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相比,LISS結合MIPPO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較小、恢復速度較快和并發(fā)癥較少等優(yōu)勢,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好的價值[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LISS結合MIPPO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療效較好。分析原因為,LISS技術的核心在于其獨特的內固定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一系列鋼板、螺釘和連接桿構成,能夠依據患者具體的骨折情況定制。在手術過程中,首先在骨折部位附近作一個小切口,隨后在X線機的輔助下,將內固定裝置安置于骨折部位。由于切口較小,對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也相應縮短。此外,LISS技術還展現出較高的靈活性,能夠根據骨折的具體類型和位置進行相應的調整[12]。MIPPO技術的核心原理在于應用皮下隧道和間接復位技術,有效避免傳統(tǒng)開放手術對周圍軟組織和血供的廣泛破壞,進而降低術后疼痛程度和感染風險。在手術過程中,術者在骨折區(qū)域附近作一個小切口,利用專用手術器械在皮下創(chuàng)建隧道,通過這個隧道插入鋼板或其他內固定裝置,無需直接暴露骨折區(qū)域。在透視機的輔助下,術者能夠精確地調整鋼板的位置,確保骨折部位得到恰當的復位和固定[13]。兩者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傷,維持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骨折的快速愈合。LISS技術借助精確的解剖定位及專用內固定器械,確保骨折復位的精確度與穩(wěn)定性。MIPPO技術則能夠在不廣泛暴露骨折區(qū)域的前提下,通過微小切口實施內固定,從而降低對軟組織的損傷,進一步提升手術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骨折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提示LISS結合MIPPO能夠改善四肢骨折患者圍術期指標。分析原因為,該技術采用特殊設計的鋼板和螺釘系統(tǒng),能夠更精確地固定骨折部位,減輕對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另外,手術過程中使用微創(chuàng)技術,通過小切口進行操作,從而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和減少術中出血。此外,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因此,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也相應縮短[14]。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NE、Cor、E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提示LISS結合MIPPO能夠減輕四肢骨折患者的應激反應,可能與其通過小切口進行手術,從而能夠減輕對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FMA、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提示LISS結合MIPPO能夠改善四肢骨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該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可以更早地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同時,LISS結合MIPPO技術的精確性使骨折復位更準確,減少畸形愈合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5]。
綜上所述,LISS結合MIPPO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療效較好,能夠減輕患者應激反應,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劉輝均,丁茂乾,任詩松.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接骨術技術結合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在四肢骨折創(chuàng)傷病人中的臨床應用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外科雜志, 2020, 28(1): 78-81.
張魯,白濤,劉宏平,等.彈性髓內針技術與鋼板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 2020, 49(7): 811-814.
陳希鵬,陳世東,趙晶陽.微創(chuàng)經皮內固定術結合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治療優(yōu)良率及并發(fā)癥研究[J].河北醫(yī)學, 2020, 26(11): 1829-1833.
段冰川,田芳芳,梁艷偉.微創(chuàng)內固定穩(wěn)定系統(tǒng)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度及炎癥應激反應的影響[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 2023, 45(11): 2076-2078, 2086.
姚柯煒. MIPPO技術結合LISS鎖定鋼板對脛骨遠端骨折內固定愈合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 2022, 43(5): 1345-1346.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 4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2: 64-72.
張瑞鵬,尹英超,李石倫,等.髖部骨折指南解讀與診療現狀分析[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8, 39(6): 621-622, 627.
陳瑞全,吳建賢,沈顯山.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5, 50(4): 519-521, 522.
王坤.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571.
劉永權,李永新,安文,等.四肢骨折患者出現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狀況及其危險因素[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24, 51(2): 621-623.
李林,何久盛,張浩.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鋼板經皮鋼板結合接骨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脛腓骨骨折病人圍術期指標及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外科雜志, 2021, 29(10): 960-963.
周明敏,謝敏,何軍,等.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固定技術結合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鋼板治療股骨遠端骨折后膝關節(jié)功能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20, 48(11): 1339-1342.
周常保.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技術結合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鋼板固定用于四肢長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 2024, 28(13): 76-78, 82.
竇志剛,王功磊,龐寅田,等.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對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骨代謝及炎癥因子等的影響[J].精準醫(yī)學雜志, 2021, 36(5): 411-413, 417.
韓金.微創(chuàng)Liss鋼板Mippo技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四肢骨折患者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21, 21(4):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