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以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內容聚焦大概念、教學過程重實踐、學業(yè)發(fā)展促評價的課程理念。這也對生物學概念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進行生物學概念教學時,不再以傳授具體概念為重心,而是以核心概念為中心,運用多種方法和原理去形成概念、構建概念,促成學生的多元發(fā)展。筆者通過“減數分裂”的概念教學做了探索,旨在根據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構建核心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實現優(yōu)質教育目標作出積極努力。
一、感知概念的策略:巧用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
生物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學習新概念時可先引用生活方面或者科學史等素材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讓學生感知感念,透過現象、分析本質、探究原理,揭示概念。準備學習“減數分裂”的概念時,首先,教師以生活熱點話題導入,激發(fā)興趣,設置了真實情境:國家趕在六一兒童節(jié)前,放開生育三孩政策,給孩子們的禮物是弟弟或妹妹,高齡生育胎兒患21-三體綜合征風險大增的原因是卵子老化,導致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根據情境設計問題:1.卵細胞是如何產生的呢?2.如果經有絲分裂產生精子和卵細胞,形成的受精卵會有多少條染色體?3.如何才能維持親子代染色體數的穩(wěn)定?隨后引導學生感知次位概念1:有性生殖的生物→產生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數減半。其次,利用“假說-演繹”為主線,探究分裂過程,重點突破生殖細胞形成的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是如何減半的? 減半的意義是什么?此過程設置了一系列問題:1.人體細胞中46條染色體中, 是隨機的23條染色體進入到卵細胞和精子嗎?2.通過觀察男性體細胞的染色體核型圖,46條染色體有什么特點?3.請分析XY這對染色體的來源?4.如果X Y 這對同源染色體是隨機進入到生殖細胞中,產生的生殖細胞是怎樣的?產生的后代會又是怎樣?5.那其他對的同源染色體呢?每對同源染色體為什么必須要分離,其有什么意義?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感知次位概念2:配子形成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必須分離。最后,設計學生活動,以一對同源染色體為例,演繹推理假說過程,突破染色體減半過程。
二、建構概念的策略 :分析要點,把握本質
學生通過分析要點,整體把握概念的本質,構建概念從而形成對概念的整體認知,讓學生從感性認知發(fā)展到理性認知。學生在感知減數分裂概念后,教師通過分析減數分裂過程的特點、時間、對象、結果和規(guī)律、染色體復制次數、細胞分裂次數、同源染色體聯會、排列、分離等要點,最后學生構建模型把握減數分裂的本質以便建構概念體系。
三、深化概念的策略:問題驅動,激活思維
通過以上過程,學生雖然已經學會建構減數分裂的概念模型,但是關于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導致配子多樣性”這一難點,并沒有深入理解。為了解決如何通過問題驅動、激活思維來深化概念以達成深度學習,養(yǎng)成正確的科學思維習慣這些問題,在深化完善概念時,布置學生利用不同長度、不同顏色的毛線若干、細線、白紙為材料,2人為一組,以2對同源染色體為例,建構減數分裂模型,從中設置了以下問題引導:1.如何用毛線代表同源染色體?2.散亂的染色體如何有序保證成對的同源染色體分開呢?3.同源染色體何時配對?何時排成兩列?何時分離?4.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分離會相互干擾嗎?通過學生構建同源染色體排中和分離的模型的探究活動和展示交流,將抽象的概念以物理模型的方式展示,促進了學生對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
四、應用概念的策略: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在學生學習概念后,教師應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設置一些與開放性問題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對生物學概念進行深入探究與辯證分析,從而實現對生物概念的深度理解和靈活運用,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命健康,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減數分裂與生命健康相關的問題,可通過設計模擬染色體分離異常模型解釋課前有關生育的情境問題;高齡產婦卵子老化,分裂異常,卵細胞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造成,那是減數分裂哪個環(huán)節(jié)分裂異常導致的呢?最后學生完成構建相關模型。經過與生活相關的概念應用,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