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教育階段,地理學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性和區(qū)域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等融合的特征,對學生形成全球視野和培養(yǎng)空間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背景下,作為教師如何轉變自身角色,變“主宰者”為“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下幾方面為改變傳統(tǒng)教學提供了有效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
通過情景化的方式,使學生對地理信息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在初中地理課堂上,老師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現(xiàn)實的地理情景,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地理情景,讓他們參加問題的解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可操作的、可供選擇的方法。在實施情境教學時,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情境,如氣候變化、地形地貌、晝夜長短等,并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使其更具現(xiàn)實意義。同時,教師還應正確引導學生主動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比如,在講到全球的地震、火山分布特征時,我先讓他們看《六大板塊示意圖》,接著讓他們看最近幾年發(fā)生的一些地震、火山噴發(fā)的錄像,讓他們看一看這些地區(qū)的地震、火山,并把它們與《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進行對比,最后大家互相探討,最后總結出:火山、地震大多發(fā)生在版塊的交界部位。
二、鼓勵自主學習
為了鼓勵自主學習,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學習時間和環(huán)境。在課堂之外,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與需求來自由地選擇學習的內(nèi)容和自主地掌控學習的進度。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習變得更加個性化和自主化,更讓學生們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感受到了無盡的樂趣和成就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向、項目驅動等方式,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此外,教師還應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圖書、視頻和地理圖像(景觀圖、分布圖、統(tǒng)計圖和示意圖)等,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方便地獲取信息和學習資源。
三、引導合作學習
在實施合作學習時,教師需要合理分組,確保每個小組內(nèi)成員的能力水平相近,以便更好地進行交流和合作。同時,教師還應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激發(fā)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使他們更加深入地探索地理的奧秘,更能在思維碰撞中,激發(fā)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濃厚興趣。
四、注重反饋與評價
在進行反饋與評價時,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外,還應關注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表現(xiàn)。此外,教師還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渠道,鼓勵他們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制定改進措施。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習效果。
五、提供多樣化學習資源
提供多樣化學習資源是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的重要途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地圖、圖書、視頻資源等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以便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在選擇學習資源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等學情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材料。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提高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尋找學習資源,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還能有利于他們的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
六、開展地理實驗實踐活動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設置了很多“活動”,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學情實際情況,有選擇性開展地理實驗活動。如在學完“地球公轉”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一根竹竿,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jié)氣測量竹竿在太陽下影子的長短變化數(shù)據(jù),也可以測量一天早中晚竹竿在太陽底下影子的變化。這樣既體現(xiàn)了地理知識的實用性,鞏固了課堂所學的地理知識,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也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開展地理課外的實踐活動,比如課外的社會調查、地理研學和實地考察等等,這些活動項目的開展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也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索精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顯著提高。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