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體意識就是人們對各種文體中呈現(xiàn)出規(guī)律性元素的自覺理解、熟練把握與感受,也是對文本語言文字運用的再認識。新課標在學段要求中,對多種文體提出了具體學習要求,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十分重視文體意識,盡管看上去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雙線組元,但在文體閱讀單元中,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指向的是文體意識方面的學習要求。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忽視文體知識對閱讀教學的影響,不論什么文章采用的教學策略都一樣,導致教學千篇一律。破解這一局面,就需要教師真正認識文體意識的價值,讓學生在不同文體學習中形成獨特的認知,建構屬于自己的文體意識。
統(tǒng)編教材在組元時,一般兼顧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要求,精選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課文編入各個單元中,同一單元中安排的課文在文體上有兩種情形:一是文體各異,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有童話(《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有說明性文章(《夜間飛行的秘密》),還有散文(《蝴蝶的家》),這種單元占大多數(shù),文體自身特點會影響單篇課文學習,但在單元教學中價值不明顯,故不在本文梳理之列;二是文體單一,屬于典型的文體閱讀單元,是統(tǒng)編教材的創(chuàng)新編排,本文梳理的對象正是這一類型的單元。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學段教材中也有集中安排寓言、童話閱讀的單元,如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安排的都是寓言,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安排的都是童話。從三年級開始,每冊教材中都出現(xiàn)了文體閱讀單元,依次為:童話單元(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寓言單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神話單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現(xiàn)代詩單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童話單元(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民間故事單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小說單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小說單元(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童話單元(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上述梳理,除了一個詩歌單元,其他單元都可以歸入故事類作品,也可以歸入敘事類作品。在同一個大類中,不僅具體文體在特征上有明顯不同,甚至同一種文體,如童話在不同學段中,安排學習的特征也是有區(qū)別的;而且在不同學段、冊次中,學習的要求是呈梯度安排的。
童話、寓言、詩歌、小說,這些文體有著自身鮮明的特征,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重視圍繞文體特征發(fā)力,讀者閱讀時以文體特征為標準進行判斷。當這些文體進入教材作為課文時,在普通閱讀單元中承載著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文體特征處于弱化的狀態(tài);在文體閱讀單元中,文體特征則處于突出狀態(tài)。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所學文體的基本特征,理清不同文體的教學價值,才能真正發(fā)揮文體對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作用。
對于小學生來說,相關文體知識的學習只是在隨文學習中由淺入深地逐步了解。因此,在理清不同文體的教學價值時,教師需要緊扣編者意圖,結合導語、課后習題、交流平臺進行教學。比如,針對童話文體的教學,在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師主要聚焦童話想象豐富的特點進行教學,教學價值體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在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講述課文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課后練習3就要求“再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那一定會很好》的閱讀提示中也有類似要求;二是體會想象的豐富性與表達,小女孩擦燃火柴產(chǎn)生的幻想,蟋蟀在牛肚子旅行,一棵樹的愿望,螞蟻隊長的內(nèi)心活動等,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童話中想象豐富的特點,《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中豐富的想象是以反復結構進行表達的,適合學生學習遷移。到了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教師主要聚焦童話奇妙的想象和真善美的人物形象進行教學,相應的教學價值體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一是童話人物可以擁有非凡的能力,往往通過神奇的“變”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是對童話奇妙想象的欣賞;二是童話人物具有真善美的品質,有典型形象的特質,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由此可見,一種文體的教學價值不是從整體上體現(xiàn)的,而是蘊含在具體的文本所細化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
由于不同文體具有不同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讓教學價值得到充分體現(xiàn)。
1.在目標制定中體現(xiàn)文體意識
在新課標的第二、三兩個學段中,都出現(xiàn)了與文體有關的閱讀要求,如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非連續(xù)性文本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文體單元學習之外,也需要關注文體意識,即在教學目標中體現(xiàn)文體意識方面的要求。比如,五年級上冊的《太陽》是一篇說明性文章,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在閱讀中理解課文是怎樣把太陽介紹清楚的,了解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培養(yǎng)閱讀說明文的興趣”,集中地體現(xiàn)了文體意識方面的教學要求。
2.依據(jù)文體意識取舍教學內(nèi)容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解讀和學情才能確定一篇課文教哪些內(nèi)容。教師解讀文本必然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文體特征,尤其是與閱讀要求密切相關的結構安排、技巧運用、語言表達等。教師可以依據(jù)問題意識,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取舍。比如,《綠》是艾青的作品,詩人用簡約、明朗的語言描繪了大地回春、綠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去細細體會現(xiàn)代詩節(jié)奏鮮明的特點。
3.對應文體意識選擇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文體的教學價值來選擇與之匹配的教學策略。以敘事性作品為例,基本的教學策略有:根據(jù)敘事性文本的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抓住文本中的場景、人物、情節(jié)、細節(jié)等開展品讀活動;研讀描寫有特色的典范語段,提煉、積累適合遷移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編者意圖,梳理相關文體在教材中循序漸進的學習要求,了解相關文體特征,懂得不同文體的教學價值,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建構文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