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新時代教育觀是高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舉措。以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理論切入點,能夠從整體邏輯上對高校教學實踐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和借鑒。從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概念建構和理論指歸出發(fā),針對當前高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科學化認識不足、高校教育評價導向不完善、高校教學管理方法不優(yōu)等問題,提出從科學認識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理論指向、完善“五育并舉”的高校教育評價導向、實現(xiàn)高校教學管理方法的“全過程民主”等方面入手,實現(xiàn)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理性重構。
關鍵詞:人本主義;高校教學實踐;教育理念;高等教育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也是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實踐優(yōu)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高校學生和教師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主體和中心,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習者和教育者個體自由和個性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強化高校教學實踐中以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載體的情感治理,才能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習者和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下實現(xiàn)高校教學實踐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因此,在現(xiàn)行高等教育教學的管理模式下,以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抓手,推動其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對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學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何以必要: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概念建構和理論指歸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奠基人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如學思并重、憤啟悱發(fā)、因材施教和亦師亦友等。這些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以多種形式影響著現(xiàn)代教育,對指導當前的教育教學實踐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發(fā)展壯大,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也隨之應運而生。其中,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創(chuàng)造性地將人本主義理念運用到教育學中,提出了教育要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出完整的人,而傳統(tǒng)教育非但無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反而由于不合理的教育評價體系和不和諧的師生關系而讓那些不能掌握知識的學生感受失敗。從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本質來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學生發(fā)展自我意識并使其潛力得以充分發(fā)揮。因此,在傳統(tǒng)教育和人本主義理念引導下的教育之間的張力,觸發(fā)了“無意義的學習”和“有意義的學習”之間的價值分野,即“有意義的學習”更加側重學習者的自我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和自主評價等核心要素。
此外,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還強調從教師層面出發(fā),鼓勵教師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該理念以教師和學生都應具備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真誠性和友善性等特質為理論假設,認為教師能夠通過真誠對待學生、相信學生能自主發(fā)揮潛能、尊重學生個體情感以及與學生換位思考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掌握話語權。由此,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對自身概念體系完成建構的同時,也從自身的理論指歸出發(fā),將學校教育中的學生和教師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由教到學、由教育者到學習者的雙向情感體驗和治理閉環(huán)。這對樹立新時代教育觀,尤其是對高校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提供了寶貴借鑒。
二、何種問題: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困境分析
當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我國高等教育實踐中日益受到重視,相關理論研究也呈現(xiàn)逐年增多的趨勢。但具體到實踐層面,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悖于高等教育回歸人本的價值取向,造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潛在矛盾甚至沖突,也無法滿足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理念改革創(chuàng)新的期待,嚴重阻礙了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和高校教學實踐邁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偟膩砜?,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理念層、機制層和方法層三個維度。
(一)理念層: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科學化認識有待加強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重視并深化對科學理論的認識是行動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當前,我國高校在教學實踐中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認識和重視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無法精準把握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科學內涵。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師仍然堅守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認為高校教學中任課教師的主動講授和學生的被動接受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人潛能與個體情感,更缺乏對學生全周期學習的必要引導和支持。另一方面,部分學生也未能真正理解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內涵,反而機械地將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理解為在校期間的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主發(fā)展,甚至是拒絕管束的“絕對自由”。而約束性相對較弱的高校課堂環(huán)境也極易造成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弱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挫敗感反過來又導致其滋生自責甚至自卑等不良情緒。由此,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勢必會出現(xiàn)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雙向張力與矛盾。
(二)機制層:現(xiàn)行教育評價導向有待完善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評價導向決定了高校教學實踐的具體路徑和內容,是高等教育切實做到以人為本的制度保障。在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理念下,“唯績點”評價學生、“唯升學”評價學校、“唯文憑”評價人才、“唯論文”評價教師、“唯帽子”評價學科的“五唯”評價傾向,嚴重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削弱了學校和教師的綜合育人功能,甚至為高校推動良性教育教學實踐增加了額外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在這種高等教育評價的價值導向下,教師成為教學活動中絕對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個性、喜好以及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個別學生道德觀念淡薄,是非觀念模糊,甚至連基本的道德價值觀都受到了沖擊。學生在情感發(fā)展受到限制的同時,也相應地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科學的規(guī)劃,進而導致學生人格不健全、不完整,與高等教育培養(yǎng)“全人”的目標背道而馳,更遑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扎實推進。
(三)方法層:高校教學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優(yōu)化
高校教學管理方法決定了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實現(xiàn)效果,也是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具體體現(xiàn)。從穩(wěn)定發(fā)展、提升效率和實施便利的角度出發(fā),高校自上而下的行政式教學管理方法長期受到高校管理者和教師的青睞,也深深融入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理念之中。但這種偏向于“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對于高校學生而言,他們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的渠道不暢通,相關訴求多是在高校諸多的事件議程中無法得到充分關注而被集體意志所掩蓋。倘若廣大學生無法滿足“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基本初級需求,必然會失去參與高校教學管理的自主性和主體意識。長此以往,高校也會缺乏根據學生需求查找管理端存在問題的動力,使得高校教學管理方法始終與學生個體化的主體性之間存在“治理鴻溝”,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也無法在管理層面得以體現(xiàn)。
三、何以可能: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進路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優(yōu)化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的應有之義。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為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學實踐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
(一)秉要執(zhí)本:科學認識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理論指向
教育的主體是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動中,人始終處在中心的位置。從個體存在論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校管理者和教師以及學生兩類主體,但需要明確的是,兩者在高校教學實踐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同等重要且存在區(qū)別的。首先,高校管理者應當為廣大師生做好服務,提供科學合理的、更加符合新時代青年學生個體特征的教學引導和支持,營造師生互信的良好氛圍。其次,教師應當深化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認識,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從對知識的灌輸?shù)綖閷W生提供全面的教學指導和學習資源。最后,學生應當加強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系統(tǒng)學習和思考,樹立集體意識,保持健康心態(tài),學會變被動為主動,成為高校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核心參考者。
(二)健全評價機制:完善“五育并舉”的高校教育評價導向
為確保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轉化,需要以“五育”為抓手,積極完善高校教育評價導向。一是完善德育評價內容和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高校和教師制定科學的德育目標,也促進學生實現(xiàn)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健康心理的發(fā)展。二是強化體育評價,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錘煉堅強意志,培養(yǎng)合作精神。三是改進美育評價,全面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四是加強勞動教育評價,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讓學生在實踐中養(yǎng)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五是優(yōu)化智育評價,改變“唯績點”評價學生現(xiàn)狀,更加注重學生全方位的價值培育。綜上所述,“五育并舉”的高校教育評價導向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能夠促進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轉化,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促使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
(三)優(yōu)化方法:實現(xiàn)高校教學管理方法的“全過程民主”
“全過程民主”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它由人民選擇、由人民參與,最終才能真實有效。因此,將“全過程民主”理念引入高校教學實踐中具有參考價值。一是進一步拓寬師生參與高校教學管理的渠道,不斷提升師生訴求在議程設定中的優(yōu)先級,尤其注重及時滿足學生的初級需求,使師生都能切實感受到選擇權和參與感。二是樹立尊重多元化個體發(fā)展的理念,進一步明確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對學生主體的人性化管理,加強人文關懷,在強化多元化教育管理時確保增強學校的凝聚力。三是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信息來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的真?zhèn)我哺与y以分辨,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師認真分析學科教學特點和學生特點,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獲取、分析、篩選、整合教學資源,并將其充分融入具體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同時,可以采取硬性和軟性相結合的手段,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分級分類處理,通過“功過相抵”,達到“通過撤銷學生個體的厭惡刺激、促進學生個體正向行為發(fā)生”的效果,以更新教育教學管理手段的形式,強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鞏固與發(fā)展。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新時代推動高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堅持的價值導向,也符合黨和人民對優(yōu)化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殷切期待。當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實踐過程中還面臨著理念不深、機制不全、方法不優(yōu)等問題,急需進一步更新理念、健全機制、優(yōu)化方法,從而提升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現(xiàn)代化水平。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高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搭建了一座基于公平、公正、公開的新型教學實踐橋梁,也促進了高等教育諸多功能的發(fā)揮。只有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才能探索出更具價值和活力也更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以提升教學者和學習者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tǒng)高校教學實踐中的理念不足、制度缺失和規(guī)范缺失等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龔文楊.“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
[3]孫培青.中國教育簡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4]王海波.教育的人本化、技術化和殖民化:慕課的哲學反思[J].教育評論,2021(11).
[5]卡爾·羅杰斯,杰羅姆·弗雷伯格.自由學習(第3版)[M].王燁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6]卡爾·羅杰斯.論人的成長(第二版)[M].石孟磊,鄒丹,張瑤瑤,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
[7]黃宗智.認識中國:走向從實踐出發(fā)的社會科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5(1).
[8]崔新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J].人民教育,2004(23).
[9]王英娜.基于以人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現(xiàn)代化,2020(37).
[10]許年.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2(11).
[11]劉伊.教育信息化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3).
[12]李曉春.在人本主義視域下談我國高等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3).
責編:初 心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學項目“研究性教學視野下藥學專業(yè)基礎課程雙線融合模式設計與實踐研究”(編號:2022YB0145)
作者簡介:馬艷艷(1993— ),女,河南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分析化學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