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寫在漢語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文字的書寫形式,更是語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漢語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字,尤其是來自非漢語母語國家的學生。在泰國光明華僑公學,學習漢字已成為初三學生中文課程的一部分。然而,學習漢字并非易事,學生們往往會面臨諸多挑戰(zhàn),其中之一便是漢字書寫偏誤問題。這些偏誤不僅影響著他們的書寫效果,還影響著他們對漢字的理解和應用。
調(diào)查對象、語料和偏誤類型界定
調(diào)查對象為泰國清萊府美賽光明華僑公學初三學生,共72名。其中甲班38人,乙班34人,學生年齡在14至16歲,學習漢語的平均時間為7至9年,學生的漢語水平主要集中在中級(HSK3-4)水平。
光明華僑公立學校坐落于泰緬邊境的清萊府美賽縣,這是一所由華僑社團和光明善堂共同主辦的公立學校,以華文為主要教學語言。漢語課是該校的必修課程,學校上課時間是周一至周五的晚上17:30至20:00,覆蓋從幼托班至高中三年級多個學段。目前該校學生的漢語水平既有初級水平,也有中級和高級水平。
研究語料是筆者在泰國任教期間搜集到的學生作業(yè)(包括聽寫、抄寫)、課堂筆記、練習題以及考試試卷等一手資料,共計342例字(來源于筆者所撰寫的碩士論文:符號文化視域下泰國美賽光明華僑公學初中生漢字偏誤研究及書寫能力培養(yǎng)策略),這些例字相對全面地展現(xiàn)了學生的漢字書寫情況。在語料收集階段,筆者并未直接一次性斷定學生的漢字書寫錯誤是否屬于偏誤,而是建立了以下準則作為收集的依據(jù)(只需符合其中一條即可):一是,某個漢字在語料中出現(xiàn)不止一處偏誤;二是,調(diào)查對象無法自我糾正修改的漢字書寫偏誤;三是,同一調(diào)查對象在書寫同一個漢字時發(fā)生不止一次偏誤;四是,不同學生對于同一個漢字出現(xiàn)相同的書寫偏誤。并按照陳彩虹、李新春等人的分類方法,再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調(diào)整,將漢字偏誤分為兩大類型:錯字和別字。在此基礎上,各從筆畫、部件、整字方面入手劃分為11小類。
書寫偏誤類型統(tǒng)計與分析
錯字是指書寫時無法識別的文字,即無法在規(guī)范字典中查到的字;別字又稱為“白字”,指將一個字寫成另一個字的情況。在錯字偏誤方面,可根據(jù)漢字偏誤的層級性分布將其分為筆畫偏誤和部件偏誤。筆畫偏誤包括筆畫增加、筆畫減少、筆畫變形和筆畫位置關系四種類型。部件偏誤則包括部件增加、部件變形、部件減少和部件更替四種類型。別字偏誤則涵蓋繁體字偏誤、形近偏誤和音近偏誤三種類型。具體的偏誤類型統(tǒng)計如1所示。
筆畫偏誤:筆畫增減。在正確漢字的基礎上增添或減少一個或幾個多余的筆畫,使其變成錯誤的漢字。這兩類偏誤共91例,占偏誤總類的26.6%,是泰國學生偏誤漢字的主要類型。例如,在書寫蒸發(fā)的“蒸”時,在上部結(jié)構下方加了一個“橫”成了;書寫晚上的“晚”時,在左邊偏旁日上加了一個“橫”成了;書寫灑水的 “灑”時,在右邊里面加了一個“橫”成了;書寫“兔”字時缺少了筆畫“點”成了;“體”缺少了筆畫“橫”成了等。筆者認為大部分筆畫增加的偏誤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漢字不了解,不清楚自己要寫的字有幾筆橫幾筆撇等。筆畫缺失是由于學生不了解漢字的構造,或是回避故意不寫造成的,隨著對漢字的了解加深,筆畫缺失的問題會有明顯改善。
筆畫變形是發(fā)生在筆畫層次上、與規(guī)范的筆形之間存在差異又不屬于筆畫更替的偏誤,使其變成了錯誤的漢字。共收集85字例,占偏誤總類的24.9%,是學生漢字偏誤數(shù)量最多的類型。例如,“噪”中的“口”直接書寫變形成了“O”成了;“筆”字上下結(jié)構,上面竹字頭經(jīng)常被寫成不同角度的字母“K”成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筆畫較難,學生自己私下模仿課本上的印刷體常常會出錯,受到泰語拼音文字一筆式書寫的影響,不同語言之間產(chǎn)生了負遷移。
筆畫位置關系主要包括筆畫相交、相接、相離三小類,筆畫位置關系偏誤指學生在漢字書寫過程中筆畫之間的位置關系錯誤。共收集52字例,占偏誤總類的15.2%。例如,“舟”“茸”應該相接的位置關系錯寫為相交成了;“商”“兵”把應該相交的位置關系錯寫為相離成了、等。造成這種偏誤的現(xiàn)象可能是泰語拼音文字的一筆式書寫,無需考慮筆畫與筆畫之間的位置關系排列等因素,導致泰國學生易忽略筆畫之間相互位置關系。
在筆畫偏誤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由筆畫變形引起的偏誤,其次是由筆畫增加引起的偏誤。筆畫偏誤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漢字基礎知識的儲備不夠,如不了解筆畫名稱、不知如何書寫漢字、不清楚筆畫長短具有區(qū)別漢字意義的作用等,再加上泰國學生對漢字的了解較少,腦海中對漢字的相關概念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產(chǎn)生筆畫方面的書寫偏誤。
部件偏誤:部件增減。學習者在漢字書寫過程中,在某一位置增加了一個或幾個多余的部件,使其變成了錯誤的漢字。共收集24字例,占偏誤總類的7%。例如,“灰”“建”增加了新的部件成了,造出了新的漢字;“座”字忘記書寫上部的“廣字頭”成了;“期”字忘記寫右邊的“月”字旁成了。許多學生因為采用回避的學習策略不寫相關部首,他們覺得這些字筆畫繁多,結(jié)構也很復雜,寫起來很困難,于是故意不寫,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即使不寫這一部分,也不會影響對某一漢字的認讀。
部件變形是學生用基本的筆畫構成部件這一構字單位時,筆畫發(fā)生了變形,導致整個部件變形。共收集13字例,占偏誤總類的3.8%。例如,“裝”字對于下部的“衣”字旁開始扭曲寫成了;“要”字下部結(jié)構“女”字旁開始書寫扭曲寫成了;“卻”字右邊結(jié)構的“卩”旁,直接開始畫半圓圈寫成了;“吃”字中部件“乙”和字母“Z”,兩者在學生看起來可能相差無幾,但學生忽視了“乙”的彎曲和弧度直接寫成了。出現(xiàn)這種偏誤的原因可能與學生對漢字筆畫“直線為主、直中有曲”的基本特點缺乏認識有關。另外泰語字母大多一筆完成,書寫者也有可能是把部件用一筆寫成造成看起來像字母的樣子。
部件更替。在漢字書寫過程中,學習者將其中一個部件寫成了另一個部件或是錯誤的部件,使其變成了錯誤的漢字。共收集9字例,占偏誤總類的2.6%。例如,“綴”字左邊結(jié)構中的“絞絲旁”直接被寫成了“三點水”寫成了;“裸”字左部結(jié)構的“衣字旁”被寫成了“示字旁”成了;“教”字右邊的“反文旁”寫成了“女字旁”成了。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部件不熟悉,不能準確區(qū)分兩個相似的部件,不理解不同部件代表的意義不同。
在書寫部件產(chǎn)生的偏誤中,其占比只有13.4%,總體低于筆畫偏誤。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部件減少所產(chǎn)生的偏誤,其次是部件變形所引起的偏誤。部件偏誤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部件的熟悉度低,沒有辦法準確記憶與區(qū)分兩個相似部件,也不明白二者在表意上的區(qū)別,加上對漢字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不能理解,無法將一些表意的部件與漢字本身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就會產(chǎn)生部件方面的書寫偏誤。
整字,也就是完整的漢字。整字是筆畫、部件之后的第三個層級,整字反映出的水平更高,因為整字是學習者識字量輸出的體現(xiàn)。共收集68字例,占偏誤總類的19.9%。
形近偏誤。學習者在漢字書寫過程中,將原本的漢字寫成了一個形體接近的字,使其變成了錯誤的漢字。共收集30字例,占偏誤總類的8.8%。例如,將“未”字寫成了字;將“已”字寫成了字;將“士”寫成了字、將“閉”字寫成了字。這類偏誤主要是學生不了解兩個相近字體的不同之處,以及不注意漢字書寫的細節(jié)。
音近偏誤:學習者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將原本的漢字書寫成另一個發(fā)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共收集26字例,占偏誤總類的7.6%。例如,將“賽”字寫成字;“防”寫成字;“涂”字寫成了字。這表明泰國學生對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系理解不夠深入,往往不重視漢字的意義,選擇同音字或無意義連接的音近字進行書寫。
繁體字偏誤:學生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將漢語繁體字形式替代通用的漢語簡體字,但這種情況并不一定是錯字。共收集12字例,占偏誤總類的3.5%。例如,將“時”字寫成字;“說”字寫成了字。筆者針對這一問題,詢問學生為什么在作業(yè)中大量書寫繁體字,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谷歌翻譯軟件把不會的詞翻譯成中文,然后抄寫在作業(yè)本上,他們使用的谷歌軟件都是默認翻譯為繁體字的,學生不了解簡化字與繁體字的區(qū)別,不知道目前我們使用的是官方公布的簡化字體,所以會經(jīng)常誤用產(chǎn)生此類偏誤。
從整字偏誤現(xiàn)象中可以看出漢字的音、形、義三種元素哪一種在漢字習得過程中發(fā)揮了主要作用。即從現(xiàn)象中可以推測學習者使用的認知策略,因為漢字從構字上有字形信息、字音信息和意義信息,相對應的就是字形策略、字音策略和意義策略。
教學建議
對比中泰文字教學。在教學中,漢語教師應當注重對筆畫的詳細解釋,通過類比和區(qū)分形態(tài)相近的筆畫,標記容易出錯的筆畫,并提示學生注意易混淆筆畫之間的關系。針對學習者在書寫漢字筆畫時受到泰語字母書寫方式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對比中泰文字差異的方式,播放介紹兩種文字起源發(fā)展的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泰語文字和漢字的區(qū)別,包括筆畫結(jié)構、形態(tài)特點、書寫方法及意義系統(tǒng)等。
臨摹、練習并規(guī)范漢字書寫。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人審美傾向和實際書寫情況,鼓勵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楷書硬筆書法字帖。首先,以摹寫描紅為主要的練習方法,通過反復練習,學生們會逐漸對漢字的結(jié)構特點、點畫的書寫技巧,以及筆畫間的比例關系有更深入的體會和認識。接下來開始臨寫,即先仔細研讀字帖中將要進行臨寫的漢字,將該字的筆畫特點、各部件結(jié)構位置關系、筆畫間的比例關系等漢字書寫技巧牢記于心。然后脫離字帖,按照記憶中該漢字在字帖中的書寫模樣,在練習紙上進行書寫。通過大量的摹寫和臨寫練習,學生對于規(guī)范漢字,特別是規(guī)范楷書的書寫,無論是從審美的角度還是從漢字書寫速度的角度都能夠達到較高水平。
增加漢字書寫文化體驗。隨著學生進入漢語水平中級階段,他們的理解能力增強。在漢字課程中適度引入一些文化內(nèi)容,通過授課漢字字義文化、語用文化、書寫文化藝術等,可以提升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涵養(yǎng)。漢字書法是中國獨有的文字藝術形式,是書寫漢字的一門藝術,也是中華民族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在課堂上加入一些漢字書法介紹和書法作品欣賞的內(nèi)容,可以使學生初步感知到漢字形體的結(jié)構美、線條美、章法美和意境美,再次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漢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漢語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如何減少漢字偏誤、提高中級學生的漢字教學效果,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這也要求對外漢語教師需要不斷關注并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提升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和整體語言能力。
(作者單位:華僑崇圣大學中國學學院;廣西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