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運動,怕冷也不能穿錯衣
雖然滑雪服、頭盔、雪鏡、護膝等裝備可以在雪場配齊,但對于極寒天氣戶外活動沒有太多經(jīng)驗的南方人,首先得先學會穿對“打底”的衣服。
東北戶外動輒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氣溫,南方人往往會把自己包成“粽子”。然而,在運動中穿得太臃腫,反而容易因活動不便而造成意外。而穿了材質不對的衣物,也容易造成捂汗,導致感冒著涼。
“冰雪運動要安全,先學會穿衣,以防風、速干、輕便為原則,即學會‘三層穿衣法’——貼身層速干、中層保暖、外層防風?!蓖趺粽f。
具體而言,貼身層應選擇輕薄速干材質,便于快速吸濕排汗。注意不要選擇傳統(tǒng)棉質內(nèi)衣,以免因運動出汗而捂濕,反而容易感冒著涼。中層保暖可選擇抓絨或輕薄羽絨,不要選擇厚重的毛衣,以免妨礙身體靈活度。外層則可選防水防風的外套。
運動前先學摔,熱身是防護關鍵
在寒冷環(huán)境中,人體的肌肉和關節(jié)更易收縮緊張,甚至變得僵硬。因此,比起常溫下的運動,滑雪前需要進行更長時間、更全面的肌群熱身。尤其是近年來成為潮流的單板滑雪,比雙板滑雪要更多地利用到上肢輔助,王敏特別提醒,大家在滑雪前切勿忽略對上肢的熱身。
滑雪中摔倒是常見的現(xiàn)象,所以,大家在滑雪前要先學會摔跤的正確姿勢。當感到失控或即將摔倒時,應迅速將雙腳向外分開,以臀部著地,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或交叉放在胸前,以減輕身體的沖擊力;摔倒時不要習慣性用手撐地,避免導致手臂骨折。
王敏介紹,超過50%滑雪運動的損傷部位在下肢,以膝關節(jié)、腳踝和小腿為主;其次,為軀干損傷,以腰部損傷為主;最后,是上肢損傷,以肩關節(jié)損傷為主。
從損傷類型上來說,最常見的為韌帶損傷、軟組織擦傷、軟組織挫傷和骨折。由于滑雪時速度快,沖擊力較大,因而造成的骨折大多是高能量損傷,骨折移位大且粉碎,甚至有可能會造成開放性骨折。
摔傷應急先辨骨折,謹記不能熱敷
王敏指出,對于摔傷應急,最常見有兩大錯誤。一是摔倒后用力揉搓,二是弄錯了熱敷和冷敷的順序。
很多人一摔傷,第一反應是去揉搓,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尤其是對于在高速冰雪運動中的摔倒,應急處理的第一步要先判斷是否有骨折。一些小朋友未必能準確敘述疼痛,家長要特別留意檢查,以免延誤治療,讓傷情繼續(xù)加重。
如何簡單判斷是否骨折?王敏表示,如果發(fā)現(xiàn)有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畸形、骨擦感(骨折部位的摩擦感)以及骨擦音等現(xiàn)象,就要高度懷疑骨折了。
此時,應立即制動,靜止休息,盡快撥打120或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千萬不能自行搓揉或強行走動,以免令骨折斷端移位。
小貼士:摔傷扭傷,記住“RICE”
對于摔傷扭傷的應急方法,最簡單的做法是記住“RICE”原則:
R是休息(Rest):立即制動,腳不踩地,讓受傷部位充分免負重休息。
I是冰敷(Ice):無論是扭傷,還是骨折,在受傷后的頭24~48小時急性期內(nèi)不能熱敷,而應冰敷,以盡量減少出血和腫脹。度過急性期后,才可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恢復。冰敷時,也要注意不能過于“就地取材”——直接將地上的冰雪敷在患處。正確的做法是先用毛巾包裹住冰雪,再進行冰敷,每次20分鐘即可,以免時間過長造成凍傷。
C是加壓包扎(Compression):可使用彈性繃帶或彈性大的衣物例如絲襪,適當加壓包扎。加壓包扎時,繃帶不能勒得過緊,以勉強可以塞進一個手指的松緊程度為宜。這是因為,繃帶過松會沒有效果,過緊則會影響肢體血供,嚴重者甚至有可能引起肢體缺血壞死。
E是抬高患肢(Elevation):應將受傷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臟的位置,以減輕腫脹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