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紀霖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孤兒寡母出人才”的現象,早早失去父親的孩子,母親會對他要求特別嚴格,成才率要比一般家庭高。孟子就是一個典型。
孟子有一個好老師——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者崇高,學生也不會平庸。孟子的學生也同樣幸運。
孟子與孔子一樣,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迷戀于富國強兵的統(tǒng)治者,要等到秦朝二世而亡,才會醒悟儒家的政治價值。
一個偉大的思想門派,通常有兩個開山鼻祖,馬克思主義有馬克思、恩格斯,道家有老子和莊子。儒家呢,除了孔子之外,就是被稱為“亞圣”的孟子。本文我要和你聊一聊孟子的故事。
要明白一個思想家的學說,最好先了解他的生平。有時候,他的所思所想,正是他童年經歷的產物。美國當代有一個大思想家叫約翰·羅爾斯,是已經去世的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他寫的一本《正義論》,為美國的自由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他說,社會正義有兩個要點,除了自由,還要講平等。這個“平等”是要給弱勢群體補償,讓他們有能力在社會上平等地參與競爭。比如,給少數族群進入哈佛的時候加分補償。
為什么?原來羅爾斯在小的時候生白喉癥,傳染給弟弟,結果弟弟死了,他卻活下來。這事讓羅爾斯一生負疚,他意識到,一個人的命運,不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決定的,所以給弱勢群體補償,對于實現社會公正來說是必須的。
孟子也有一種“平等”觀念,當然與羅爾斯的不同。那么,他所說的“平等”,是什么意義上的?他又是如何繼承、發(fā)揮孔子的學說的?與他早年的經歷有何關系?接下來就讓我來告訴你。
孔子的家鄉(xiāng)曲阜,往南三十多公里,就是孟子的家鄉(xiāng)鄒城。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之后,孟子出生了。他與孔子一樣,也是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拉扯下長大。孟子的母親非常了不起,你一定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讓少年孟子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三次搬家:最初住在墓地附近,后來遷到市場旁邊,環(huán)境都不適合教育小孩子,最后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孟子耳濡目染,長大變得很有出息。可見“學區(qū)房”還是很重要。
孟母對兒子的要求,比美國的華人教授“虎媽”蔡美兒有過之無不及。舊社會大家族中的女人,一旦丈夫死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兒子身上,既是慈母,又要扮演嚴父的角色。我是研究知識分子的,發(fā)現中國知識分子歷史當中,有一個“孤兒寡母出人才”現象,比如孔子、孟子,還有民國的蔣介石、胡適,都是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帶大,要求特別嚴,而失去了父親的孩子又特別懂事、自覺,反而成才率比父母雙全的孩子更高。
孟子的家世已經不可考,出身并不高貴,但他的志向很大,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的子民,他稱為“天民”,不管你是貴族還是平民,在人性的層面上都是平等的,都有善根。這大概與他的童年感受有關。
到了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已經很講究門派,那么,孟子是誰的學生呢?原來他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可以說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子思也很不得了,后來科舉要考的儒家四大經典中的《中庸》,據考證就是子思的著作。
子思不僅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比爺爺更有風骨。他當過魯國國君魯穆公的老師,有一次,魯穆公問他:“大國的國君應該如何與讀書人交往啊?”子思很自豪地回答:“論地位,你是君,我是臣,我不敢與你交往。但論道德,你是學生,我是先生,你不配與我交往?!濒斈鹿犃舜蟪砸惑@,不敢說話。你看,儒家知識分子是很有骨氣的,你有權,我有德,你代表政統(tǒng),我代表道統(tǒng),誰怕誰??!這就是古代中國的雙重權威。
孟子在學術思想上屬于子思學派,在人格風骨上更是受到子思的影響??梢姡覍σ粋€好老師,比什么都重要。老師是怎么樣的,學生就會怎么樣。
孟子在三十歲以后,也像孔子、子思一樣,開始收徒講學,成為偉大的教育家。《孟子》與《論語》,都是儒學的重要經典,但孔子“述而不作”,《論語》都是弟子們將孔子平日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來而成書的;《孟子》一書是有“述”有“作”,既有弟子的記錄,也有孟子親自寫的。
兩本書的風格也很不一樣?!墩撜Z》中的孔子,好像一個溫和敦厚的長者,循循善誘,充滿智者的智慧,有時候還有點自嘲的幽默感呢。而《孟子》中的作者呢,更多的不是自嘲,而是自負。慷慨激昂,氣勢若虹,說到激動之處,有時候還很憤青!到了戰(zhàn)國時代,不僅是軍事,學術上也是群雄并起,爭奪話語霸權。儒學受到墨學、楊朱學挑戰(zhàn),腹背受敵,因此孟子不得不挺身衛(wèi)道。他特別好辯,有雄辯家的美譽。在文學史上,《孟子》一書也被視為散文的經典。
孟子出名以后,來追隨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帶領弟子周游列國,竟然浩浩蕩蕩,形成數十輛的車隊,隨從數百人。聲勢之大,超過了孔子。
孟子也是個好老師。他說過,君子有三大快樂。第一,父母雙全,兄弟俱在,這是家庭之樂;第二,上對得起老天,下不愧對祖宗,這是成德之樂;但最要緊的是第三樂,“得天下英才教育之”,這是一個老師最大的快樂。
孟子在教育學生上很有一套。一個好老師,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發(fā)式教育開發(fā)學生的智慧。孟子有一句名言:“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币馑际钦f,教學生就像射箭,你不必將箭射出去,將答案告訴他,而只要他跟著你拉滿弓,就自然而然學會了,自己會找到結論在哪里。
孟子還清醒地意識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庇悬c資格了,懂一點知識,就忍不住要喋喋不休,教導別人,這是為人最大的毛病啊!做領導、家長和大哥的,“好為人師”是最忌諱的。我在課程的導論里特別強調“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要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而不是將現成的結論告訴他們,道理也在這里。古書上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迸c其送人一條大魚,不如教他自己捕魚的方法,說的也是這個理,對不對?
不過,儒家有一個毛病,不僅想做人師,做好的教育家,而且想當國師,成為君主的老師。孔子與孟子除了收徒辦學,還不甘寂寞,周游列國,去兜售自己的一套治國理想。關于他們的政治思想,現在講一個孟子的故事,先讓你感受一下。
孟子五十多歲的時候來到梁國,國君梁惠王見到孟子就問:“老夫子!你不遠千里而來,有什么好主意能讓梁國獲利嗎?”孟子聽了就不高興了:“大王!何必談利益呢,一個國家只要實現仁義就可以了?!绷夯萃鹾苤t虛,于是孟子說了一通“仁者無敵”的大道理。
第二年,梁惠王過世,他的兒子梁襄王繼位,問孟子:“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說:“統(tǒng)一才能安定。”梁襄王又問:“你看七國爭雄,誰有能力實現統(tǒng)一?”孟子回答:“不喜好殺人者,才有資格統(tǒng)一天下?!?/p>
你知道,后來統(tǒng)一天下的,不是講仁義的國家,正是殺人最多的秦始皇。儒家在道德修養(yǎng)上有一套,難道在政治設計上很迂腐嗎?
我們不能以一時成敗論英雄,秦始皇靠法家統(tǒng)一中國,但沒有儒家,還真的無法治國,且長治久安。否則漢武帝為什么要“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呢。這個謎底容許我先藏一藏,以后再為你揭開。
不過,在春秋戰(zhàn)國年代,急于爭霸的各國君主們,迷戀富國強兵,沒有心思聽孔子、孟子的嘮嘮叨叨,講什么仁義啊、王道啊,讓利于民啊,對百姓好一點啊??酌系囊簧诮逃先〉昧顺晒Γ谡紊鲜鞘≌?,終身郁郁不得志。
孔子到處碰壁之后,對學生說:“假如再沒有國君聽我的,我就打算出海隱居去了!”孟子晚年也心灰意冷,回到老家,專心帶學生,不再去游說君主。儒家在政治上的黃金年代,還要再等三百年,到秦朝二世而亡,漢武帝腦洞大開以后才能到來。
好了,了解孟子的生平之后,你可能要問,既然孔子搭建了儒家思想的體系,實現了文明的突破,那么孟子的貢獻是什么?有什么資格被封為亞圣呢?簡單地說,在心靈秩序和政治秩序兩個方面,孟子都彌補了孔子的不足,讓孔孟學派有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摘自上海三聯書店《脈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