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錯題是一種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好對錯題資源的合理化應用,不僅能夠使學生正視解題中出現的錯誤,也能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強化學生的解題思維,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成效.文章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錯題資源的應用優(yōu)勢,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案例,研究錯題資源的科學應用策略,以期構建有深度、有廣度的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錯題資源;應用;優(yōu)勢;策略
引 言
隨著教學改革工作的持續(xù)深入,小學數學課程也在不懈多元開發(fā)化的教學資源,而錯題資源成為廣大教師關注的焦點.錯題的產生不意味著教師或學生的失敗,反而為教師拓寬數學教學空間打開了突破口.鑒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教師應采取科學的措施,加強對錯題資源的應用力度,引導學生基于錯題開展再探究活動,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降低解題錯誤的概率.教師應讓錯題資源成為數學課堂的亮點,推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錯題資源的應用優(yōu)勢
(一)能夠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處于發(fā)展的起步階段,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一種正常且難免的現象.錯題就像一面鏡子,能映射出學生知識體系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些薄弱點如果得不到及時強化,學生的薄弱點必然會積累并擴大,影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和發(fā)展.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錯題資源的應用,有助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錯題可以反映出學生在概念理解、方法應用等方面的認知誤區(qū),通過改正錯題,學生會重溫與之相關的知識點,查缺補漏,夯實知識點,避免再次出現錯誤.
(二)能夠端正學生的解題態(tài)度
數學學習追求周密性和嚴謹性,學生在解析數學題的過程中,無論是遺漏了關鍵信息,還是忽視了隱含條件,都會引發(fā)解題錯誤.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往往是學生缺乏嚴謹認真的解題態(tài)度,若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則不能發(fā)揮出自己的能力,進而頻頻出現錯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錯題資源,能夠端正學生的解題態(tài)度,為學生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使學生意識到,如果當時仔細地審題、計算、書寫和檢查,就能避開大部分的錯誤,應形成端正、審慎的解題態(tài)度,實現“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三)能夠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
要想持續(xù)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就要不斷開發(fā)新穎、有效的教學資源,然而就以往的教學而言,部分教師只重視基礎知識技能的傳授,鮮少關注學生解題訓練的過程和結果.這不僅會影響數學教學內容的拓展,也會導致錯題資源的難以被開發(f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錯題資源能夠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錯題伴隨著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錯題區(qū)別于常規(guī)的教學材料,它源自學生的訓練,具有不確定性和非預設性.巧妙地應用錯題資源既能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鮮活,也能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數學探究載體.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錯題資源的應用策略
(一)提煉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錯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數學解題練習中,學生往往無法自主意識到錯誤的存在,處于一種“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而學生必須先明確錯誤,才能展開后續(xù)的思考和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錯題資源的前提條件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自主發(fā)現錯題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居于教學主導地位,根據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重視對錯題資源的提煉,引導學生獨立找錯,比如在學生解題之后,教師可以出示正確的解題過程和結果,讓學生自行對照,找出自己的錯誤之處并反饋.教師再針對共性錯誤提供相應的解析指導,從而讓學生參與錯題資源的開發(fā),使其敏銳地覺察錯題.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一課中,學生經過初步學習,了解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教師為考查學生的人民幣換算能力,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習題:“假設小華有一張5元、兩張2元、一張1元、一張5角、兩張2角、一張1角的紙幣,她想買一本5元的故事書,該怎樣付錢呢?有幾種付錢的方式?請大家獨立思考,并將答案寫在練習本上.”幾分鐘之后,學生解題完畢,教師公布正確答案:“共有三種付錢方式:①付一張5元紙幣;②付兩張2元和一張1元紙幣;③付兩張2元、一張5角、兩張2角和一張1角紙幣.請同學們核對自己寫下的答案,看看是否有錯誤和遺漏的情況.”有學生回答:“我的答案不完整,只寫出了第一、二種付錢方式,沒有想到元和角的組合方式.”還有的學生反饋:“前兩種付錢方式我寫對了,但是在第三種方式上出錯了,我寫的是付兩張2元和三張1元,沒有考慮到小華所持有的人民幣張數.”教師指導:“同學們能正確地寫出第一、二種付錢方式,證明你們具備了基本的人民幣換算能力.這道題具有開放性,涉及解題策略的選擇,需要大家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否則很容易出錯.再遇到同類習題時,大家可以從最大面值開始思考,看看要用幾張其他面值的人民幣,能湊成購買物品的錢數,同時注意每種面值人民幣的張數應在所持有的數量范圍之內.”這樣學生就能自主發(fā)現錯題,實現對錯題資源的提煉和利用.
(二)分析錯誤節(jié)點,助力學生辨錯
錯題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辨析出錯的原因,了解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若教師只關注學生對答案的訂正,而輕視學生對解題過程的剖析,就會造成“治標不治本”的結果,即學生的錯誤癥結難以被實質性地清除.因此,教師必須堅持“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重視數學教學中的錯題資源,采用問題導學等手段,帶領學生分析錯誤節(jié)點,如概念混淆、審題不清、計算出錯、書寫有誤等,同時指導學生針對錯因進行訂正、反思,從而助力學生自主辨錯,獲得“標本兼治、正本清源”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表內乘法(二)”的教學中,學生經歷了推導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教師出示了一道判斷類習題:“口訣‘六七四十二’表示6個7相乘.后面的括號里應該畫對號還是錯號?”學生反饋的答案并不一致,有的認為應畫對號,有的認為應是錯號.教師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設問導學:“如果將口訣‘六七四十二’改寫成加法,應該怎么改?”學生回答:“6×7=7+7+7+7+7+7.”教師引導:“從加法算式來看,‘六七四十二’表示什么?”做錯的學生恍然大悟:“口訣‘六七四十二’表示6個7相加,所以題目的說法是錯誤的,括號里應該畫錯號.”教師繼續(xù)問:“這道題的難度并不高,為什么判斷失誤的同學不在少數?請大家分析一下自己出錯的原因.”某學生回答:“我的錯因是審題不認真,看到6和7就草率地做出判斷,沒有看到后面是‘相乘’,不是‘相加’.”另一名學生反思:“我對口訣‘六七四十二’的意義理解得不是特別透徹,混淆了‘相加’和‘相乘’的概念.”教師追問:“那么通過分析錯誤的原因,大家得到了哪些教訓?”學生討論后總結:“要牢記每一句乘法口訣的含義,再簡單的題目都不能輕視,必須逐字審題,避免落入題目所設下的‘陷阱’.”這樣學生就能辨明錯誤之處,養(yǎng)成自覺反思、歸因的習慣.
(三)合作訂正錯題,組織學生議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數學錯題進行訂正,是應用錯題資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訂正講究科學的方式,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灌輸式手段,直接把正確的解題思路告知學生,就會導致學生失去自主思考的過程,陷入機械模仿的學習困境,錯題資源的應用效果將難以保證.錯題資源具有極高的討論和探究價值,能夠為學生提供集思廣益、互動交流的機會,與此同時,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技巧,開展錯題討論有助于學生取長補短.因此,在應用數學錯題資源的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圍繞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錯題組織學生合作議錯,探究訂正錯題的思路和方法,以打破灌輸式教學的桎梏,從而構建多維互動的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自主糾錯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就出現了一道典型錯題,原題是:每箱桃子有24個,9箱桃子一共是多少個?雖然學生都能列出“24×9”的正確算式,但是有個別學生得出了“186”的錯誤結果.教師請一名算錯的學生把“24×9”的豎式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同時布置合作議錯任務:“同學們,這道題的正確得數是216,請大家4至5人為一組,結合黑板上的計算過程,分析出現失誤的步驟,并探討怎樣訂正這道錯題.”各小組互動交流后反饋:“這道題出錯的步驟是遺漏了個位乘法的進位,24×9的個位相乘,是4×9=36,需要向十位進3,這名同學雖然標注了‘3’,但是在計算十位相乘之后,并沒有加上進位的3,導致算出的得數比正確結果少了30.訂正方法是把十位相乘的得數18與進位3相加,再向百位進1,最后得出216的答案.”通過合作訂正錯題,全體學生的數學解題思維皆得到有效拓展.
(四)分享錯題內容,協助學生防錯
在解答數學題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學生的知識儲備、思考角度和學習風格等不同,出現的錯題類型、錯誤原因等也不相同,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學習經驗.適度地開展錯題分享活動,不僅能創(chuàng)造開放式的課堂環(huán)境,也能使學生“吃一塹、長一智”,在他人的錯題中汲取經驗,以警示自己不在同一個地方“栽跟頭”.鑒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錯題資源,教師應該堅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則,組織學生分享錯題內容,了解彼此的錯因和錯誤之處,在日后的解題練習中有意識地避開同類錯誤,自主防錯.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了兩道練習題:①一個三角形中最小的內角是46°,那么這個三角形的類型是( );②小剛有兩根木棒,木棒的長度分別是7厘米和5厘米,他想再找一根木棒,與已有的兩根木棒圍成一個等腰三角形,那么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 )厘米.在學生完成題目后,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同時鼓勵學生分享錯題:“同學們,這兩道題大家都做對了嗎?請大膽地將錯題分享出來,給其他伙伴提供一點參考和借鑒.”有學生分享:“我做錯了題目①,錯因是忽略了原題中‘最小的內角’這一條件,直接填寫了直角三角形,正確的解題思路應該是假設另外兩個角中有一個角是46°,180°-46°×2=88°,那么最大的角就小于或等于88°,這個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還有學生緊隨其后:“我做錯了題目②,錯因是我只考慮到腰長是5厘米這一種情況,實際上,腰長可以是5厘米,也可以是7厘米;木棒圍成的等腰三角形周長可以是5+5+7=17(厘米),也可以是5+7+7=19(厘米).”這樣通過分享和錯題展示,學生能酌盈劑虛,更好地避免出現同類解題錯誤.
(五)建立錯題檔案,督促學生記錯
由于年齡小,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不強,而數學錯題涉及的知識和信息是非常龐雜的,如果學生只依靠腦力來記憶錯題信息,那么就很容易將錯誤原因和糾正方法弄混甚至遺忘,導致錯題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于數學錯題資源的應用來說,做好記錄和整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動筆記錄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記憶,也能對錯題信息進行系統(tǒng)匯總,形成可視化的學習材料,便于定期翻閱和回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開展錯題分析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建立錯題檔案,分門別類地整理錯題,詳細地摘記錯因和正解,從而督促學生記錯,使學生養(yǎng)成歸納總結的好習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一課中,錯題資源是:爺爺今年養(yǎng)兔28只,比去年養(yǎng)兔數量的4倍少8只,爺爺去年養(yǎng)兔多少只?教師展示正確的題解:設爺爺去年養(yǎng)兔x只,4x-8=28,解得x=9,故爺爺去年養(yǎng)兔9只.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這是一道什么類型的習題?大家的錯解和錯因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這是一道簡易方程的生活應用題,錯解是把方程列成了4x+8=28,錯因是沒有找準題目中的等量關系.”緊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建立錯題檔案:“請做錯的同學用專門的本子把這道題的類型、錯解、錯因和正解完整地記錄下來.”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完成錯題的整理.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簡易方程錯題的印象,也能讓學生積累了后續(xù)鞏固復習的資料.
結 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對錯題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能夠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端正學生的解題態(tài)度,豐富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提高教學質量發(fā)揮著積極的影響.教師應該從“找錯”“辨錯”“議錯”“防錯”“記錯”五個角度入手,帶領學生提煉錯題資源、分析錯誤節(jié)點、合作訂正錯題、分享錯題內容、建立錯題檔案,多角度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從而借助錯題資源,讓數學課堂演繹出別樣的精彩,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穩(wěn)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健豪.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錯題資源的有效應用[J].甘肅教育研究,2023(9):57-59.
[2]張義.小學數學錯題資源的開發(fā)及在教學中的應用[J].科幻畫報,2022(9):259-260.
[3]魏勝生.錯題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21(33):45-46.
[4]肖克.錯題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整理與應用[J].天津教育,2021(32):70-71.
[5]郭宗金.探究錯題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0):150-151.
[6]劉靜.錯題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小學生(下旬刊),2023(12):145-147.
[7]李永紅.“變廢為寶”用好數學“錯題資源”[J].讀寫算,2023(33):89-91.
[8]湯茂榮.小學高年級數學錯題資源利用與改進[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