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月,楊 威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商丘 476100)
近年來的多數研究表明飲食攝入的鈣可與脂肪酸結合形成鈣皂,最終影響腸道及時獲取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不利于腸道菌群的定植。因此,如何為嬰兒補鈣值得臨床關注。有研究顯示母孕期早期鈣劑補充是有效方法[1],有助于嬰兒腸道菌群的定植,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鑒于此,本研究對孕婦實施母孕期早期鈣劑補充干預,觀察其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本院正常產檢的82例孕婦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無不良嗜好,如吸煙、喝酒等;單胎妊娠;初產婦;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血液系統(tǒng)疾病;遺傳性代謝;先天性畸形;腎功能障礙;甲狀腺疾病;慢性心肺疾病;妊娠期使用甲狀腺素抗生素等藥物。根據干預措施的不同將納入患者分為兩組,各41例。觀察組:年齡22~33歲,平均(27.83±3.64)歲;孕期19~23周,平均(21.40±1.87)周。對照組:年齡23~33歲,平均(27.94±3.71)歲;孕期19~24周,平均(21.56±1.79)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孕期保健干預,包括:指導孕婦合理飲食,注重健康保健知識宣傳,勿使用補鈣措施,待胎兒出生后,對其進行母乳喂養(yǎng),母乳不足可應用人工混合喂養(yǎng)方式。觀察組:應用母孕期早期鈣劑補充干預,方法為:在孕18~22周時,囑咐其應用碳酸鈣D3顆粒(0.8 g/袋,含碳酸鈣750 mg,維生素D約3100 IU),2袋/d;同時配合健康宣教,指導孕婦正確掌握鈣劑補充方法及攝取鈣元素的方法,確保孕婦在增加孕周的同時可獲得足夠的鈣劑;胎兒出生后給予鈣劑補充,鈣劑劑量>50 mg/d,維生素劑量每天需在250U以上。
1.3指標評定 骨密度測量:選擇超聲骨密度儀器對新生兒左側脛骨中的1/3段內側面骨密度進行測定。骨代謝水平:包括骨堿性磷酸酶(NBAP)、25-羥基維生素D3(25-OH-D3)。腸道菌群:采集新生兒糞便10~20 g,放進無菌收集袋中置于冰浴上,30 min后送檢,應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分析系統(tǒng),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步驟進行操作,試劑盒生產公司為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菌群種類包括乳酸菌屬、雙歧桿菌屬、變形菌門、厚壁菌門、防線菌門。
2.1發(fā)育指標 觀察組骨密度、體重、25-OH-D3均高于對照組,NBAP低于對照組,兩組身高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骨密度及發(fā)育指標比較
2.2腸道菌群結構 觀察組乳酸菌屬顯著低于對照組,雙歧桿菌屬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變形菌門、后壁菌門、防線菌門相較無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腸道菌群結構比較
大量研究顯示,妊娠期女性需要及時補充鈣劑,否則可直接影響妊娠結局。而食物中鈣類不易吸收,因此多需要補充鈣劑[2]。但何時補鈣一般要根據機體的情況來決定,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本研究采用母孕期早期補充鈣劑,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體重、骨密度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新生兒身高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母孕期早期鈣劑補充能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增加骨密度值。此外,觀察組骨堿性磷酸酶低于對照組,25-羥基維生素D3水平高于對照組。骨堿性磷酸酶水平增高表示機體缺鈣[3];25-羥基維生素D3能夠反映人體骨骼發(fā)育情況,也能反映維生素D水平。
腸道菌群可進一步促進新生兒的生長與發(fā)育。腸道菌群種類較多,本研究針對5種腸道菌群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與相比,觀察組乳酸菌屬高于對照組,雙歧桿菌屬低于對照組,而其他菌群組間無明顯差異。乳酸菌與雙歧桿菌均屬于腸道益生菌,能夠共同對致病菌起到抑制作用。但乳酸菌含量如果異常增高,則兒童腹瀉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也有專家認為,體重之所以增加,可能是乳酸菌增加所致的,乳酸菌異常增高可引發(fā)肥胖。此外,在嬰幼兒期,應用抗生素,腸道菌群有可能失衡。
綜上所述,母孕期早期鈣劑補充有助于調節(jié)新生兒的骨代謝,能促進骨骼發(fā)育,增加嬰兒骨密度,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同時鈣劑補充需合理,否則會適得其反。因此,需加強孕期和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使得母孕期合理補充鈣劑,促進母嬰平安。本研究對嬰兒應用的藥物劑量并未加以控制,結果可能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