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林 邱元華 徐青青 李曉清
產(chǎn)后出血主要表現(xiàn)為引導出血,嚴重者會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等癥狀,危及產(chǎn)婦的生命安全,此時需要及時給予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1-2]。患者產(chǎn)后出血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補充血容量,但大量輸注可能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影響整體效果[3-4]。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對于產(chǎn)后出血患者進行不同比例紅細胞與冷沉淀輸注,不僅影響機體的凝血功能,還會降低預后效果,因此,合理的輸注比例非常重要[5-6]。本研究選取90例產(chǎn)后出血患者,探討不同比例輸注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到本醫(yī)院診治的90例產(chǎn)后出血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三組,每組30例。甲組患者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9.31±3.43)歲;孕周38~42周,平均(40.21±1.46)周;產(chǎn)次1~3次,平均(1.65±0.48)次。乙組患者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9.24±3.36)歲;孕周37~42周,平均(40.28±1.41)周;產(chǎn)次1~2次,平均(1.50±0.36)次。丙組患者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9.26±3.34)歲;孕周38~43周,平均(40.24±1.61)周;產(chǎn)次1~3次,平均(1.56±0.62)次。三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需要大量輸血的產(chǎn)婦;凝血功能不存在障礙;無重大傳染性疾??;患者知情同意。②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存在障礙;心肝腎功能存在障礙者。
1.3 方法 患者出血后均立刻進行救治,補充血容量,進行紅細胞與冷沉淀輸注。甲組紅細胞與冷沉淀輸注比例為1:0.5,乙組為1:1,丙組為1:2,輸血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并告知注意事項,紅細胞離開冰箱0.5 h內(nèi)必須進行輸注,于4 h內(nèi)完成。
1.4 觀察指標
1.4.1 凝血功能指標 評價時間:治療前、治療10 d后,采用枸櫞酸鈉對血液標本抗凝,離心處理,使用凝固法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
1.4.2 血液生化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0 d后,采用比色法檢測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體水平。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三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患者PT、FIB高于甲組(P<0.05),APTT、TT低于甲組(P<0.05),乙組和丙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甲組和乙組相比,*P<0.05;甲組和丙組相比,△P<0.05;乙組和丙組相比,#P<0.05
組別nPT(s)APTT(s)FIB(g/L)TT(s)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甲組3012.35±1.2516.22±2.637.279 <0.001 60.24±4.2138.22±2.3025.141 <0.001 1.25±0.361.89±0.257.998 <0.001 16.24±1.2714.66±1.125.111 <0.001乙組3012.31±1.1619.03±2.30*14.289 <0.001 60.23±4.3634.45±2.61*27.788 <0.0011.28±0.652.98±0.57*10.770 <0.001 16.30±1.2312.46±0.83*14.174 <0.001丙組3012.44±1.3218.35±2.14△#12.874 <0.001 60.42±4.3233.32±2.71△#29.106 <0.0011.33±0.542.76±0.64△#9.354 <0.001 16.22±1.3512.32±0.78△#13.701 <0.001 F0.08611.5230.01930.4690.17437.5170.032125.888 P0.918<0.0010.982<0.0010.840<0.0010.969<0.001
2.2 三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三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患者Hb、D-二聚體水平高于甲組(P<0.05),PLT低于甲組(P<0.05),乙組和丙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三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s)
注:甲組和乙組相比,*P<0.05;甲組和丙組相比,△P<0.05;乙組和丙組相比,#P<0.05
組別nHb(g/L)PLT(×109/L)D-二聚體水平(mg/L)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甲組3065.74±3.5468.54±4.222.784 0.007 104.21±6.2494.25±4.257.226 <0.001 3.11±0.623.78±0.524.535 <0.001乙組3065.26±3.2881.45±4.32*16.349 <0.001 104.68±6.1790.24±4.33*10.493 <0.001 3.18±0.575.42±1.02*10.500 <0.001丙組3065.38±3.5978.68±4.25△#13.094 <0.001103.58±6.2291.22±4.27△#8.973 <0.0013.14±0.525.12±1.13△#8.718 <0.001 F0.15576.2360.2377.1460.11326.521 P0.856<0.0010.7900.0010.893<0.001
3.1 產(chǎn)后出血的原因 產(chǎn)后出血的發(fā)生率與病死率較高,主要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等,且這些原因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往往共同存在、相互影響[7]。臨床上治療產(chǎn)后出血的方法包括輸血、促宮縮、子宮切除等,其中輸血最為常見,可快速補充患者體內(nèi)血容量,減少休克等癥狀發(fā)生[8]。但若輸血不合理,易引起輸血功能障礙,增高死亡風險,降低治療效果[9]。因此在輸血中,紅細胞與冷沉淀的比例極其重要。
3.2 紅細胞與冷沉淀合理比例可改善凝血功能指標 本研究乙組患者PT、FIB高于甲組(P<0.05),APTT、TT低于甲組(P<0.05),乙組和丙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當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為1:1或1:2時,有助于改善產(chǎn)后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產(chǎn)后出血會導致患者體液水平降低,若不能及時補充冷沉淀凝血因子,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礙。當機體內(nèi)凝血因子含量減少后,若只為患者補充血漿及紅細胞,無法提高凝血因子水平,易引起持續(xù)出血,但若改變輸注紅細胞與冷沉淀的占比,可提高凝血因子水平,促進凝血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改善凝血功能指標。
3.3 紅細胞與冷沉淀合理比例可改善血液生化指標 本研究乙組患者Hb、D-二聚體水平高于甲組(P<0.05),PLT低于甲組(P<0.05),乙組和丙組差異不明顯(P>0.05),表明當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為1:1或1:2時,可改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Hb、D-二聚體、PLT是檢測產(chǎn)后出血的重要指標,若其水平持續(xù)降低,PLT持續(xù)升高,表示機體易發(fā)生持續(xù)性出血[10]。而當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為1:1或1:2時,可有效預防血液凝血功能障礙發(fā)生,從而改善Hb、D-二聚體等血液生化指標??傊?,對于產(chǎn)后出血需大量輸血患者而言,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為1:1或1:2時,臨床效果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