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媛媛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英語核心素養(yǎng)中包含思維品質這個方面,而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常見方法。但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設置不當、分析問題缺失、解決問題方式單一,都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品質,打擊學生的思維主動性,讓學生變成英語課堂的看客。好的問題能引發(fā)高階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英語;設置問題;大問題和小問題;追問;思維品質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設置問題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推進課堂進程的方法之一。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往往能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文本內容和明確文本主題,鍛煉學生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和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學英語課堂,特別是高年級的課堂中,提問并沒有很好地起到有效作用。筆者研究后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問題:
一、問題設置偏離主題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沒有準確把握本課主題,比如有些教師一看到文中第一句提到了學生放完國慶節(jié)回到學校,就特別想和學生們聊一聊國慶節(jié),所以提出“國慶節(jié)是什么時候?你知道國慶節(jié)的由來嗎?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應該是在主題為festival(節(jié)日)的課中研究的問題。但本課的主題是holiday fun(假期快樂)。這種偏離主題的提問導致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二、問題設置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
如果課堂問題設置不合理,那么對于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覺得沒有挑戰(zhàn),不想回答;過于困難的問題,又沒有做好鋪墊,突然讓學生回答,學生就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對不對,該不該舉手回答。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中的問題應能啟發(fā)學生思考,類似“圖中這個小朋友是誰?邁克和誰一起去的農場?邁克給誰打了電話?”這種淺層次的問題會讓高年級學生覺得無趣,對完成教學目標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起不到任何作用。類似“劉濤在上海見到了很多有趣的東西,你知道是哪些嗎?你能介紹一下上海嗎?”這種需要很大詞匯量的問題,在課前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有關信息,做好筆記的情況下,突然提出,就會讓課堂陷入沉寂。
三、問題解決方法單一
一個問題提出以后,是需要學生提出猜想和假設,再去進行驗證的。而有些教師提出問題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就趕緊讓學生回答,如果一個學生沒有答對,就會直接喊另一個學生回答,直到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為止。這樣會讓很多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被動地等待其他學生給出正確答案,也讓沒有答對的學生產生挫敗感。并且在這樣的做法下,學生被剝奪了評判的能力,都是由教師評判答案的正確與否。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變成只會聽教師的結論,自己不會去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木頭”。
四、提問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
教師在課堂中出于害怕課堂不受自己控制,經常不敢讓學生提問,形成了“教師問——學生答”的固定模式。牽著學生走的課堂看似完美,其實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育人目標背道而馳。其實在本課中,學生完全可以問出許多重要問題并找到答案,比如:“劉濤和邁克在假期做了什么?他們是不是很快樂?”在這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對主題fun(快樂)有更深的理解。
如何改變這樣的問題課堂?筆者有以下三點對策:
1.設置大問題,以大問題帶小問題
根據(jù)本課主題設置大問題,主題貫穿其中,用問題一步步深化主題。本課可以設置兩個大問題: What did ... do during the holiday?(假期中做了什么?)和How was the holiday?(感覺假期怎么樣?)這兩個大問題既表明了文本主要內容,也點出了本課最主要的語法知識即一般過去時,緊扣教學目標。再用大問題引出小問題,比如第一個大問題,就可以引出以下問題:“劉濤和邁克在假期去了哪里?他們分別做了什么?你在假期去了哪里?你在那里做了什么?”一個個小問題層層遞進,最終引出文本的主旨——享受假期,獲得快樂。
在問題的提出過程中,教師亦可以請學生完成預習后提問,或給出關鍵詞when、what、how等讓學生嘗試提問,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再羅列整理出問題。切忌教師給出所有問題,而忽略學生想問的問題。筆者在授課時,就有幾位學生提問:“邁克為什么要摘橘子?”“邁克為什么要去農場度假?”這些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都在積極討論。有些學生認為邁克摘橘子的原因是他一直喜歡吃甜食,因為在五年級下冊Unit 4 Seeing the doctor中學過邁克因為甜的吃多了牙疼,去看了牙醫(yī);有些學生認為邁克去農場度假,是因為之前他和劉濤一起去過劉濤爺爺?shù)霓r場。這樣就聯(lián)系到了舊知,讓學習有了延續(xù)性;也有學生認為邁克之前住在大城市,所以想體驗下農場的生活,可以爬樹摘橘子和下河抓魚,很有趣。這些問題看似與主題無關,其實都體現(xiàn)了fun這個主題,是非常好的小問題。
2.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和解決困難問題
對于一些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有些學生思考速度比較快,很快就能想到問題的答案;但更多的學生則可能不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做出回答,所以在問完問題后,應當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或討論。比如筆者提問:“邁克為什么打電話給劉濤?”這個問題不僅需要講明文本中給出的信息,還要做出合理的推測。這就需要學生能組織語言,表達出邁克抓到了一條大魚,想帶給劉濤,其實是想要和劉濤分享他在假期中收獲的快樂等內容。
3.進行適當追問,批判看待問題的答案
筆者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問道:“邁克的假期怎么樣?”按照文本中給出的句子“It was great fun.(假期很快樂。)”,學生們很快給出了答案。但是筆者依舊希望他們有更深入的思考,所以繼續(xù)追問“What was great fun?(快樂在哪里?)”,學生們回答快樂在于摘橘子和抓魚。筆者接著追問“What was great fun too?(還有什么快樂的?)”,學生們的回答開始五花八門起來:有的說快樂在于去喂小雞小鴨,有的說快樂在于邁克把想送給劉濤的大魚吃了……他們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仿佛從課堂飛到了農場,像邁克一樣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學生對fun這一主題的理解就更深了。
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有個學生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她認為在農場度假并不有趣,因為這些事情她每年去農村過寒暑假時都能做,她反而認為去上海度假比較有趣。筆者沒有想著去說服她,而是讓學生們一起思考。不隨波逐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批判性思考是課堂的點睛之筆。
好的問題能引發(fā)高階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在教授小學中高年段英語課時,應注意設置問題的高度和梯度,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美美地學,快樂地思。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勵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