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一 羅欣 郭偉
主持人語:開展古典文學教育對筑牢高校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根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高校古典文學研究面臨方向性的抉擇,具體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功能性、重要性與當代研究環(huán)境及研究者對其的態(tài)度和興趣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這也導致高校古典文學教育遭遇掣肘。本期高端訪談,大學編輯部專訪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方笑一教授,從當代古典文學研究的“非審美化的形式研究”進路出發(fā),結合高校古典文學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探討古典文學教育在思維方式與教學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轉變。
嘉/賓/介/紹
方笑一,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副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中國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專業(yè)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2012—2013年為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2014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著有《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北宋新學與文學》《詩家十講》《詩意人間》等,主編有《中華經典詩詞2000首》等,在《文學遺產》《文獻》等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60余篇。
欄目介紹:《大學》“高端訪談”欄目是展示學術研究成果及教師風采,宣揚優(yōu)秀教育思想,弘揚學術正氣的重要學術陣地,通過與高等教育領域權威專家進行訪談交流,激蕩思想碰撞,前瞻瞭望學術理論發(fā)展,助力《大學》走好高質量發(fā)展之路,為《大學》廣大讀者打開一扇“思想之窗”,推動高等教育領域前沿學術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訪談對象有著比較廣闊的學術視野,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對學界熱點問題有著敏銳的觸覺,如教育部領導、中外高校負責人、企業(yè)高管、學術領軍人、科研新星等;主要內容涉及高等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重要問題,如高校建設與管理、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國際交流與合作、教學改革、校企合作等。
摘? 要: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往往過于關注以文學審美為指向的文章,忽略了古代文學作品的實用性與功能性。對此,“非審美化的形式研究”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途徑。高校古典文字的研究者、教育者們應盡量摒棄用現(xiàn)代文學尺度衡量古代文學作品的觀念,引導學生通過讀原典、學寫舊體詩詞,感悟中國古典文學本身的豐富性。此外,還需要重視古典文學教育中的學科融合,加強與歷史學科的交流,同時積極擁抱新興技術手段,讓高校古典文學教育煥發(fā)新的活力。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文學形式研究;古典文學教育
一、突破藩籬,堅實走好古典文學研究進路
記者:您曾提出“非審美化的形式研究”,倡導研究古典文學文本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系,而不僅僅局限于文本之“美”,可否談談您提出這一理念的初衷以及您在“非審美化的形式研究”中所作的努力?
方笑一:我在博士期間以及博士畢業(yè)以后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散文的研究,以宋代為主。長期以來,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各個文體研究中,散文研究較為冷門,原因在于散文的體量巨大,文體類別多樣,沒有辦法納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史研究范圍。同時,散文被看作應用性文體,而非以文學審美為旨歸的文體,因為古代作者在創(chuàng)作散文時帶有實用性目的。今天的讀者在閱讀散文時很難用審美眼光,即我們對于文學通常的一種理解或感知去分析這些文章。
另一方面,散文在古代的作用和地位與當今我們研究的強烈反差一直是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的難題。我認為問題不在于古人的文章,而是我們的研究方法。古代散文作為客觀對象被呈現(xiàn),例如王安石寫給皇帝的《言事書》,對于作者來說這些文章的重要性、體量和篇幅,以及作者的態(tài)度往往更加鄭重其事,可能更甚于對待文學性短文。這就和當代的研究形成了很強烈的反差,古人用心寫的這些文章,今天基本上是沒有辦法進行研究,或者并不是研究主流,而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當我開始從事研究的時候,中國古代的文體學已經開始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的重視了。但是,文體學的研究更多聚焦在文體的發(fā)展源流上。缺乏對散文文體或者散文中的某一種文學特性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之間關聯(lián)的關注。研究者可能只是比較客觀地描述一種文體是怎樣產生的,形式發(fā)生了怎樣的流變,對當時的社會文化,歷史,政治之間的關系的闡發(fā)較淺。而古人在文章寫作的時候,必定承載了那些政治、思想、文化,甚至于經濟、軍事的意涵。仍然以王安石為例,他給宋仁宗寫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主要全面闡述自己的變法意愿,核心是勸仁宗實行變革,如果脫離了這個意愿本身來談論文學或經術就喪失了一定意義,實際上是把這種文章跟中國古代歷史背景給割裂開了[1]。
當我認識到這個問題后,我覺得可能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做一些改進。這時,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我產生了一定啟示。第一個是黃卓越發(fā)表在《北京大學學報》上的《書寫,體式與社會指令——對中國古代散文研究進路的思考》。黃老師指出如果以“文學性”的概念作為確定古代散文的歸屬性標準,強行從一個渾成的總體中抽離出要素,會使得文本的總體構成性無法維持,同時也會使其他被排除的大部分文章在當代的學科研究體系中難以容足,“成為叢聚與飄蕩在歷史墓場并得不到命名的游魂”[2]。
還有一本著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寧研究員的《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也給予我很大的啟發(fā)。事實上,很多學者都在思考如何激活古代散文,而不局限于審美的研究視角。古代的作者是為了把思想或主張寫得更好,需要打動人,因此有一定的審美性,但是如果僅僅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就會出現(xiàn)研究方向上的偏差,它的精髓實際上在于這是一種話語實踐。創(chuàng)作者往往依據(jù)歷史流傳的文體規(guī)范進行創(chuàng)作,他們更注重的是文章所傳遞出的思想或主張,因此這些文章本身就是一種話語實踐,而話語實踐是社會實踐的一個部分,或者說是政治實踐的一部分,那么作者目的在于通過文章讓皇帝、讓同僚、讓天下人能夠接受他的主張,文章的形式只是為了主張服務的。
如果只是研究散文內容,就會和歷史學家差不多,比方說我們研究王安石的政治主張或者改革思想,就涉及政治史,而不是文學研究者所應該從事的核心工作,文學研究最后還是要落實到文體形態(tài)、文本形式上。但是這個形式并不是只客觀地描述古往今來的文體流變,而是要時時刻刻跟外部的社會歷史發(fā)生緊密的聯(lián)系,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狀況的一個應對、一種回應、一種碰撞。這種文學研究就是非審美化的文本形式或文體形式的研究。
具體的實踐以宋代科舉考試、王安石變法中的經義、試策為例。這兩種文體非常重要,對后代也很有影響,比如試策最早的功能是提供現(xiàn)實政治咨詢,宋代的殿試策問中就能看到獨特的政治印記,夾雜、隱匿于慣常話語中[3]。事實上傳統(tǒng)研究中比較關注散文中的文體,像記、序這些文體的文學性,但是實際上作者在最初寫作的時候,或者在文體最初產生的時候,它也帶有非常明顯的實用功能。這說明非審美化的形式研究可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途徑。
記者:就“非審美化的形式研究”這種理念而言,您認為高?;蚋咝=處熢谕茝V這種研究理念中應承擔起怎樣的責任?
方笑一:高校古典文字研究者最重要的是不應該把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從中國豐富、復雜的整體歷史中抽離出來。很多年來,古典文字研究在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用現(xiàn)代文學觀念衡量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學文本,把符合這個文學條件的作品抽離出來做文學分析,這樣不盡合理。
研究古代文學的人,應該盡量把詩文放到中國古代整個歷史傳統(tǒng)里去,這不僅是一種文體的傳統(tǒng),更是中國古代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的傳統(tǒng)。只有這樣,這種古代文學研究才能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中產生更大的作用,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發(fā)言權。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會傳遞這種觀念,除了帶領學生去研究這個形式之外,還會給學生擴展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大背景。作為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教師,要更關注中國古代的歷史、政治等問題。
二、直面困境,實現(xiàn)古典文學教育創(chuàng)新轉變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相較于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的古典文學教育,當前的白話文環(huán)境下,古典文學教育的價值似乎被弱化,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可否結合您的教學實際談談當下中國古代文學教育的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方笑一:古典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下的一個二級學科,也叫中國古代文學,這個二級學科的發(fā)展,從業(yè)者非常多并取得了許多成就,有很多學者辛勤耕耘,從聞一多、錢鐘書等大家,到傅璇琮先生等很多前輩,后來又有很多年輕的學者一代接一代地投身研究,因此其實古典文學研究比較繁榮。
但是,當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的確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這個學科本身的學術積累很深厚,特別是像唐宋這一段時期的文學研究,前人做出了許多杰出工作,這也給后來的學者造成了一些壓力,如果不更新研究方法,研究難度就會增高,前人累計的豐厚成果反而會成為客觀存在的困難。
另一方面是教學方法或研究方法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以來,國家的整個語言環(huán)境是白話文。古典文學成為一種博物館里的東西,成為一種過往的語言形式,社會現(xiàn)實是一般人讀文言文,讀古詩詞、古文都非常困難。同時我們的高校教育者在教學研究中往往受文學史的觀念影響,習慣按部就班地把中國的文學從上古一直講到晚清、新文化運動之前,但是這樣一種按照文學史推進的研究方法是一個比較現(xiàn)代的研究方法,是古典文學學科建立起來以后才發(fā)展出來的研究方法。
古人跟現(xiàn)代的文學研究者有個很大的差別在于他對詩詞等所有文學作品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日常寫作,在那個時代的語言環(huán)境里,寫詩填詞,作古文、駢文,作賦,都是基本技能。每一個讀書人一方面要應付科舉考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這個需要。古人對散文的研究是和他的日常寫作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因此我認為,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最后都必須要落實到寫作層面上。根據(jù)這種觀念來看,現(xiàn)在的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基本把古詩文寫作摒棄,僅僅把古代文章作為一個純粹的客觀對象來進行分析,然后賦予它一種意義,但總體上來說缺乏寫作實踐,因此目前我們看到的很多古文意義只是現(xiàn)代人賦予文章的意義。
當然,這種意義賦予是有一定價值的?,F(xiàn)代人通過閱讀古代文章,可能從自身的視野與之產生共鳴,但是本質的問題還是要會寫。如果不會寫,將很難體會到這種詩創(chuàng)作的內在。比如說后人評價詩詞中一個字,用得好或者不好,實際上對作者來說可能就是他要在同一個韻部里面找個字來押韻,是一個操作層面的問題。但是因為現(xiàn)代人不會寫,因此再去評價的時候是模棱兩可的,只有真正會寫這個舊體詩詞的人才會明白。
但當前的問題是,舊體詩詞的寫作實踐,并不是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中廣受歡迎的主流內容,目前高校中古代文學課程設計和舊體詩詞寫作存在較大的脫節(jié)。老一輩的先生們強調“寫”的重要性,例如夏承燾先生、陳寅恪先生、錢鐘書先生,他們都是非常杰出的舊體詩人。但是后來,特別是1949年以后高校培養(yǎng)的一輩新的學者就有很多人不會寫,而在近兩年出現(xiàn)一種態(tài)勢,年輕一輩的學者里面有一些寫詩文寫得很好。這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古典文學的豐富性和自身的傳統(tǒng)有重要關聯(lián)。
第二點,根據(jù)我自己跟學生接觸的經驗,現(xiàn)在的古典文學的培養(yǎng)模式或者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問題在于,年輕的學生投入過多的時間在掌握文學史的相關知識上。例如這個流派有哪些人組成,是什么樣的風格,它是怎么樣流變,學生可以講出很多知識性的東西來。但是,學生對作品讀得不多,不重視古代文學作品本身。
古典文學的核心內容在于作品的品讀,古人的作品未加閱讀就談研究,那就完全是從別人的研究中總結現(xiàn)成的結論。例如,ChatGPT可以一鍵生成結論,卻無法品讀作品,這也是我認為它暫時沒辦法取代人文學科最重要的一點。因此,引導和提倡學生品讀作品,甚至可以選背好的古文,然后再來談論文學史、談論各種古代文學知識。
記者:就古典文學教育難以著力的現(xiàn)狀而言,您認為應如何為古典文學教育賦予當代價值,轉變現(xiàn)有教學模式?
方笑一:中文系研究古代文學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都比較注重讀作品,單純背誦一些文學史的知識用處不是很大。其次,研究生畢業(yè)論文也比較強調分析論文中引用的作品。還有就是我們學校中文系開設了一個必讀書目考試。學生一入學就被要求閱讀學科專業(yè)方向的必讀書目,書目讀完之后系里會請校外教授出考試題目,只有通過了考試的學生才能進行畢業(yè)論文的寫作,以此強化學生閱讀原典的能力。
同時對教師也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課堂中學生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要對學生討論的內容進行評斷和總結,要強化學生講述內容的深入性。同時教師在課堂外可以舉辦專門的讀書會,系里對讀書會也有專門的支持,圍繞著某一原典,請一些有興趣的學生,包括導師自己的學生參會,形成對教學內容的良好補充。
記者:目前的古典文學教育以文學史研究為主,學科教學的內容略顯單薄。當代倡導學科之間的融合,您認為古典文學教育應當如何在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基礎上實現(xiàn)跨學科的良性融合?
方笑一:我認為古代文學研究一定要重視學科融合。古人曾言“文史哲不分家”,然而古代許多文人可能本身既是文學家,又是歷史學家,同時還是思想家和政治家,這個創(chuàng)作主體的身份本就是多元融合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本身的特性。古典文學實際上是一個歷史性的學科,它雖然是文學,但是過往的文學。現(xiàn)在的高校學者要來研究古代文學,最首要的就是要跟中國古代的歷史融合。
其次,文學要和一些新的技術手段相融合。例如關系型數(shù)據(jù)庫,可以解鎖作者和作者之間的關系和交往,再如哈佛大學的CBDB,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還有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相融合,可以推斷出一個文學家一生到過的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寫過什么作品。還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大型分類檢索數(shù)據(jù)庫,這些都是和新的技術手段相融合的代表,包括現(xiàn)在比較火的ChatGPT,雖然目前還不能夠真正理解那些作品,但是技術始終在發(fā)展,古典文學研究擁抱新技術手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多媒體技術手段的視覺呈現(xiàn)也十分重要。這兩年我主要從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工作,如我們參與制作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詩詞大會》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更生動、豐富地呈現(xiàn)古代文學的作品,讀者更易接受。對于年輕的讀者而言,在這種視覺文化盛行和大量傳播的時代,圖像和視頻可能會更抓人眼球,考古、器物、書畫這些都需要加強與多媒體的技術融合。
參考文獻:
[1] 方笑一. 論“經術”與王安石古文之關系[J]. 文藝理論研究,2008,158(03):47-52+68.
[2] 黃卓越. 書寫,體式與社會指令——對中國古代散文研究進路的思考[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7(02):51-58.
[3] 方笑一. 皇帝之問:宋代殿試策問及其模式化焦慮[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6(05):1-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