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擇遼寧省內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15門省級精品課程,從學科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師資團隊、實施條件與教學效果調研,分析學生對精品課程的滿意度,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建設水平方面,提出了提高學校管理者對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完善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優(yōu)化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質量、創(chuàng)新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教學方法、拓展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大力推廣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使用幾個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建設;學生滿意度調查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6-0065-03
隨著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高校教育規(guī)劃力度逐漸增加,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成為教育者關注的重點問題。課程建設工作作為影響高校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的關鍵因素,備受廣大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視。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質量與教學改革建設工程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能有效推動學校網絡環(huán)境教學模式的形成,同時能為教學提供共享的優(yōu)質資源。本研究選取遼寧省5所院校,通過對學生滿意度情況進行調研分析,進一步摸清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實際,針對提出精品課程建設若干意見建議,為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管理者、教師以及研究者下一個階段精品課程建立工作提供借鑒。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沈陽工學院、沈陽科技學院、大連財經學院、東軟信息學院為調查樣本,共發(fā)放問卷1718份,實際回收1699份,回收率為97%,剔除無效問卷(漏選三題以上和規(guī)律性作答)后為1637份,實際有效率問題占95.28%。所以無論從調查問卷發(fā)放的數(shù)量還是從所選新建本科院校樣本數(shù)據來源來看,本研究在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調查方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根據中國高等教育有關基礎知識與基礎理論,以學科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師資團隊、實施條件與教學效果六因素為研究的重點,研究分析學生對精品課程的滿意度,并對其不同的影響因素做了比較詳盡的解析,為探討怎樣提升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精品課程評價水平奠定了重要研究基礎。
(三)信度與效度分析
通過克隆巴哈系數(shù)法測試數(shù)據量表來考核。經測試,本方法各因子值最大為0.76,次平均值為0.55,均值在0.65以下,可靠性很高。從內容效度上考慮問題的效度。該問題所設定的標準緯度是以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價標準和內容為依據,涵蓋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中包含的六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在經過大量的研究總結、與學生訪談之后建立了初步調查結果,并同時聘請了有關高校專家、教育管理者就問卷調查的選題數(shù)量、問卷有效性、內容合理性、針對性等方面提出看法與意見,最后根據作答問題反饋獲取調查結果,確保調研內容效度。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總體情況分析
本分析采取里克特五點測量法,選擇順序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相應的得分先后為1、2、3、4、5分?!?”分為理論中值,大于“3”代表不滿意,等于“3”表示滿意,所以當?shù)梅衷浇咏發(fā)”說明學生越滿意,越接近“5”說明學生更不滿意。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則說明,學生對精品課程建設總體滿意度為2.2,基本達到了較為滿意的標準。其中對學科設置(2.1)和課程師資隊伍(2.18)的滿意度較高,對教學模式和手段(2.27)和教學效果(2.33)的滿意度較低。但六個緯度上均達到了普通水準(不為3),說明精品課程建立獲得了學生的基本認同。
(二)相關數(shù)據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一是學校精品課程評估中,具體的17個項目均達到滿意標準。對“學生所學專業(yè)知識對將來發(fā)展的影響”“授課老師的綜合素質”方面表示“比較滿意”。二是學生對課程教師教學方法、教師授課內容與今后現(xiàn)實工作的緊密結合度表示非常滿意?!皩W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把握和理解”方面不滿意,學生對校內校外課程基地建設方面表示較為滿意,部分精品課程的實訓活動課程在內容設定上還不夠科學合理,這都必須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授課教師的重視。
(三)滿意度標準比較
調查結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對精品課程建設評價指標解析不同,且對精品課程建設各項評分點不同。有17%的學生對精品課程建設指標表示“非常不滿意”,有25%的學生對校內實訓室基地和課堂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升作用表示“不滿意”;有72%的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對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所起影響”“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職業(yè)技術”表示比較滿意。有74%的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對職業(yè)未來發(fā)展影響”“理論與實踐融合度”“教學方式多樣化影響程度”“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工作緊密結合度”“評價方法”“對教學的總體評價”六項表示比較滿意,其中有40%學生對課程總體教學評價表示非常滿意,有30%學生對課程總體評價表示比較滿意,有25%學生對課程總體評價表示滿意,5%學生對課程總體評價表示不滿意。問卷回收過程中,有60%的學生對課程評價的總體態(tài)度選擇滿意,有20%的學生對精品課程建設持中立態(tài)度,有15%的學生對課程建設持否定態(tài)度。由此可見,精品課程建設必須從各個方面不斷強化。
(四)研究結論
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對精品課程建設總體情況表示滿意。二是新建本科院校新文科類精品課程數(shù)量偏少,課程涵蓋學科專業(yè)課、學科核心課。三是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知名度低,有50%的學生對自己所學課程是否為精品課程并不清楚。有33%的學生認為對精品課程無實踐環(huán)節(jié)訓練,實踐環(huán)節(jié)均為理論講解的形式完成。四是部分精品課程以考試為主,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欠缺。五是學生對學校對精品課程中的所有建設項目基本沒有了反對態(tài)度(5%以下),有70%的學生對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建設“比較滿意”,但有些維度處于不是特別滿意狀態(tài),離精品課程所要求的“示范性”有差距。
三、加強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建議
(一)提高領導對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
精品課程建設需要政策引導、資金的支持、公正的考核和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學校管理者要認識到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學校管理者要深入課堂教學一線及時掌握精品課程的申報情況,認真檢查精品課程建設成效,認真調研精品課建設中出現(xiàn)的問題,設立課程建設基金,出臺精品課程建設方案,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效率和質量。
(二)完善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建設
由于精品課程主要服務對象為學校全體學生、老師及其他教育者,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成果的共享。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整體規(guī)劃,而且還要實現(xiàn)教育過程、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管理的網絡化。高校也需要設置專業(yè)的管理人員對精品課程資源實施管理,定期更新精品課程網站資源。
(三)優(yōu)化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師資隊伍建設質量
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應包含教學經驗豐富、專業(yè)技術扎實、教育經驗豐富和高級專業(yè)技術崗位的專業(yè)帶頭人,打造“雙師型”課程教學隊伍,形成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教學人員數(shù)量穩(wěn)定、教師技術水平高、教學成效突出、具備良好發(fā)展后勁的教師梯隊。因此,學校要著力培養(yǎng)教學名師,積極優(yōu)化教師梯隊年齡、學歷的構成,積極發(fā)揮骨干教師傳、幫、帶等功能,著力培育精品課程建設的后備力量。要建立教師隊伍之間高效協(xié)作的激勵機制,明確分工,發(fā)揮每位成員的優(yōu)勢,鼓勵聯(lián)合發(fā)展學術研究與教學研究,團隊成員間共同學習、共同發(fā)展,逐步形成明顯的課程及學科優(yōu)勢。
(四)創(chuàng)新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教師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不但要涵蓋學科中基本、經典的知識,同時也要反映本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課堂教學也要大膽創(chuàng)新,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加強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要根據學習者的特點,針對講授課程內容的特色靈活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借助“啟迪式”“案例分析式”“研討式”等各種研究類型的教學模式打造精品課程。信息化教學背景下,要特別強調學生在線練習,以目標學習者為中心,實現(xiàn)交互教學模式的構建。
(五)拓展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教學資源
精品課程資源建設要以實際的課程需求為基準,注重網絡教育資源的可利用度和有效性。教學資源包括基本資源和擴展資源,基本資源包含學科簡介、授課提綱、教學日歷、課件或示范文稿、重點難點講解、作業(yè)、教學參考目錄和上課全程教育視頻等反映課堂教學需要內容的資料,基本教育資源可以完整地體現(xiàn)課堂教育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而擴展資源則包含案例庫、專題講座庫、教學素材資源庫以及學科特點知識檢索體系、展示、虛擬、系統(tǒng)模擬實驗實訓(試驗)管理系統(tǒng)、試題庫管理系統(tǒng)、教學作業(yè)管理系統(tǒng)等內容。拓展資料可以體現(xiàn)教學特色,提高課堂教學成果。
(六)大力推廣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使用
精品課程特色承載辦學宗旨、辦學定位,也承載課程(學科)的定位、教學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同,其課程特點、課堂教學特征也有所不同。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課程建設必須解放思想、敢于創(chuàng)新,融入當?shù)氐慕洕鐣c人文特點。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重視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性,要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技術和職業(yè)技能。教師有“精品”意識,在課堂教學實施中才會根據學校精品課程的標準和特點組織教學,指導更多的學校教師更好利用精品課程資源,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要大力推廣精品課程建設工作,要出臺精品課程建設相關的獎勵政策,以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有效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普林林,郭顯林.高職精品課程的學生滿意度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36).
[2]隋玉敏,王秀英.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10).
[3]潘靜惠.遼寧新一輪振興視角下加快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20).
(責任編輯:劉潔)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Wang Qi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bstract: We select 15 provincial-level excellent courses from five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analyz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excellent courses from subject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aff,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teaching effects.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s draw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finally it starts from increasing the attention of lead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for excellent course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aff for excellent course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innovating and refin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excellent course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expand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excellent course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use of excellent course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高等學生司供需對接就業(yè)育人“構建‘兩提升、四融入、五段式、共建六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育人模式研究”項目(20220104164);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創(chuàng)業(yè)類一流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項目(202101074);2021年遼寧第三批一流本科線上線下混合式“人際溝通”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2019沈陽城市建設學院“人際溝通”重點建設課程項目(JG201902);2018沈陽城市建設學院“人際溝通”重點培育建設課程項目(JG201841)。
作者簡介:王琪(198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