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柯
摘要: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一切都是新的,可是目前我們的高中政治課教學,由于受教材內容和高考壓力的影響,教學方式仍然比較傳統(tǒng)單一。如何在新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利用教材突出新課程基本理念,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筆者一直關注的問題。本文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出發(fā),就落實政治學科素養(yǎng)做了一些探索,以期對新高考背景下落實政治學科素養(yǎng)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科素養(yǎng) ?校本活動課程? 高中政治
2021年是安徽省新高考課改教學的第一年,本次課改施行新高考方案、新課程方案及新課程標準。如何利用教材突出新課程基本理念,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思想政治課教師需要充分思考的問題。新課程重點圍繞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把課程目標細化為培養(yǎng)具備“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時代新人。在教學中落實學科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還是課堂教學,通過課堂上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滲透學科素養(yǎng)。筆者思考的是: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能不能有其他的途徑或方式落實我們的學科素養(yǎng)呢?筆者從校本活動課程開發(fā)的角度做了一些探索,希望對解決這一問題有所幫助。
一、校本活動課程的理解
(一)明確概念
首先我們要明確幾個概念:校本課程、活動課程、校本活動課程。
校本課程是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由學校辦學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學校為教學基地,以校長為領導,以教師為教學主力,由課程專家指導,由家長、社區(qū)人士等共同參與開發(fā),并經過開放、民主、科學的集體決策過程,自下而上、自主規(guī)劃設計、自主開發(fā)(或選用)、實施、管理的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一類課程。這類課程一般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也就是說,課程的構建應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置于中心位置,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fā)點合理設計課程內容,為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創(chuàng)造空間。
活動課程,也叫“經驗課程”,是指根據學習者的需求與興趣愛好、以項目為活動形式的教學方式,或以學習主體為實踐活動中心進行的教學?;顒诱n程以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內發(fā)的能力為出發(fā)點,力求培養(yǎng)具備豐富人格的學生。
校本活動課程,顧名思義,是以學校作為開發(fā)主體,借助教師和本地各類資源組織各類活動的課程。校本活動課程靈活性很強,也很接地氣,可以很好地滿足課堂教學隨機性的要求,很受師生的喜愛。
(二)校本活動課程與學科素養(yǎng)的關系
校本活動課程與學科素養(yǎng)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校本活動課程是方法、方式,而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目的時刻體現在方法上,切忌為了課程方法而忽視了課程目的的形式主義。在設計校本活動課程時要計劃周密、內容翔實、腳踏實地,注重總結交流,達到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的目的。
二、校本活動課程的類型
結合學科素養(yǎng)、教材內容我們可以開發(fā)哪些類型的活動課程呢?接下來我們就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談校本活動課程的開發(fā),以及如何在活動中落實政治學科素養(yǎng)。
(一)依托社會資源開發(fā)活動課程
這類項目教學重點是通過預習或了解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入社區(qū)進行調研、參觀、訪問等,在不同的社區(qū)情境下去獲取、研究信息資源,并引導他們注意社區(qū)的實際情況,從中發(fā)現問題主動思考,嘗試找出解決辦法,使他們可以在社區(qū)實際平臺上獨立探索、思考并解決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yǎng),將“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種素養(yǎng)貫穿到社會實踐中去。比如,在進行“經濟社會”模塊“個人的收入與分配”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在學生學習了教材內容后再指導其對不同家庭成員的收入情況進行調查,“以小見大”,可以延伸到分析當前我國居民的收入分配方式等,多途徑地調查并收集相關資料,以得出合理結論,最后再通過調查成果交流會開拓學生的社會認識,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收入分配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密切地接觸社會,并利用社會資源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也使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了理性認識。
再如,進行政治與法治必修三第八課第二節(jié)“法治政府”的教學時,筆者在學生學習教材內容后,帶領學生來到市規(guī)劃展覽館。在參觀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城市的發(fā)展與變化,領悟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取得目前成績的基石。接下來帶著學生參觀市民中心,在市民中心切實了解各政府部門是依據什么開展工作的,又是如何開展工作為民服務的,從中領悟法治中國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通過這樣的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法治精神。
(二)依托學校資源開發(fā)活動課程
在進行選擇性必修二第三模塊“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的教學時,筆者在利用學生辦公室或者共青團委在新課程改革中推出的“學生生涯規(guī)劃課”指導學生預習的情況下,根據當前的學生就業(yè)情況,引導學生利用共青團委或者學生辦公室的優(yōu)勢,接觸當地的中小企業(yè)、高校學生或者市政府所屬的一些就業(yè)指導部門等,為自己以后的生涯規(guī)劃做準備。通過這一類貼近生活實踐的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調技能、分析綜合技能和自主判斷能力,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核心素養(yǎng),也能夠幫助學生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理性的規(guī)劃。
(三)依托網絡信息化開發(fā)活動課程
當前我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速度很快,在很多方面已經走在全市前列。我們完全可以依托學校的信息化成果,在學生學業(yè)壓力大,難以經常踏出學校開展社會考察實踐活動的情況下,借助智慧教室的先進教學設備、多功能網絡教室等的有利條件,利用網絡了解社會,獲取我們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進行必修四第八課第一節(jié)“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的教學時。筆者的活動建議是:由于我們學校是封閉式教學,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非常有限,對社會中的各類文化現象了解不多。針對這樣的科技探索活動,建議學生上網查閱相關信息,進行信息收集、處理后再利用課程進行互動。這些活動課程還能夠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同時訓練學生在開放條件下獨立收集、儲存、處理資料和表述自身見解的能力。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對自己收集的文化內容進行篩選,而學生篩選文化內容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過程。
(四)依托家庭資源開發(fā)活動課程
在學習“正確認識傳統(tǒng)文化”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家長可能是作家、工匠、表演藝術家等)走進校園開講座,舉辦各類文化展等活動。通過一系列家長開設的活動課程讓學生領悟到中華文化的精深,同時感受到當前我們國家為保護傳統(tǒng)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五)開發(fā)模擬類活動課程
模擬類活動課程,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參加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主體能力。學生角色扮演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參與我們的政治生活,其公共參與的學科素養(yǎng)得到了培養(yǎng)。例如:在選擇性必修二第四單元“社會爭議的解決”模塊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們體驗司法的公正性,筆者組織了一場“模擬法庭”的活動,先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分別扮演審判組、原告組、被告組、代理人組、證人組,然后由各小組分別準備資料,最后召開模擬庭審。學生把自己小組從不同渠道收集的資料內容加以分析整理,形成自己小組的觀點,并推舉各組代表到模擬庭審現場做陳述。他們在此活動中體會怎樣介入案件庭審,并對法庭審題情況有了感性認識。這類活動調動了學生參加政治活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其參加政治活動的素養(yǎng),提高了其政治活動水平,同時也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六)表演藝術類活動課程
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比較容易,但如何貫徹落實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價值認同等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以高中政治必修四為例,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比如引導學生們在上課時組織“文明創(chuàng)建,我們在行動”課本劇表演。要求學生分成3個小組,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指導思想,自己決定戲劇的主題,并根據同學們不同的文化水平、興趣進行分工合作。要求內容必須與教材的某一項或部分知識點相對應,避免出現不切實際、不具有學科特色的表演。另外,戲劇語言必須是學生們原創(chuàng)的,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為了演出的真實性,讓學生選擇符合劇情的服飾和道具等。每個小組演出的時間安排在12分鐘以內。學生可以確定的主題有傳承家風、城市中的各類不文明行為展現等。這樣的活動課程不僅可以展現同學們的個人風采,而且能引發(fā)學生對當下社會文化生活現象的關注與思考。在當今多元文化充斥的背景下,能夠增強學生對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其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能力。課本劇表演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并通過“現身說法”,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的精神、理性的價值判斷,把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細化為可通過體驗與感悟、接受與認同、判斷與選擇、參與與展現這4個可操作的目標,既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立足于用教材開發(fā)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七)開發(fā)研究性活動課程
研究性活動課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孩子們可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課程,興趣愛好相同的人也可以組成一個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比如:在“哲學與文化”模塊的教學中,以“阜陽的地方文化遺產與保護”作為重點研究課題,由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其研究的主要領域涉及阜陽的方言、阜陽的地方戲、阜陽風俗、阜陽土特產和阜陽的古老歷史文化等,并經過大量的社會調研、問卷、記者訪談、實地考察等大數據研究,最后以小報告的方式形成了書面材料,并進行了總結交流。匯報總結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理性的判斷,參加研究性活動的同學們的研究總結水平、獨立研究意識也獲得了極大的提升,達到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目的。
三、開發(fā)校本活動課程中的幾點反思
(一)眼前的有形和背后的無形之間的關系
所謂“眼前的有形”,是指當學生參加活動時在行為表現上所發(fā)生的種種有形變化。所謂“背后的無形”,是指當學生參加活動后在思想認識、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產生的無形變化。我們要重視有形的變化,更要重視無形的變化,通過眼前的有形,去追求背后的無形。這就要求我們在開發(fā)有形的校本活動課程時一定要時時明確我們要達到什么樣的背后的無形,以及能不能達到這個無形、怎么樣才能達到這個無形。最終促使學生參加了校本活動課程后在信念、興趣、能力等方面產生我們所預期的變化,而這也正是我們追求的學科素養(yǎng)。
(二)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關系
校本活動課程會帶來哪些社會效益、能不能實現培育學生學科素質的目標,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師對校本活動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選定,校本活動課程前的組織教育和理論思想教育,以及校本活動課程后的總結與交流、加強能力培養(yǎng)等,都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學生則是主要參與者,也是校本活動課程的實際參與者,二者彼此關聯,密不可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加課程,通過不斷地總結歸納提高自身學科素養(yǎng)。通過老師合理的安排與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參加校本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生活、認識社會,培養(yǎng)核心學科素養(yǎng)。
(三)構建校本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
構建校本活動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將課堂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動手能力。這些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大素養(yǎng),同時新課標中,活動型學科課程出現的頻率極高,幾乎貫穿于新課標始末,并給出了具體的案例介紹。最突出的一點是,在教學提示中,以框題為單位,分別做出教學提示,包括議題的制定、活動的內容選擇、建議等??梢?,此次新課改,活動型課堂的構建勢在必行。為此,學校要注重調查研究,實施開展相關課程的開發(fā),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俞錫蘭.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政治教學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19(34):149.
[2]盧花芳.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思考[J].求知導刊,2023(4):113-115.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