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丹
(1.海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571158; 2.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正在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與此同時,世界文明多樣性更加彰顯,世界各國開放包容、多元互鑒已逐漸成為主基調。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血脈,其核心與精髓就是價值觀念。“缺乏核心價值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傳播的不過是碎片化的聲音,難以真正生成話語權”[1]。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盵2]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已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zhàn)略課題。故而,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3]46。
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實質上是中國內塑精神與外塑形象相統(tǒng)一的過程,于中國和世界而言,均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進一步明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意蘊,有助于切實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實踐展開和效能提升。
回顧整部中華文明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與域外文明的接觸是中華文明能夠快速發(fā)展的原因之一,通過對印度佛教文明或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交流,中華文明都實現(xiàn)了進一步的發(fā)展”[4]。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和而不同”“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這不僅塑造了中華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公允性的文明特質,還賦予中華民族敢于接納學習、善于吸收轉化外來優(yōu)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的胸襟與氣魄,將審視差異與正視不足轉化為與時俱進的動力,推動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互鑒中不斷發(fā)展,推動中國價值體系在與其他國家、民族的價值碰撞中不斷豐富。因而,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還有助于在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中不斷豐富價值體系內涵、促進價值體系創(chuàng)新、推動價值體系建設。
一國的價值體系建設,如果僅僅局限于國內視野,難免會陷入“閉門造車”的封閉狀態(tài),逐漸喪失競爭優(yōu)勢,最終疲于應對各種文化入侵與文化霸權,意識形態(tài)安全也會遭受威脅。但如果具有國際視野,卻不加辯證分析地陷入對其他價值觀念的盲從與崇拜之中,同樣會變成西方價值觀念的“應聲蟲”,意識形態(tài)風險更是難以防范。由此可見,價值觀念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與意識形態(tài)建設與安全維護息息相關。故而,推動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必須在多元文明互鑒與多元文化交流的實踐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體系完善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維護相統(tǒng)一。
我們應看到,“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在西方價值觀念鼓搗下,一些國家被折騰得不成樣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戰(zhàn)火紛飛,有的整天亂哄哄的。......如果我們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來剪裁我們的實踐,用西方資本主義評價體系來衡量我國發(fā)展,符合西方標準就行,不符合西方標準就是落后的陳舊的,就要批判、攻擊,那后果不堪設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要么就是只有挨罵的份”[5]。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就是要闡明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生成的歷史必然性、發(fā)展的客觀合理性與內核的世界普遍性,推動中國意識形態(tài)與西方意識形態(tài)較量與博弈、反滲透與滲透實現(xiàn)常態(tài)化與長效化,讓世界人民能夠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巨大成就與中國和平發(fā)展的理念決心,建立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解認可,有效抵制西方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與威脅,維護中國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與信息優(yōu)勢,將其文化價值觀念輸出到諸多非西方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單向度的文化輸出與文化擴張,導致非西方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遭受極大沖擊,意識形態(tài)西化、價值觀念異化、民族特性弱化等現(xiàn)象嚴重威脅著國家文化安全與社會政治穩(wěn)定。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向外輸出西方價值觀念的同時,以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為核心與基礎的國際文化秩序也逐步建立起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希冀借助國際文化秩序,在世界范圍內構建以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價值體系為主導的“民主國家聯(lián)合體”。這一目標與舉措,不但帶有強烈的“霸權主義色彩”,而且違背了文化發(fā)展多元共生的基本規(guī)律。無論對于非西方發(fā)展中國家而言,還是對于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而言,都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
意欲有效抵制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構建世界文化新秩序,需積極從推動多元文化共生共興和民族價值自我伸張中尋找強大動能。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正發(fā)生深刻而廣泛的變化,非西方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非西方國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這給重構世界文化新秩序帶來良好機遇。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有利于喚醒其他非西方發(fā)展中國家維護自身文化安全與抗爭西方文化霸權的意識,有利于擴大非西方發(fā)展中國家集群文化影響力,有利于激發(fā)其他非西方發(fā)展中國家對自身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自覺。與此同時,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家傳播,能夠有效地阻滯西方文化輸出與文化入侵的“霸權慣性”,構建多元文化共性與多元文明互鑒的世界文化新秩序,這不僅符合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與發(fā)展趨勢,也符合大多數(shù)國家推動自身文化發(fā)展的利益訴求。
構建世界文化新秩序,就是要打破舊有的單向度的輸出方式與霸權主導格局,在尊重不同國家、民族與其文化特質相符的宗教思想、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從單向輸出轉為多向互動,實現(xiàn)文明互學互鑒,推動從“個體價值”向“共同價值”的目標轉變,塑造以文明共興與文化包容為基礎的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fā)展共同體,這也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和而不同”“兼善天下”“弘義融利”是高度統(tǒng)一的,與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是高度統(tǒng)一的,這亦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提供了基本的價值遵循。
伴隨第三世界國家的不斷崛起,世界范圍內國家間力量對比情況不斷發(fā)生改變。歐美國家近年來總體實力相對下降的態(tài)勢引發(fā)全球文化生態(tài)變化,“文化優(yōu)越論”“文化沖突論”等論調紛繁叫囂,全球文化溝通不暢與阻隔的現(xiàn)象日益呈現(xiàn)增多之勢,不同文化與文明間選擇“對抗抑或合作”“沖突抑或對話”“開放抑或封閉”,這不僅已然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大關切,更關乎著世界文明發(fā)展方向性的選擇。在此背景下,構建世界文化發(fā)展新秩序,推進全球文明治理變革,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主要內核的“四個堅持”的全球文化治理主張。這“四個堅持”,凝結著中華文化多元共生融合的智慧,蘊含著中國價值觀念體系中“和而不同”“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精神內核,體現(xiàn)著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在文化發(fā)展與治理中的態(tài)度主張,推動著全球文化治理理念的革新發(fā)展。與此同時,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在國際傳播的實踐中,始終繼承與踐行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平等自由的傳播理念,持守著尊重不同國家獨立自主發(fā)展與文化平等對話的基本價值,秉承著“不海外推行本國體制”“不試圖改變別國信仰”的傳播原則,為多元文化交流與多元互鑒營造了包容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為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間的交流對話提供了新的“傳播觀”與“交往模式”,有助于新的世界文化發(fā)展秩序的形成。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既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核心內容,又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6]446,還是構建新型全球文明治理模式的國際社會價值共識的基礎。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并非意在以“中國價值”取代“世界價值”,而是希冀通過全面客觀闡釋與敘明中國價值觀念的核心內涵,讓世界人民能夠認知理解中華文化并從中汲取智慧,在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尋找其與本國本民族價值觀念的共通之處,以推動共同追求“人民幸福”“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價值共識的達成。這種價值共識的達成,是構建世界文化發(fā)展新秩序的前提基礎,是推進全球文明治理變革的根本動力。
價值觀念的獨創(chuàng)性與可接受性能夠實現(xiàn)統(tǒng)一,是一個國家、民族能否確立世界身份與地位的重要評判因素。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一方面需要堅持中國特色,講述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精神、展示中國發(fā)展;另一方面也要兼具時代特征與世界意義,挖掘共享文化符號、體現(xiàn)人類共同價值、尋找傳播公共語境。
世界上任何民族,不管是大民族,抑或是弱小民族,從它有歷史那一天開始,就是文化交流的歷史。[7]價值觀念作為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跨文化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影響力與認同度,直接影響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對國際話語權的掌控程度。當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傳播的載體與途徑愈加多元化,傳播策略也日益成熟,但傳播效果始終未能如意?!坝捎谖鞣介L期掌握著‘文化霸權’、進行宣傳鼓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同時,我們的闡釋技巧、傳播力度還不夠,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知曉率和認同度還不高,有時處于有理沒處說、說了也傳不開的被動境地”[8]199。
與此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面臨多重挑戰(zhàn)。首先,西方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評判依舊停留在冷戰(zhàn)思維與意識形態(tài)偏見的框架之中,極端強調國家之間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念的對立性,把不同政治經濟制度的國家視為敵對。尤其是伴隨中國的迅速崛起,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政治、經濟運行方式肆意抨擊,對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性質疑,使得中國國家形象負累愈加沉重。其次,國際輿論與傳播場域下“西強東弱”格局仍然存在。國際傳播領域作為各國圍繞國家利益展開輿論競技的場域,需要依靠強大綜合國力、先進通信技術、高端傳播人才等條件作為有力支撐。發(fā)達國家在此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他們往往借助話語霸權與傳播經驗,通過議題設置將國際事件按照西方思維和價值觀進行剪裁與報道,故意歪曲事實、混淆視聽,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遭遇的誤解和猜忌日益凸顯,國際話語權難以掌握。再次,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尚不足以滿足當前中國發(fā)展的需要。中國國際傳播事業(yè)起步晚、根基薄,存在媒體資源匱乏、高端復合型人才短缺、產業(yè)布局不合理等諸多瓶頸,傳播能力嚴重不足,無法向國際社會推介一個真實、客觀而全面的中國,在應對負面輿論與事實報道時,往往陷入有理說不清、道不明的困境,形成失權失語的局面,無法實現(xiàn)國際社會對中國當代價值觀念的正確認知與認同。
基于問題導向,我們能夠得到深刻啟示: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須“形于中”而“發(fā)于外”,應堅持“自塑”與“他塑”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其中,“自塑”聚焦于闡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獨創(chuàng)性,“他塑”聚焦于增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可接受性。堅持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獨創(chuàng)性與可接受性的統(tǒng)一,就是堅持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統(tǒng)一,就是堅持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的統(tǒng)一。
從實踐觀點與哲學角度出發(fā),人類對現(xiàn)實的依存性使得人類基本利益存在共同性與交互性,而隨著社會大生產的不斷擴大,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促使人類因在生產上的共同利益和主體的聯(lián)動性而不可避免地成為“命運共同體”,這些都成為人類共同價值的現(xiàn)實基礎?!叭祟惷\共同體”從抽象到現(xiàn)實的產生,全人類共同價值領域從潛到顯、從小到大不斷擴展,都是真實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在跨文化交流中,交流雙方存在兩大類價值觀:共享類(共享價值觀和基本共享價值觀)和不共享類(基本不共享價值觀、不共享價值觀)”[9]。但長期以來,西方學者在跨文化交流中過度片面強調價值差異(不共享類價值觀),而忽略不同文化群體間的價值共性(共享類價值觀),呈現(xiàn)出“求異疏同”的傾向,加之全球傳播場域“西強東弱”的格局,使得價值觀念的跨文化交流被人為地設置了“壁壘”。但必須正視的是,在現(xiàn)代社會,認同的多樣性、主體的多樣性已然成為文化和主體關系在當下的一個重大變化,個體的認同不再與單一文化捆綁在一起?!叭藗兛梢噪S意游離在不同的族群認同之間。與堅持一種固定的認同方式從而明確區(qū)分自己人和外人的同化或融入模式不同,今天有一種廣泛的共識,即人們可以幸福地生活在多個認同當中”[10]。在謀求“世界共同價值”中增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認同,既具有理論的必要性,又具有實踐的可行性。
尤其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身處不同社會制度、文化傳統(tǒng)、地理空間的人們在錯綜復雜且日益緊密的聯(lián)系中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當今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差異仍然比較明顯,只要有民族、國家的利益存在,民族、國家的界限就不可能消除。但值得注意的是,承認民族、國家利益差異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否定人類共同利益的存在[11]。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fā)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6]427這并非西方國家或某個國家的價值觀,而是所有文明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認可的價值觀,每一個文明主體自身的價值觀都可能為共同價值提供滋養(yǎng),成為共同價值的組成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僅僅關注共同價值本身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關注和重視并正確闡釋“共同價值”的中國意義。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放眼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礎的公共主義,也立足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強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非簡單地將中國的發(fā)展放置于一個獨立的場景之下,而是將中國的命運和其他國家的發(fā)展看作一個可以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發(fā)展過程,既不排斥外來優(yōu)秀文化,也不盲目模仿他國經驗,更不強行對外輸入中國模式。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逐漸發(fā)展形成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既是對人類共同價值的繼承,也會在共同價值與共同理想的指引下逐漸豐富與發(fā)展,其“剔除了附在民主、自由、平等諸范疇身上的資產階級性質和抽象的人性論內涵,以真實性、唯物性和現(xiàn)實性代替其人為注入的虛偽性、唯心性和欺騙性,徹底打破了資本主義對民主、自由、平等的話語霸權和話語壟斷,還之以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享的價值追求的本真面目”[12]。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恰是在謀求“世界共同價值”增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認同的過程中,尊重和保持了“和而不同”的基本立場。
“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應該從哲學層面重新整理一套中華文化的世界觀、秩序觀和價值觀。這不意味著取代西方的文明價值觀,而是補充和完善西方的文明價值,告訴西方為何中華文明的若干價值何以豐富或補充西方文明。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取得這種話語權與世界秩序的闡釋權”[13]。如果說積貧積弱時我們尚能參照別人的理論學步前行,那么在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當下,我們就必須在吸收借鑒一切先進文化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實踐道路凝練價值觀念與勘察理論路線。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們不僅僅要有溝通與對話的能力,還要超越“擁西”“反西”的情結,不斷提升原創(chuàng)設置話題與構建話語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文化的魅力之源與活力之源。1840年之后,中國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開始不斷解體,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過程中重新聚合起中華民族精神,在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立足于民族傳統(tǒng)和當代實踐這兩大根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作為一種表達文化精髓核心的相對穩(wěn)定的符號,具有無法割裂的歷史連續(xù)性,其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與開新,又是對西方近現(xiàn)代價值文化的借鑒與超越。正如“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中提出的“和諧”價值觀念,其不僅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了傳統(tǒng)文化中“和而不同”“協(xié)和萬邦”等思想,更為現(xiàn)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嶄新的解決思路和解決方案,獲得了世界的廣泛共鳴與認同。
這給予我們重要啟示,推進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不僅要承繼歷史與立足當下,更要以面向未來的視角去探索不斷變化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有效激發(fā)民族的思想力與創(chuàng)造力,真正解脫被動地受其他價值觀支配的枷鎖,努力成為面向世界和未來新的價值觀的引領者。2017年2月10日,聯(lián)合國發(fā)展委員會第十五屆會議協(xié)商一致通過了關于“非洲發(fā)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的決議,呼吁國際社會本著合作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加強對非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持。這是聯(lián)合國決議中首次寫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聯(lián)合國高官菲利普·查沃斯還特別指出:“從長遠看,世界各國和聯(lián)合國都會從這一理念中受益?!畼嫿ㄈ祟惷\共同體’的理念是中國人著眼于人類長遠利益的遠見卓識?!边@就說明具有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的中國方案是具有面向世界與指向未來的能力的,和諧共處的價值理念是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國原創(chuàng)的時代話語,當世界在談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議題時,就意味著中國已經在開始提升掌握議題設置權與話語標準的能力,就已經在創(chuàng)造性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了。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3]45。作為新時代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關鍵一環(huán),加快構建中國敘事體系,既是文化自信,更是文化自覺。從推動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視角構建中國敘事體系,需始終秉持辯證思維,即著重從“道”(敘事邏輯)、“事”(敘事文本)以及“術”(敘事技巧)三個層面系統(tǒng)發(fā)力,讓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吸睛”“動情”又“走心”。
敘事邏輯作為構建敘事體系的根本,其構建的是“道”,解決的是“為什么”的問題,其目標在于“打動人”,讓受眾不拒斥、有共識。但不可回避的是,不同價值觀念基于不同的實踐、不同的歷史演化而來,其反映著不同國家、民族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思維觀念和精神品質。價值觀念的“獨立”與“個性”是客觀存在并無法被忽視的。因此,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首先要堅持“競”和“合”的統(tǒng)一,正確處理好價值觀念包容性與沖突性的關系,這是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基本邏輯。
1.堅持“競”與“合”的統(tǒng)一,應善于在“和”中看“不同”
人類社會實踐在不同時空下展開,不同價值觀念基于不同的歷史演化而來,反映著不同國家、民族、種族特有的生命體驗、觀念思考和精神內涵,因而它必然帶有某種特殊的形態(tài)、內涵和實質。這種價值的“獨立”與“個性”是客觀存在且不能被無視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亦是如此。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源發(fā)于深厚的歷史根基和文化根基,扎根于當代中國人民的社會實踐與社會生活,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沒有擁有5000 年綿延不斷的古老文明,沒有經歷近現(xiàn)代積貧積弱、落后挨打、奮力抗爭的慘痛歷史教訓,沒有見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則很難深刻理解與把握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而這種“不同”,恰是當代中國價值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最鮮明的“特征”、最持久的“魅力”。與此同時,應當正視的是,同質話語相吸,異質話語相斥,這是語言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對于當代的中國而言,民族話語升級為世界話語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在此“升級”的過程中,如何保持自身個性而不被西方話語牽引,保持異質包容而不被模糊“民族性”,避免出現(xiàn)“和”“同”不分、“以同代和”的局面,是當下亟須引起人們重視與思考的問題。故而,在當代中國價值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們加強交流,持之以恒,偏見和誤解就會消于無形”[14]。
中國自古以來提倡“和而不同”,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通過實踐確立的有關處理價值問題的智慧結晶與基本原則。在價值視域中,和而不同主要是指要對價值觀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進行區(qū)分,在普遍性上強調價值內涵的協(xié)調性和相似性;在特殊性上強調價值主體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通過對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效區(qū)分,使不同價值觀念得以在一定范圍平衡與融合[15]。這即意味著,在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過程中,應積極倡導“和而不同”的基本理念,在保持自身“獨立”與“個性”的同時,統(tǒng)籌兼顧與其他價值的“協(xié)調”與“平衡”。借助國際傳播這一載體與渠道,不斷繼承與豐富自身深刻內涵,在獲得更強大生命力的同時獲得更廣泛的理解力。
2.堅持“競”與“合”的統(tǒng)一,應善于在“不同”中看“共同”
20 世紀中后期以來,伴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而在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的價值沖突,帶有日趨尖銳化、復雜化的特征。當代的各種價值沖突,反映出多元主體在各自的價值觀及其思維方式方面存在著原則性的差別。世界上眾多國家、民族、地區(qū)在生活需求、政治選擇、文化習俗、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特點和不同程度的獨立性,很難用一元化的價值觀念來協(xié)調。無數(shù)事實已經證明,在解決價值沖突的問題上,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和核心問題,是要充分理解、尊重人的需要、能力及人的發(fā)展的多樣性、多面性、多維性,更要尊重、重視人在生活實踐中自己選擇創(chuàng)造的權利和責任[16]。全球化問題研究專家、美國著名學者羅蘭·羅伯森曾指出,全球化并非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是將世界從以往分散的組織逐漸轉變成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組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同地區(qū)、國家文化間的差異性和同質化始終是核心問題。必須承認的是,任何國家、地區(qū)、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與其他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中不斷形成與發(fā)展的[17]。
這即給予我們重要啟思:全球化背景下,實現(xiàn)平等、自由的文化交流,不僅意味著要保持對于個性的尊重與認同,還意味著需要通過包容與接納這種個性而創(chuàng)造出得以共享的文化價值,實現(xiàn)雖“不同”亦可“和”。盡管人類社會生活因時空不同而存在諸多差異,但人類卻擁有永恒的、共同的主題:追求人的幸福、社會的福祉和文明的進步。這既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也是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追求。在不同文化中尋找到共同價值基因,就能找到相互交流的話題、消除隔閡的根基、廣泛理解的通路。因此,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敘事體系,應在堅持話語主權的基礎上善于包容他者、尊重他者、理解他者,超越西方零和競爭思維,秉承“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的理念與特點,追求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價值目標,堅守“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承認與尊重價值多元性背后每個人對生存發(fā)展權利的訴求,提煉體現(xiàn)共同追求的世界話語,在“風險共同體”的背景下堅守正確的義利觀,以共謀發(fā)展、共克時艱、共享繁榮,進而去促進差異整合、共識聚合。
敘事文本呈現(xiàn)的是“事”,旨在解決“講什么”的問題,其目標在于“感染人”,讓受眾能理解、有共鳴。文化是一種反映社會生成活動的現(xiàn)象。作為社會文化體系的核心,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將會決定文化體系中的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價值尺度,為人的發(fā)展和活動提供指引和導向,為人的選擇提供相關的依據(jù)。[18]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生命體驗、觀念思考以及精神追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在當代中國的集中與凝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價值是人通過自己的活動追求自己的需求和享受。這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根本特征在于以科學的唯物主義的實踐觀點來考察價值問題,把價值置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用人類對象性活動和主客體關系“兩個維度”去探索價值的本質,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敘事文本奠定基礎。
1.優(yōu)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敘事文本要基于有效闡釋其深刻意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談到:“更深層次地看,我們在國際上有理說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盵8]213在實踐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之所以還停留在對外宣傳的基本層面,其很大原因就在于“道”的缺失,即缺乏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文明特質與核心要義的充分闡釋,尚未讓世界理解與認知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世界價值,而這些內容又是其他國家與人民迫切希望了解但又不甚理解乃至困惑的根本所在。例如,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所說的“民主”與西方的“民主”有何異同,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傳播的“民主”理念又有怎樣的獨特寓意?相較于西方社會描繪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藍圖,中國倡導在共同價值指引下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又有怎樣的吸引力與優(yōu)越性?倘若這些理論困惑得不到回答,就無法獲得廣泛的國際理解與認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效果就無從談起。因此,“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6]317。進一步加強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凝練與闡釋研究,不僅僅是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活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其更是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基礎與前提。
2.優(yōu)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敘事文本要善于把握運用“兩個資源”
優(yōu)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敘事文本要在善于把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大資源的基礎上,推進“知”與“行”的統(tǒng)一。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不是憑空而來,不是主觀臆造的,而是在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指導、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傳承與揚棄中國傳統(tǒng)價值、克服與超越了資本主義價值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凝練而來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不但是形成中國社會向心力的根本性因素,而且是支撐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的重要精神因素。如果要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闡釋,既不能離開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也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語境”。這即意味著我們必須既要到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與文化演進過程當中尋找深厚根基,又要到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當代中國人民鮮活生活場景中尋找實踐根源;既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未來人類歷史發(fā)展應何去何從加以闡釋,又要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互鑒的鮮活實踐中加以敘明。以“民主”為例,如果單純從學理的角度來闡釋中西方民主的不同則難以獲得普通民眾的廣泛理解,但如果傳播主體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構建敘事文本,以“人民的名義”多維對比中國“全過程民主”和西方“憲政民主”的面向主體(“全員式”抑或“門檻式”)、民主參與(“全方位”抑或“休眠時”)、民主程序(“全鏈條”抑或“脫節(jié)式”)、民主效度(“言出必行”抑或“空頭支票”)的不同,將翔實的數(shù)據(jù)支撐、具體的實踐案例等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素材,就能夠使民眾透過參與民主實踐的真實體驗中增進理解與認同,從而提升國際傳播的效度。
敘事技巧構建是“術”,旨在解決“怎么講”的問題,其目標是“吸引人”,使受眾能體悟、有共情。推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確實亟需講好“中國故事”,但“中國故事”以中華文化表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其獨特性是不可否認的,也給講好“中國故事”帶來了敘事挑戰(zhàn)。在實踐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過程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主要為“傳了傳不開”“傳了聽不懂”,其實質就是“中國故事”的敘述方法可傳播度與可接受度不夠。究其原因并非難以理解,任何人“遭遇”自身不熟悉的事物時,都會天然帶有抵觸情緒,更何況存在語言差異與文化隔閡。因此,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敘事體系,正確處理好價值觀個別性和普遍性的關系,立足“他者觀照”以積極構建“呼應成趣”的生動格局,即既要有人聽,又要有人愿意聽;既要讓人聽進去,又要讓人聽得懂,在相互理解中實現(xiàn)共情與共鳴。
1.堅持分層分眾,實施精準傳播
話語的產生不可避免帶有濃重的歷史傳統(tǒng)與地域色彩,這種與生俱來的“時空”烙印使得任何語言都無法天生就具備普遍的世界認同感與世界影響力?!耙獎?chuàng)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采用融匯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盵8]213例如,面對國外政治類精英層時,需著重設置中國夢、協(xié)商民主等政治性議題,通過挖掘中國特色政治文化內涵以展現(xiàn)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共融性,在使其增進對中國政治體制、執(zhí)政基礎以及發(fā)展模式理解的過程中,逐漸強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感召力;面對文化類精英層時,需注重充分發(fā)揮智庫功能,通過思辨性、思想性的學術話語,從邏輯、理論與實踐等維度講述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背后蘊含的價值支撐,探討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同世界其他價值觀念的異同,逐漸強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影響力;面對新媒體大眾層時,則要善于選擇“小而美”的中國故事,將“網言網語”以更為直觀性、更具科技感、更加通俗化的方式進行表達,在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同時,逐漸強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吸引力。
2.回歸生活場域,實現(xiàn)情感共鳴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共通的語言往往產生與反映在最平實的勞動與生活場景之中。要想讓受眾聽得進、聽得懂、有回應,要想讓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就要回歸到生活與實踐的語境下,提煉出能夠打動他者的生活話語。盡管價值具有差異性,但是普遍性的價值不僅存在,而且隨時隨地發(fā)生著?!敖】怠薄皽仫枴薄鞍踩薄靶腋!钡葍r值都是世界各地人民在生活實踐中普遍追求的與普遍認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用“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著扎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來倡導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用“和羮之美,在于合異”呼吁各國互鑒交流,建立開放包容的世界;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來闡釋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道路。這就通過生活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不同地理空間卻擁有共同的社會安全、文化交往、生態(tài)環(huán)境課題的人們提供了解決方案,得到了廣大會員國的普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