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基雨
內(nèi)容摘要:“讀者期待視野”是接受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強調(diào)文學(xué)作品要從讀者出發(fā),以讀者為中心。文章以“讀者期待視野”為理論切入點,從語音層面、詞匯層面、修辭層面和句法層面對《綠山墻的安妮》兩個中文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兒童小說的翻譯策略。譯者在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運用鮮明具體且富有畫面感的詞語,避免使用晦澀詞語和冗長句子;運用頭韻,韻腳,擬聲和重復(fù)等方法增強語言音樂性,運用修辭手法。
關(guān)鍵詞:兒童小說 讀者中心 期待視野
《綠山墻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于1904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兒童小說,問世至今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發(fā)行量達八百多萬冊。世界文學(xué)大師馬克·吐溫把它同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品《愛麗絲漫游奇境》相提并論,說:“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后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兒童形象[1]?!边@本小說主要講述小主人公安妮,雖身處逆境卻仍對生活充滿美好希望的故事,歌頌了愛與責任,弘揚了真善美,一直深受世界各地小讀者的喜愛。本文選取《綠山墻的安妮》一書為研究樣本,以讀者期待視野為理論立足點,選取馬愛農(nóng)譯本(1987)和郭萍萍譯本(2008)展開研究。希望通過對比分析這兩個中文譯本,能發(fā)現(xiàn)兒童小說翻譯中值得運用的策略,給兒童小說譯者提供一定參考。
一.讀者期待視野概述
“讀者期待視野”作為接受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文學(xué)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各種經(jīng)驗、趣味、素養(yǎng)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xué)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表現(xiàn)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2]。朱立元先生將讀者期待視野分為定向期待和創(chuàng)新期待。定向期待是指閱讀過程中,讀者過往的經(jīng)歷、知識、興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期待視野已經(jīng)決定了他閱讀的結(jié)果。創(chuàng)新期待則指讀者不是被動的理解文本信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前理解”,即讀者固有的觀點和看法發(fā)生著作用,隨著閱讀過程的不斷推進,文本中新的信息經(jīng)過讀者的分析總結(jié),與“前理解”發(fā)生融合,從而形成新的期待視野[3]。在翻譯過程中,若想盡最大限度的傳達原作,譯者必須加強自己的“前理解”,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以確保原作的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翻譯原汁原味[4]。同時,譯者也要注重同目標讀者的交流,因為翻譯行為本身是為了方便目標讀者閱讀,作為橋梁和中介,譯者要尤其考慮到目標讀者的接受水平及期待視野。
兒童作為特殊群體,有著自身獨特的心理特點、審美傾向和接受能力,他們的期待視野也必然與成年人的期待視野不同。在翻譯兒童小說時,譯者不僅要對原作的風格和語言特點做好功課,還要將兒童的心理、性格、閱讀水平等因素考慮在內(nèi),譯作要盡量貼近兒童的期待視野。下面將從語音層面、詞匯層面、修辭層面和句法層面對《綠山墻的安妮》馬愛農(nóng)版本(1987)和郭萍萍版本(2008)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在兒童小說翻譯中如何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
二.譯文對比
(一)語音層面的讀者期待視野
這里的“音”并不僅僅指狹義上的聲音,也包括說話時的語氣、聲調(diào)和情感等等[7]。眾所周知,兒童文學(xué)語言生動幽默、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綠山墻的安妮》一書中出現(xiàn)過多次生動的對話,作者在這些對話中運用感嘆詞、擬聲詞、兒化音等語言技巧,使整個語篇更富感情色彩、更加生動活潑。
(1)原文:“Oh, look, theres one little wild rose out. Isnt it lovely?” [5]31
馬譯:“啊,你瞧,那兒有一棵小野玫瑰樹提前綻開花朵兒來啦!它是不是很可愛呢?”[1]24
郭譯:“噢,看,這兒有一朵早熟的野玫瑰!它真太可愛了!”[6]26
這一場景發(fā)生在馬瑞拉送安妮回孤兒院的路上。在處理“oh”“l(fā)ook”等語氣詞的時候,馬愛農(nóng)的翻譯“啊,你瞧”比郭萍萍“噢,看”更生動活潑些;原文“l(fā)ittle early wild rose”,馬愛農(nóng)翻譯成“一棵小野玫瑰樹提前綻開花朵兒來啦”,而郭萍萍則翻譯成“一朵早熟的野玫瑰”,前者顯然更符合兒童語言特點,口語化,形象化,加入了兒化音,使對話更鮮活。
(2)原文:When twilight drops her curtain down;And pins it with a star;Remember that you have a friend;Though she may wander far. [5]101
馬譯:當黃昏垂下她的幕簾/并用一顆星星把它釘住/請記住你有一位朋友/盡管她或許正在遠方躑躅。[1]88
郭譯:夜幕緩緩降臨/當星星閃爍在天際/想起了心底的朋友/雖然她流浪在遠方。[6]92
這是安妮復(fù)學(xué)時同學(xué)寫給她的一首詩,內(nèi)容雖簡單,但是有韻腳和節(jié)奏,讀上去朗朗上口。原文在第二句和第四句句尾“star”和“far”是互相押韻的,馬愛農(nóng)在翻譯時在韻腳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譯文中“釘住”和“躑躅”相互押韻,誦讀性強,忠實的傳達了原文的音韻美感。節(jié)奏和韻律在兒童小說中尤為重要,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還能加深他們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反觀郭的譯本在這里沒有延續(xù)原詩的押韻感,節(jié)奏和韻律感稍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首小詩的可讀性。
(二)詞匯層面的讀者期待視野
兒童時期是學(xué)習語言的重要階段,如何不失原意的把句子翻譯好,同時又兼顧兒童的審美習慣和美學(xué)需求,值得我們再三推敲。
(3)原文:“Im not saying it isnt. But youre not going to begin gadding about to concerts and staying out all hours of the night. Pretty doings for children. Im surprised at Mrs. Barrys letting Diana go.” [5]122
馬譯:“我沒說它不是??墒悄悴荒艿鮾豪僧?shù)厝⒓右魳窌?,整個晚上泡在外面。讓小孩子干這種事情真夠嗆。巴里太太居然讓戴安娜去,我感到吃驚?!盵1]108
郭譯:“我沒有說它不是。但是你不能就這么開始到音樂會去游蕩,然后整晚都呆在外面。讓小孩參加這種活動太不合適了,巴里太太讓戴安娜去,真讓我感到吃驚。”[6]112
兒童小說的目標讀者是兒童,很多書本里的對話又是由兒童發(fā)起,所以譯者翻譯出來的譯文要淺顯易懂,像是從兒童口中說出的話。“吊兒郎當”“泡”“真夠嗆”是典型的口頭用語,比較通俗,運用頻率高。而“游蕩”“呆”“太不合適”比之前三個詞略微書面化,甚至相對原文來說翻譯的也過于正式,顯得不那么生動。對話最能反映人物性格,因此蒙格瑪麗在原作中運用許多通俗用語積極的呈現(xiàn)人物性格。在這個例子中,馬愛農(nóng)的譯文不僅表達出了原文的語氣,用詞也十分口語化。
(4)原文:She lingered there until dusk, liking the peace and clam of the little place, with its poplars whose rustle was like now, friendly speech, and its whispering grasses growing at will among the graves.[5]253
馬譯:她在那兒徘徊到黃昏,她喜歡那一小片地方的靜謐與安寧,那里白楊沙沙作響,像友好的竊竊私語,說著悄悄話的青草隨心所欲地在墳地里生長。[1]234
郭譯:她在那里一直徘徊到黃昏,她喜歡那個地方的平靜和安寧,喜歡竊竊私語的白楊樹,喜歡隨心所欲地長在墓地間的青草。[6]240
這是一段寫景文字,原文包含許多修飾成分,馬愛農(nóng)譯本基本對照原文語序翻譯下來,保留了句式結(jié)構(gòu)?!鞍讞顦渖成匙黜憽焙汀罢f著悄悄話的青草”運用了擬聲詞和疊詞,“一小片兒地方”則十分口語化,使整個場景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郭萍萍的譯文打破了原文句式結(jié)構(gòu),重組語序,用三個“喜歡……”分句并列,組成一組小排比,節(jié)奏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形象生動,也別有另一番風味。
(三)修辭層面的讀者期待視野
但凡文學(xué)作品都包含大量修辭手法,兒童小說也不例外。其實兒童小說更應(yīng)多多運用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形象生動、吸引眼球,滿足兒童的期待視野。
(5)原文:“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called a crow and being called carrots,” said Anne with dignity. “Gilbert Blythe has hurt my feelings excruciatingly, Diana.” [5]163
馬譯:“被人說是烏鴉和說是胡蘿卜是兩碼事?!卑材輲е宰鹦姆瘩g道,“吉爾伯特嚴重傷害了我的感情,戴安娜!”[1]151
郭譯:“被叫做烏鴉和被叫做紅毛有太大差別?!卑材輵B(tài)度莊重地說道,“吉爾伯特極其殘酷地傷害了我的感情,戴安娜?!盵6]140
這個情景設(shè)定是吉爾伯特為了引起安妮的注意,故意取笑安妮的紅頭發(fā),在課堂上與安妮發(fā)生沖突。這里作者用“carrots”比喻安妮的紅頭發(fā)。馬愛農(nóng)直接將“carrots”翻譯成了“胡蘿卜”,而郭萍萍則處理成了“紅毛”。兩個翻譯各有所長,“紅毛”強調(diào)“紅頭發(fā)”,很容易讓讀者明白吉爾伯特是在嘲笑安妮;“胡蘿卜”則保留了原作的汁味,但站在兒童期待視野的角度,處理成“紅毛”比“胡蘿卜”更合適,因為在國人的印象中,我們經(jīng)常用“紅毛鬼”、“黃毛丫頭”或者“白毛怪等詞語形容人,而對“胡蘿卜”這樣的描述陌生,兒童對色彩比較敏感,多使用色彩化的詞語也更接近兒童的期待視野。
(6)原文:… and the snowy hills and deep-blue water of the St. Lawrence Gulf seemed to rim in the splendor like a huge bowl of pearl and sapphire brimmed with wine and fire. [5]213
馬譯:覆蓋著厚雪的丘陵和圣·勞倫斯灣深藍色的海水被晚霞鑲上了金邊,宛如是用珍珠和藍玉石制成的,盛著葡萄酒和火焰的巨大的缽體。[1]198
郭譯:壯美的斜陽中,積雪的小山和勞圣倫斯海峽中深藍色的海水,仿佛是沉積在深紅色和火紅色水中的一大碗珍珠和藍寶石,無比光輝壯麗。[6]189
這是一處景物描寫,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將“snowy hills”和“deep-blue waters”分別比喻成“珍珠”和“藍玉石”。譯文處理上,馬愛農(nóng)將 “wine”和“fire”直譯成“葡萄酒”和“火焰”,郭萍萍則翻譯成了“深紅色”和“火紅色”。仔細看原文,作者想表達白色的山丘和深藍色的海水如同一個用珍珠和藍寶石制成的大腕,里面滿溢著葡萄酒和火焰,即山丘海水同夕陽交相輝映的畫面。這里的“葡萄酒”和“火焰”并不是真的指代這兩種事物,而是指代紫紅和火紅兩種顏色。馬愛農(nóng)版忠實于原文,將“葡萄酒”和“火焰”直譯了下來;郭萍萍則將整個句子分為5個小分句,語言簡潔,句尾又增譯了“無比光輝壯麗”,畫面感頗強,更易想象和理解。
(四)句法層面的讀者期待視野
在句法結(jié)構(gòu)層面,英語注重形合,通常用過渡詞、引導(dǎo)詞或分句銜接句子,表現(xiàn)從屬關(guān)系。漢語注重意合,通常用虛詞或句子先后順序表現(xiàn)事情因果和邏輯關(guān)系[8]。在翻譯兒童小說的時候,兒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短小、口語化的句子,譯文中要避免出現(xiàn)書面化詞匯、復(fù)雜難懂的長句子,要根據(jù)需要及時調(diào)整語序,化整為零,以兒童的眼光檢驗譯作。
(7)原文:“Well, of all things that ever were or will be!” ejaculated Mrs. Rachel when she was safely out in the lane. “It does really seem as if I must be dreaming.” [5]11
馬譯:“哎呦,這里發(fā)生的一切和將要發(fā)生的一切真有意思!”蕾切爾太太走在小路上時,說到,“我仿佛是在做夢?!盵1]7
郭譯:“天哪,居然會有這種事!”蕾切爾太太在小路上叫道,“看上去我真像是在做夢!”[6]9
這個例子是蕾切爾太太驚異于馬氏兄妹要領(lǐng)養(yǎng)一個男孩,在回家路上不禁自言自語。馬愛農(nóng)在這里采取了直譯的策略,“這里發(fā)生的一切和將要發(fā)生的一切真有意思!”雖然做到了忠實,但不太口語化,長句子不易于兒童理解。郭萍萍版“居然會有這種事!”“看上去我真像是在做夢!”短短兩句話感情色彩十足,在充分表達蕾切爾太太驚詫心情的同時又做到了簡潔易懂,雖然郭的版本沒有做到完全忠實,但是符合兒童的理解力,是可取的。
通過從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句法層面和修辭層面對《綠山墻的安妮》兩個中文譯本進行對比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馬愛農(nóng)版和郭萍萍版各具特點,各有千秋??偠灾?,譯者在翻譯兒童小說時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敘述層面應(yīng)盡量采用生活中常見、鮮明具體且富有畫面感的詞匯,忌用太過正式和僵硬的詞匯;描寫層面盡量多運用頭韻,韻腳,擬聲和重復(fù)等方法增強語言音樂性;多運用比喻、擬人、雙關(guān)、夸張等修辭手法,不僅能使描寫的人事物形象生動,更能培養(yǎng)兒童的文學(xué)審美情趣。對話層面選詞要口語化,避免僵硬的直譯輔之一定的意譯,使對話自然易懂;如果對話中存在兒童不能理解的文化差異,譯者應(yīng)靈活變通,酌情采用歸化策略,將兒童不熟悉的文化意象轉(zhuǎn)變成國內(nèi)常見的文化意象。只有切實站在兒童的視角,充分考慮到兒童的期待視野和接受能力,本著語言簡潔凝練,生動形象的原則,譯本才會更受兒童青睞。
參考文獻
[1][加]露西.蒙哥馬利.綠山墻的安妮[M].馬愛農(nóng)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5.
[2]陳玲玲.論接受美學(xué)中的“期待視野”[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漢文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31(02):63-65.
[3]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4]謝林霞.論姚斯的期待視野[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8(4):249-250.
[5]Montgomery, Lucy M. Anne of Green Gables [M]. Toronto: Penguin Canada, 2008.
[6][加]露西.蒙格瑪麗.綠山墻的安妮[M].郭萍萍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7]徐德榮,姜澤珣.論兒童文學(xué)翻譯風格再造的新思路[J].中國翻譯,2018,39(01):97-103.
[8]賈光茂.形合、意合還是構(gòu)式整合?——漢語零形式的認知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21(05):14-23+147.
(作者單位:河南檢察職業(yè)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