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俠
1940年夏天,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地區(qū),幾個修路工人剛剛挖掘了一座山岡的邊緣,接下來的一幕就讓在場的人都驚呆了。
工人們的面前赫然出現(xiàn)了各種尺寸和形狀的瓦,其中圓形的瓦當上還出現(xiàn)了相同的文字,一時間令現(xiàn)場的工人大為茫然。
這批瓦當?shù)哪”竞驼掌凰偷教K聯(lián)科學(xué)院院士阿列克謝耶夫的手上。阿列克謝耶夫是蘇聯(lián)著名的漢學(xué)家,精通漢文化的他很快便辨認了瓦當上的文字,這正是漢代銘文“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
很快,一支由C.B.吉謝列夫教授帶隊的考古專家隊對該現(xiàn)場進行了發(fā)掘。
經(jīng)細致考察,16座房間的基址被發(fā)掘了出來,其中一座中心房間呈12米×12米的方形,其余的房間從東、西兩面與之相鄰。
據(jù)現(xiàn)場出土的瓦當和瓦片的散落位置勘驗推斷,這個中心建筑應(yīng)是平面正方形且上面蓋有四面坡垂檐瓦頂?shù)闹惺浇ㄖ铩?/p>
專家迷惑不解,為什么一座中式宮殿的遺址會出現(xiàn)在這里?這座宮殿的主人又是誰呢?
宮殿的主人是西漢名將?
想要識別這座中式宮殿的主人,就要大致圈定宮殿的營建時間,而開頭的文字瓦當提供了很好的線索。
瓦當,又稱“瓦頭”,是指中國古代建筑物中覆蓋建筑檐頭的陶制瓦筒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帶有文字的瓦當,大多興起于西漢時期。因此,僅從瓦當銘文來看,其實并不難推斷這是一座漢代時期的宮殿。
然而,這座宮殿位于遙遠的南西伯利亞地區(qū),坐落在哈卡斯首府阿巴坎市附近,距離中國邊境十分遙遠。此處為什么會有一座漢式宮殿呢?宮殿的主人又是誰呢?
根據(jù)吉謝列夫教授推斷,阿巴坎漢式宮殿應(yīng)當是漢武帝時期名將李陵敗降匈奴之后,單于為安撫李陵的思鄉(xiāng)之情而建。然而,事實真如吉謝列夫所說嗎?
李陵,李廣之孫,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自請步卒5000出擊匈奴,后被單于的8萬余騎兵包圍。李陵雖率軍力戰(zhàn),最終卻因糧盡矢絕、孤立無援而降。單于把女兒嫁給了他,還立他為右校王。后來,李陵居匈奴20多年,于元平元年(前74)病卒。
假設(shè)阿巴坎漢式宮殿確為李陵所有,那么就存在兩個疑問:首先,漢武帝抗擊匈奴多年,雙方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如若按照“安撫李陵思鄉(xiāng)之情”這一邏輯出發(fā),即便單于再怎么欣賞李陵,為他建設(shè)漢式宮殿,從單于的角度出發(fā),瓦當上也定然不會出現(xiàn)祝福敵人首領(lǐng)的吉語;其次,李陵投降匈奴后,漢武帝聽信了為接應(yīng)李陵無功而返的公孫敖,認為是李陵把制造兵器的方法教給了匈奴,因而把李陵的家人滿門抄斬,站在李陵自身的角度,也絕無可能在所住宮殿的瓦當上使用祝福漢武帝的吉語。
郭沫若在《蘇聯(lián)紀行》中也對阿巴坎漢式宮殿的主人提出了疑問:“在我的想法,恐怕不是李陵的住居?!蹦敲矗涂矟h式宮殿的主人究竟是誰呢?
“錯別字”瓦當成斷代的重要依據(jù)
其實,瓦當上的文字已經(jīng)給出了線索——“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中的“常”
字,極大范圍地縮小了宮殿營建的時間。
未央宮,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由劉邦重臣蕭何監(jiān)造,在秦章臺的基礎(chǔ)上修建而成。自未央宮建成之后,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未央宮成為漢帝國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jīng)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未央宮的“未央”一詞,最早出自《詩經(jīng)》“夜未央,庭燎之光”,其中的“未央”
可以理解為“未盡”“不盡”之意。
而漢代文獻中有關(guān)“未央”的記錄,多與“萬歲”“延壽命”等語同時出現(xiàn),包含吉祥之意。這一點在漢代瓦當文字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長生未央”“長樂未央”等。
“長樂未央”的意思是“長久歡樂,永不結(jié)束”,難道是阿巴坎宮殿瓦當?shù)摹俺肺囱搿背霈F(xiàn)了錯別字?實則不然。
一切還要回到元始五年(公元5),漢平帝駕崩,漢宣帝的玄孫、時年僅兩歲的劉嬰即位,王莽攝政。又過了3年時間,王莽奪天子位,定國號為“新”。王莽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年號也改元為始建國元年。不僅如此,王莽還更改了諸多的官名、地名,比如把郡太守改名為大尹,把都尉改名為大尉,把縣令、縣長改名為宰,把長樂宮改名為常樂室,把長安改名為常安……
因此,“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中的“常”非但不是錯別字,還是斷代的重要依據(jù)。
周連寬先生在1956年的《考古學(xué)報》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蘇聯(lián)南西伯利亞所發(fā)現(xiàn)的中國式宮殿遺址》的文章,文中給出了5個縮小、圈定宮殿主人的條件:其人可能生當王莽篡位時期,則與瓦當文字相符;其人習(xí)尚中國風(fēng)俗文化,否則不會棄其毳幕生活,而愿意住在這樣一個中式的宮殿里面;其人必與漢有特殊密切的關(guān)系,否則漢廷不會幫助他建筑這個宮殿;其時單于必對漢屈節(jié)稱臣,否則不會容許宮瓦有頌揚漢天子的吉語;其治庭必在丁零(讀作“顛連”),或距丁零不遠。
那么,到底誰才符合周連寬先生的推斷呢?
答案可能是王昭君的女兒
想必各位一定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寧元年(前33)正月,南匈奴首領(lǐng)呼韓邪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并自請為婿。元帝遂將宮女王嬙(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并改元為竟寧。單于上書表示愿意永保塞上邊境。
抵達匈奴后,王昭君被稱為寧胡閼氏,同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3年,誕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
建始二年(前31),呼韓邪單于去世,王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王昭君復(fù)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
兩人共同生活了11年,育有二女,她的長女稱伊墨居次云,“居次”譯成漢語即“公主”的意思。長女從其父親復(fù)株累單于姓“攣提”,名“云”?!耙聊笔情L女作為公主的號。云的丈夫須卜當,“須卜”是匈奴貴族的大姓。因此,云又稱“須卜居次云”。
王莽建立新朝后,中原與匈奴公開為敵的狀態(tài)曾一度出現(xiàn)過轉(zhuǎn)機。
王莽始建國五年(公元13),與中原為敵多年的匈奴首領(lǐng)烏珠留單于逝世。當時,匈奴的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是主張與中原修好的代表性人物,而他的妻子就是王昭君的女兒——伊墨居次云。
天鳳元年(公元14),王昭君的大女兒伊墨居次云同丈夫須卜當擁立曾被王莽授予官爵的咸成為烏累若鞮單于。
至此,阿巴坎宮殿的主人身份方才呼之欲出,“作為匈奴與新朝之間有著居中之功的伊墨居次云夫妻二人,在烏累若鞮單于的支持下,在極北之地建成了這座漢式宮殿”這一觀點,得到了大多數(shù)專家學(xué)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