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惠貽
【課前思考】
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 課時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就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結構,會認讀寫整時和半時的時間。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將會再次認識時和分,建立1 時=60分的時間模型,并會認讀寫非整時和非半時的時間。
時間是很抽象的,而二年級學生以具象思維為主。《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數學教學要重視數學內容的直觀表述,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因此,本節(jié)課將采取化抽象為具體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構時間模型。為了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節(jié)課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特別提到數學核心素養(yǎng)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關聯(lián)性,力求打通不同學段數學學習內容的關聯(lián),而這正是小學數學核心知識教學的基本追求。數學知識是螺旋上升的,因此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計量工具和計量單位是貫穿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核心內容。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時間測量工具和時間單位也屬于這部分內容。因此,本課將引導學生回顧尺子的測量屬性,從而思考時間的測量工具是時鐘。還將從熟悉的時鐘結構入手,探索鐘面結構的新知識,為建構時間模型做準備。
其次,結合二年級學生以具象思維為主且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本節(jié)課將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完成不同的挑戰(zhàn)活動。在挑戰(zhàn)活動中,還加入了游戲音效、倒計時等游戲元素,從而使學生深入體驗學習的樂趣,突破認讀寫時間的難點。
另外,基于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在學生主動建構1 時=60 分的數學模型后,會運用這個模型去認讀寫時間。在建構1 時=60 分的模型之前,學生需要觀察并理解分針與時針的聯(lián)動關系。在建立1 時=60 分的模型之后,學生需要區(qū)別認讀時針和認讀分針的方法,而這恰恰是難點。本節(jié)課將從觀察時針分針聯(lián)動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認讀分針是按點讀的,認讀時針是按區(qū)間讀的。
【教學過程】
一、化曲為直,關聯(lián)舊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個老朋友,它是?
生:尺子。
師:對,尺子可以幫我們測量?
生:長度。
師:是的。如果尺子大變身,你想到了什么?
生:時鐘。
師:對啊。今天我們就走進時鐘的世界,一起來《認識時分》。
【設計意圖:長度和時間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量。課始以學生熟悉的尺子作為導入,回顧長度的測量工具是尺子。直尺變身為圓形的時鐘,體會時間的測量工具是時鐘,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p>
二、動靜結合,激趣啟思
1.靜態(tài)認識鐘面,做好知識鋪墊
師:同桌合作,觀察《學習單》上的靜態(tài)鐘面,和同桌說一說鐘面上有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鐘面的12 個數字、時針分針、12 個大格和60 個小格。其中,數小格是本環(huán)節(jié)的重點,因此需要著重突出5 的乘法口訣的數法。同時,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在為構建時間模型做準備?!?/p>
2.動態(tài)認識鐘面,觀察時針與分針的聯(lián)動
(1)初次觀察動態(tài)鐘面,初步感受時針與分針的聯(lián)動關系。
師:觀察走動的時鐘,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時針走了一個大格,分針走了一圈。
(2)再次觀察動態(tài)鐘面,驗證時針與分針的聯(lián)動關系。
師:男生觀察時針,時針走一大格就喊停;女生觀察分針,分針走一圈就喊停。
生:停。(全體同時)
師:男生和女生觀察的是不同的指針,為什么都同時喊停?
生:因為時針走一個大格的時間和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一樣的,所以同時喊停。
總結: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鐘,走一圈就是60 分鐘,而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 小時。正因為時針走一個大格的時間和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一樣的,所以1 時=60 分。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認識時針走一個大格就是1 小時,分針走一小格就是1 分鐘,走一圈就是60 分鐘。時和分的概念是抽象的,本環(huán)節(jié)將抽象的時間概念轉化成具象、走動的時鐘,通過看得見的時鐘走動過程來理解抽象的時和分,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 時=60 分的時間模型。】
三、小組合作,掌握認讀時間的方法
1.感受順時針方向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時針和分針走動的方向。
師:以時針為例,像這樣走動的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指針順時針走動的方向對我們認讀時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掌握認讀時針的方法———區(qū)間讀法
師:我們把分針去掉,單獨研究一下時針。判斷鐘面上是幾時多呢?
生:都是1 時多。
師:時針指向不同的位置,為什么都表示1 時多呢?
生:雖然時針指向的位置不同,但都指向數字1 和2 之間,所以都表示1 時多。
總結:時針順時針走動,時針走過了1,還沒走到2,都表示1 時多。也就是說,當時針位于數字1 和數字2 之間的任意位置都讀1 時。
師:在掌握了認讀時針的方法之后,我們再來試試吧。這是幾時多呢?
生:是7 時多,因為時針指向7 和8 之間,所以是7 時多。
3.掌握認讀分針的方法——按點讀法
師: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在四人小組內說說你認讀時間的方法。
師:說說你是怎么讀出這些時間的?
生:時針走過幾就讀幾時,分針指向第幾個小格就讀幾分。
總結:在讀分針時,要看清楚分針指向的小格的位置。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掌握讀時間的方法。在探究時針和分針認讀的方法之前,學生需要對順時針有清晰的認識,這是認讀時間的關鍵和前提。本環(huán)節(jié)將認讀時間拆分成兩部分,分別是認讀時針和認讀分針,這是兩個不同的認讀模型。讀時針時,要關注時針所處的區(qū)域位置,走過幾就讀幾時;讀分針時,要關注分針所處點的位置,指向第幾個小格就讀幾分。將認讀時間的難點拆分后再探究,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區(qū)別時針的區(qū)間讀法和分針的按點讀法,同時也更好地滲透模型意識?!?/p>
四、游戲PK,夯實知識
游戲規(guī)則:同桌PK??寸娒?,在小白板上寫時間,并快速亮出題板。
【設計意圖:學生在掌握了認讀時間的模型后,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比比誰更快”的游戲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這個游戲加入了聲音和倒計時的游戲元素,學生需要在倒計時音樂中快速認讀并寫出屏幕鐘面的時間,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同桌相互檢查的過程中獲得及時反饋和評價。這也是幫助學生運用認讀時間的模型解決問題?!?/p>
五、課堂總結
學習了本節(jié)課,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思考】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落實抽象知識?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對于學生而言,直觀教學是必須的。抽象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上面,而不是抽象概念上。一切的教學都應該順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思維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將抽象的時間概念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有三種策略能更好地落實抽象知識,分別是正確把握教材抽象內容、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靈活地把教材和生活進行結合。本節(jié)課以生活中的時鐘為載體,多次觀察時鐘的走動,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凸顯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模型意識?教學中應挖掘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不只是為了學習知識,還要學習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很可能被遺忘,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不會被遺忘。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將隨時隨地發(fā)生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本節(jié)課涉及多個數學模型,如何在本節(jié)課中滲透模型意識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知識層面上,1 時=60 分的數學模型可以通過具象的鐘面及指針走動來建立。動靜結合的觀察形式與男生女生PK 的觀察形式相結合,學生能很好地理解1 時和60 分的等時性,從而建立起1時=60 分的時間模型。在認讀時間的技能方法層面,認讀時針和認讀分針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認讀模型。時針是區(qū)間認讀模型,而分針是按點認讀模型。學生在理解和區(qū)分這兩種不同認讀模型的同時,模型意識也將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