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晴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新時代背景下,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助于鑄牢青年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推進我國社會不斷發(fā)展前進。高校要明確教育目標,擴充教育內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注重理論灌輸與實際行動相結合,用科學理論和確證事實教化;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論述;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開展網絡視角下的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0-00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應用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計劃專項思政課題一般科研項目“現代信息技術促進高職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研究”(項目編號:SZKT2021006)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緊依靠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斗,堅持大團結大聯合,不斷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廣泛凝聚中華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边@指明了新時代背景下,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重大意義以及現實要求。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fā)信仰、獲得啟發(fā)、汲取力量,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币虼?,高校要立足新時代背景,把握青年大學生發(fā)展變化新特征,從重要作用、機遇挑戰(zhàn)、有效路徑等角度研究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愛國主義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青年大學生成長為努力為祖國繁榮富強奮斗終生的時代新人。本文基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策略及路徑進行論述。
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主力軍,對其開展多方面、多途徑、多維度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必要途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重要意義,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助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不僅是特定社會以及經濟發(fā)展階段的意識形態(tài),也是某些社會關系以及社會歷史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以及實踐歷程中逐步產生以及發(fā)展的,其受到人們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處于不同社會階層以及社會氛圍的個體對人生持有不同的觀點。然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人生觀的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青少年時期。這一時期的發(fā)展,為個體人生觀的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地基。在往后的生活中,個體的人生觀或許會發(fā)生變化,但改變遠遠沒有這一時期巨大。因此,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尤為重要且迫切,這不僅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人生發(fā)展高度以及深度,而且會對社會的發(fā)展乃至國家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近年來受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有的青年大學生將“賺大錢”設置為自己人生成功的目標,當成了發(fā)展的方向以及幸福的準則,把奢侈享樂當成了人生的終極目標。這是由于這部分青年大學生在思想養(yǎng)成階段沒有系好人生的第一??圩樱瑳]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而具有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大學生,通過奮發(fā)學習,勤勉工作,能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豐碩成果報效祖國,實現人生價值。因此,對青年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對國家以及民族非常重要,而且對青年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尤為重要且迫切。
2.有助于鑄牢青年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反復強調要努力促進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本質上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強化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愛國主義教育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互愛的重要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強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對塑造民族凝聚力以及強化民族團結具有重大意義。因為愛國主義以及民族凝聚力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民族具有強烈而真摯的愛國主義意識,因此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同時這種強大的凝聚力將激發(fā)強烈的愛國情緒。高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能夠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與此同時,民族凝聚力能促進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升華,使青年大學生將這種愛國熱情置于經濟發(fā)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以及良好生態(tài)的偉大事業(yè)中。因此,強化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鑄牢青年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3.有助于推進我國社會不斷發(fā)展前進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國人民偉大復興的夢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中國人民普遍利益的體現,是每個中國人的期望。百年崢嶸歲月,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走上了復興之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持續(xù)迅速增長,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顯著提升。實踐表明,青年是推進中國社會不斷發(fā)展前進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在民族危難之際,青年挺身而出,為民族的獨立、自由以及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社會發(fā)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調動最廣泛的青年中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在日益激烈的現代國際競爭中,社會各界持續(xù)開展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能夠引導青年把愛國熱情轉化為積極的學習動力,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積極參與各項工作,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1.顯性愛國主義教育
顯性教育是公開的教育形態(tài)。顯性愛國主義教育是公開的,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直接的、外顯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顯性愛國主義教育是相對于隱性愛國主義教育而言的。顯性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教學形式通常有“社會媒體宣傳”“國情教育”等。教師在進行顯性愛國主義教育時,應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突出重點、系統(tǒng)深入,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利用貼近學生生活和富有時代感的愛國素材,不斷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共鳴。
2.隱性愛國主義教育
隱性教育是“熏陶”式的教育形態(tài)。隱性愛國主義教育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隱性愛國主義教育通常是在宣傳欄、學校網站、微博、公眾號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傳,通過觀看自然人文景觀、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與儀式等實踐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營造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愛國、報國之情。
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應堅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論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從而實現青年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1.明確教育目標,擴充教育內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時代性以及歷史性的統(tǒng)一,要以契合時代發(fā)展的愛國主義教育路徑,重視以及回應時代實踐需要,也要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追溯愛國主義的脈絡根源,在歷史傳承中發(fā)掘豐富的愛國主義底蘊內涵,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奠定基礎。
第一,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明確教育目標,擴充教育內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科學的社會治理思想理論體系,代表了工人階級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了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能夠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并指明發(fā)展方向。因此,高校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理論研究、理論解讀以及理論宣傳,堅決反對個人主義以及其他錯誤的思想傾向。
第二,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解讀以及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需要將其運用于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之中,即讓理論轉化為實踐。著眼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問題深入拓展的同時,高校應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論述開展深入解讀,并結合身邊人、身邊事由淺入深地講解,聚焦新時代探討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發(fā)展,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理論相結合時,應選擇通俗易懂的案例體現教學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2.理論灌輸與實際行動相結合,用科學理論和確證事實教化
培養(yǎng)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要讓他們感受到愛國主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要讓他們知道愛國與生活息息相關,與自身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為此,教師要把愛國主義精神與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悠久的歷史與現代社會的現實、國內外動態(tài)相結合,通過理論灌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深化青年大學生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步以及美好未來的認識,深入學習“四史”,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要教育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民族團結,維護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旗幟鮮明反對分裂國家圖謀、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筑牢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的銅墻鐵壁。”因此,教師應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讓青年大學生認識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維護國家主權以及領土完整的責任感,賦予他們國際視野以及廣闊的世界觀。教師應開展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導他們在日常學習以及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他們知道愛國要從小事做起,要從身邊做起。
3.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論述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進行知識與方法的傳授之外,還應強化對青年大學生的人格與思想的教育,使青年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此外,教師應通過深入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要論述的學習活動,從精神層面引領青年大學生,促進青年大學生思想與時俱進。為此,教師應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要論述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明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必須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進行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論述,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引領大學生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乘風破浪不迷路,用科學的世界觀以及方法論規(guī)劃自身的未來,積極應對威脅以及挑戰(zhàn),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4.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開展網絡視角下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要與時代發(fā)展相接軌,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采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如通過開展網絡視角下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工作,滿足新時期青年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達,信息的傳播日益快捷、透明,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學習通等網絡平臺,采用問卷式、互動討論式的形式開展愛國主義話題討論和調研,了解學生的學情和思想,和學生深入溝通,并根據學情調查進行有針對性的愛國主義教育。高校還可以拍攝愛國主義題材歌曲為背景的手勢舞、正能量的微視頻在網絡平臺傳播,讓學生在紅色歌曲熏陶下,在正能量視頻的傳播下,激發(fā)愛國情感。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能夠團結社會、凝聚民心的重要活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且迫切。為適應日新月異的新環(huán)境,高校應不斷改進以及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將愛國主義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沁潤到教學、管理中,讓青年大學生能夠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N].人民日報, 2021-10-10.
[2]曾塵.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現狀及創(chuàng)新路徑[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2(02).
[3]李炎.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11).
[4]陳俊.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11).
[5]袁坤,袁田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1).
[6]李茜雅.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及其途徑創(chuàng)新[J].吉林教育, 2022(14).
[7]白潔.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十五講》[J].科技管理研究,2022(12).
[8]蘇程.愛國主義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探析———評《國際化視野中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 2022(09).
[9]白宏寬.愛國主義教育要與天下大事相溝通———北京市京源學校的“現在進行時”時事教育課程[J].人民教育,2022(18).
[10]劉力源,林鐵松.新時代創(chuàng)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理論觀察,2021(05).
Discuss on the Role and Path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u Xiaoqing
(Xinjia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Kuitun 833220, China)
Abstract: Patriotism is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ual link between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Chinese nation to work together and strive for self-improv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patriotism education helps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help to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nd help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our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xpan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and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combining theory indoctrination with action practice, enlightening with scientific theory and corroborating facts;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riotism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