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孔子極力推崇仁治,孟子提倡仁政,荀子認為“君舟民水”……這些無不體現(xiàn)出實施仁政的重要性。儒家的民本思想不僅使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得以穩(wěn)定和延續(xù),而且對后世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孟子在與齊宣王對話時,勸說其“發(fā)政施仁”。孟子認識到,賢君對一個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百t”體現(xiàn)在何處?愛民、惠民,換種說法,即“推恩”。古代著名的賢君堯和舜,皆愛民如子,以民為先;今天的中國政府也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誠然,“發(fā)政施仁”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但如孟子所說的那般“仁政”“德治”“推恩”,就可以“保四海”了嗎?
戰(zhàn)國后期,禮樂崩壞,戰(zhàn)爭愈加頻繁,尚武霸道之風盛行。試想,此時施行仁政,難道不是紙上談兵嗎?君可見,宋襄公固守的仁義,使其在泓水之戰(zhàn)中慘敗,不久后便亡國。從結(jié)果來看,這樣不合時宜的“仁政”,是無益于“保四?!钡?。
以我之見,要想實現(xiàn)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仁法共濟”更為重要。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人的行為,要用仁德來“自律”,但也需要法律來“他律”。正如古語所言:“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睕]有法律對人們私欲的約束,哪有井然的社會秩序?
縱觀歷史,漢代以來,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tǒng),但施政實為“外儒內(nèi)法”;唐太宗主張“禮法合一,依禮制法”,這實際上也是法律的倫理化。朱元璋也曾提出:“為國之治道,非禮則無法,若專法而無禮,則又非法也?!币簿褪钦f,只用“仁德”或“法制”治國都是行不通的?!吨杏埂酚醒裕骸爸轮泻停斓匚谎?,萬物育焉?!笔谷实屡c法治達成中和,即是仁政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
所以,仁政并非靈丹妙藥,可以“包治百病”;法律也不是萬能的,制定了便可高枕無憂。仁法共濟,以致中和,才是正道。
點評
對孟子勸說齊宣王“發(fā)政施仁”以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設想,該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仁有弊端,需仁德和法制共建,才能達到和諧之美。作文思路清晰,先從儒家思想興衰寫起,肯定“仁政”的積極作用;然后思辨性地談了僅有仁德不足以“保四?!保M而提出“仁法共濟,以致中和,才是正道”的解決策略。條理清晰,論證有力,對名人名言的引用也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