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平 楊曉芳 何 瀟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炮火中新生,百廢待興,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保衛(wèi)新中國、捍衛(wèi)世界和平,偉大的中華兒女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zhàn)場上以高昂的士氣,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戰(zhàn)歌。偉大的中國精神是中國影視作品創(chuàng)造的重要精神源泉,宏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也為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正因如此,以該戰(zhàn)爭史實為題材,以弘揚中國精神為主題的紅色影片見之于熒屏。為弘揚偉大的中國精神,喚起中國人民的歷史記憶,激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電影《長津湖》以獨特的傳播方式和敘事方式呈現了戰(zhàn)爭中的偉大歷史片段和英雄故事。該作品以鮮明的主題聚焦影片的藝術表達,在宏大的史詩性敘事中,以人物的“小家”為出場線索串聯起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恢宏與細膩交織,講述了感人的英雄故事;通過現實主義與情感的聚焦、雙向敘事的融合統一,展現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再以獨特的藝術手法運用人物的情感、偉大的革命精神,觸發(fā)當代人的情感共鳴和集體共情??傊?,影視作品《長津湖》為中國精神的藝術闡釋及對主流價值觀的表達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案例參考。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中,“家”是維系親屬關系最基礎的紐帶,“家”成為社會關系中最基礎的社會成員構成單位,亦是維系中國社會穩(wěn)定最根本的保障。長期的文化熏陶和“家情懷”,中華兒女始終將家視為最溫馨的港灣,家庭和諧幸福是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中國傳統社會也始終將“家”與“國”緊密聯系在一起,“齊家治國”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傳統社會人們的理想抱負,“愛國也如家”“精忠報國”更是中華兒女亙古不變的價值追求。即是說,中華兒女始終將“家”與“國”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中國人始終把自己本身看作家庭的一份子,同時也把自己看作是國家的兒女,個人的命運和家庭的發(fā)展、國家的前途息息相關成為中國人的共識。那么,當家庭這個最小的“家”與國這一最大的“家”中需要做出選擇時,該如何抉擇呢?古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近代有“倭寇除盡日,我兒還家時”,中國的革命先輩也始終將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放在首位,趙一曼、楊靖宇等革命英雄都為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舍小家顧大家,國在才能有家在,是中國人亙古不變的價值排序。
影視作品《長津湖》以中國人永恒的價值排序為主題價值基礎,從“小家”到國之“大家”的敘事脈絡,展現了戰(zhàn)爭背景下,中國在家庭之“小家”到國之“大家”的選擇。作品以人民子弟兵伍千里回到漁村的“小家”的畫面呈現展開故事的敘述,伍千里帶回家的還有為爭取人民解放而犧牲在淮海戰(zhàn)役中的大哥伍百里的骨灰,這也詮釋了中國人將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情懷。此時的中國大地剛剛從戰(zhàn)爭中開始新生,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此時的伍千里也充滿了對幸福、對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也希望能夠修建新房子讓父母安享晚年。可是,伍千里在家住了一晚就接到返回部隊的命令,與此同時弟弟伍萬里也偷偷跟隨前往部隊,故事情節(jié)就此展開?!堕L津湖》并不是以單個鏡頭來展現人物的家國情懷,和伍千里一樣,同在一個連隊的梅生也回到家里與許久未見的妻子、女兒團聚,接到返回部隊的命令以后,懷著對家人的不舍,身揣女兒的照片,在妻子陪送了100 多公里以后,毅然決然地奔赴前線。伍千里和梅生正是成千上萬的英雄兒女舍小家顧大家的真實寫照。
電影《長津湖》以牽動國人心中最美好的情愫——家庭為切入口,展現出戰(zhàn)爭背景下,父母飽含對孩子的牽掛和擔憂,妻子滿懷對丈夫的不舍和憂心,但是,伍家父母并沒有阻攔,梅生的妻子親自送丈夫上戰(zhàn)場。如此的情節(jié)描寫不僅細化了“小家”的情感描述,突出時代之下和平的來之不易,更把刻畫于國人內心的家國情懷拓展深化。因為無數奔赴前線的戰(zhàn)士,他們背后都有自己的“小家”,正是家人的支持,他們才有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這也進一步說明面對國家和民族的需要,不僅僅是中國人民軍隊有奮不顧身的愛國情懷,其背后的每個家庭都有舍小家顧大家的家國情懷?;诖?,電影以小家為切入口,從“小家”到國之“大家”,伍家兄弟及其父母、梅生與其妻子等家庭的具象化,從而使以家庭為情感紐帶的聯結深入觀眾內心,拉近了觀眾與遠赴前線的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心理距離,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志愿軍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事實上,中華兒女將家國融為一體的價值追求早已深深刻入中國人民的靈魂之中,而電影《長津湖》就是以每一個中國人都在追求的家與國相貫通的價值理念為情感基調,把觀眾靈魂深處的家國情懷與感觸以情節(jié)具象化的形式展現于熒幕,以此豐富了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方式。
“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wèi)英雄,學習英雄……”[1],在艱苦的戰(zhàn)爭中,廣大志愿軍戰(zhàn)士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不畏艱難、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了保衛(wèi)新中國,為了擊退一切來犯之敵,楊根思引爆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機槍眼;任由烈火焚燒而巋然不動的邱少云……,志愿軍將士用生命譜寫了壯麗的英雄史詩。上甘嶺、清川江、長津湖……這些耳熟于心的他國疆土,卻寄托著中國人永恒的英雄記憶。革命英雄在戰(zhàn)爭過程中以不畏艱難、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凝聚起的“一股氣”是中國精神的精髓,是志愿軍將士戰(zhàn)勝“鋼多氣少”的敵人的制勝密碼。當前,全國上下正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yè),更需要弘揚偉大革命英雄主義中所蘊含的責無旁貸的志氣、橫戈躍馬的豪氣、勇于擔當的勇氣、舍我其誰的膽氣,在兩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攻克“婁山關”。無論是文學藝術作品還是影視作品,都應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有必要將民族和國家經歷的苦難與輝煌告訴國人,以此弘揚歷史中蘊含的民族價值取向和精神。因此,電影《長津湖》堅持將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相結合,永續(xù)和傳承偉大的中國精神,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志愿軍戰(zhàn)士不畏艱難、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電影《長津湖》中,主人公所在的七連本是坐著火車開赴前線的,但是在火車運送將士們去前線的過程中,敵軍炸毀了火車。而為了將二十余部電臺送至需要的地方,七連戰(zhàn)士冒著敵軍飛機盤旋偵查甚至轟炸的危險,徒步護送電臺。在此過程中,伍萬里的好友張小山犧牲于敵人飛機的炮火之下,而張小山的犧牲是因為隱藏于滿地的死尸之中,在敵軍掃射死尸的過程中而犧牲的。電影以這樣一組細膩的鏡頭用無聲的語言告訴觀眾戰(zhàn)爭過程是多么慘烈,面對“鋼多”的敵軍,志愿軍戰(zhàn)士面臨的情形之危險。但是就是在如此艱難的形勢之下,志愿軍戰(zhàn)士不畏艱難,不怕飛機、大炮,以橫刀立馬、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戰(zhàn)勝了“鋼多氣少”的敵軍。為了更全面地展現志愿軍戰(zhàn)士不畏艱難、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電影結尾時,一組細膩的鏡頭講述了雷公犧牲的過程。在打掃戰(zhàn)場的過程中,敵軍丟了標識彈,為后續(xù)轟炸提供參考,雷公開著載有標識彈的吉普車引開敵軍的轟炸,自己卻不幸被轟炸,臨死前雷公喊著“我疼,不要把我一個人留在這里”。這組鏡頭聚焦于宏大的戰(zhàn)爭場景之中,將個人置于大背景之下,以此將雷公犧牲的過程呈現給觀眾。宏大敘事中的細膩鏡頭展現人物舍身取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而雷公簡短的一句話卻真實地反映出犧牲的戰(zhàn)地英雄不是鋼鐵之軀,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觀眾心中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更能引發(fā)觀眾的情感波動并被戰(zhàn)士們的精神所折服。
電影《長津湖》作為一部歷史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不局限于宏大的戰(zhàn)爭敘事,為展現出志愿軍戰(zhàn)士的精神氣概,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為了國家、民族、人民而不怕犧牲的有血有肉的志愿軍形象。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都不會被眼前的風險挑戰(zhàn)、困難阻力所打敗,始終能夠心懷希望、滿懷信心,以“殺出一條血路”的魄力和毅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在悠長的革命歲月中形成的光榮傳統,也是志愿軍的精神特質。在一次次生與死的較量中,在一次次絕境處,志愿軍戰(zhàn)士總能樂觀面對,始終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希望和必勝的信念。在戰(zhàn)爭過程中,將士們將防空洞稱為“立功洞”“英雄洞”,將敵軍投下的照明彈戲稱為敵人送來的“節(jié)日禮花”,正是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讓志愿軍能夠以高昂的斗志和心中永不磨滅的必勝的火焰去戰(zhàn)勝一切困難,從而贏取最終勝利。電影《長津湖》就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微觀塑造將志愿軍將士樂觀的形象和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氣質展現出來。
電影《長津湖》為凸顯志愿軍戰(zhàn)士不畏艱難、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巧妙地創(chuàng)設微觀情節(jié),以微小視角渲染意味深長的內涵意義。比如火車上的幾次情節(jié)創(chuàng)設,將革命浪漫主義貫穿其中,展現志愿軍心懷希望的樂觀革命主義精神。戰(zhàn)士們乘坐列車奔赴戰(zhàn)場前線的過程中,即將面對生與死考驗的戰(zhàn)士們圍繞新兵伍萬里嬉戲打鬧逗樂,難道廣大志愿軍將士不清楚此去將面對更大的艱難險阻,將要面臨生與死的考驗嗎?絕大多數戰(zhàn)士都是剛剛經歷過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士,他們知道美式裝備的優(yōu)越,更清楚戰(zhàn)爭的殘酷。電影《長津湖》中創(chuàng)設人物嘻嘻歡笑的情節(jié),旨在說明即使面對艱難的環(huán)境、兇殘的敵人,廣大志愿軍戰(zhàn)士依舊無所畏懼,對革命前途依然是積極樂觀、充滿信心的。火車上另一個情節(jié)更是將革命浪漫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伍萬里賭氣準備跳下火車,當他打開火車門的時候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車廂內眾人都被震驚了,眼前出現了一幅落日下的萬里長城圖。眾所周知,萬里長城就是古代為抵御入侵而修建的,將士們面對如此美麗的祖國山河,需要用血肉之軀筑造新中國的長城。長城、落日、出征的戰(zhàn)士,構成的意境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也將戰(zhàn)士們抵御外敵的信心和決心所展現出來。為了體現戰(zhàn)士們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影片中還特意展現了“特級英雄”楊根思的一組字幕:“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zhàn)勝不了的敵人?!边@一段字幕是對志愿軍將士們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我黨和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是人民軍隊取得一場場戰(zhàn)爭勝利的精神特質,影片從細小的視覺,以微觀的情節(jié)讓觀眾看到了志愿軍戰(zhàn)士對美好未來的期待,能樂觀地面對殘酷的戰(zhàn)爭,始終以高昂的士氣與敵人作斗爭。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始終把中國人民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革命忠誠就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和軍隊始終堅持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始終堅持為黨的事業(yè)和人民沖鋒陷陣。革命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在長期艱難復雜的革命斗爭和無數次戰(zhàn)斗中,一次次面對生死考驗的殘酷現實中,為了爭取革命的勝利而形成的最基本的革命原則和信仰;這也是無數革命志士和人民軍隊戰(zhàn)士不惜用生命去踐行的赤膽忠心,匯聚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取得革命勝利的磅礴力量。在戰(zhàn)爭歲月,革命忠誠精神是志愿軍將士們?yōu)榱巳嗣駬碜o的黨、為了剛剛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為了億萬人民的和平生活而英勇向前的根本所在,是凝聚所有志愿軍戰(zhàn)士的信念、力量的精神底蘊。朝鮮半島的長津湖地區(qū)冰天雪地,氣候極其惡劣,中國志愿軍卻與裝備精良的敵人進行直接較量,讓敵人經歷了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通過長津湖戰(zhàn)役扭轉了局面,為最終的停戰(zhàn)談判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在長津湖戰(zhàn)役中,被凍成冰雕而犧牲的戰(zhàn)士宋阿毛身上的字條寫著:“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zhàn)士,冰雪??!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2]在電影《長津湖》中就以此為原型,講述了為執(zhí)行任務而被凍成冰雕的連隊,以影片的形式展現了志愿軍戰(zhàn)士的不畏艱難,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用行動踐行了為了祖國和人民決不后退一步的無限忠誠。
電影《長津湖》中不僅多次運用大遠的鏡頭進行宏大的戰(zhàn)爭敘事、凸顯戰(zhàn)爭的殘酷,也巧妙地將特寫鏡頭融入其中,以此實現宏大的敘事和細膩的人物形象塑造相融合,突出敘事細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在電影一開始,就用遠大的鏡頭講述志愿軍戰(zhàn)士們進行登車準備的過程,大量的物質被裝上車,車站內所有人都忙碌著,為奔赴戰(zhàn)場做最后的準備,敵人的飛機也在天空中呼嘯而過,雖在本國領土,敵人的飛機也肆意妄為,可見戰(zhàn)爭局勢之緊張。伍家兄弟所在的七連還來不及等棉服的到來,就緊急登上火車,開赴前線。車站工作人員見他們衣物單薄,就將車站的棉衣甚至身上穿的棉衣往車上扔,小女孩將紅圍巾扔給了伍萬里。在這一段情節(jié)的拍攝過程就將戰(zhàn)爭宏大的敘事和細膩的鏡頭相結合,補給站投到火車上的“紅圍脖”,那一抹紅是中國紅,是大后方給志愿軍戰(zhàn)士永恒的信念和希望,更是廣大志愿軍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赤子之心。正是軍隊戰(zhàn)士對人民的忠誠,造就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更讓廣大志愿軍戰(zhàn)士有了為黨和人民沖鋒陷陣的堅定意志。宏大的戰(zhàn)爭敘事中還有用遠景表現環(huán)境惡劣的畫面,電影中多次運用遠大的鏡頭描寫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同時畫面中又有志愿軍戰(zhàn)士在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中艱難行進的畫面。為了執(zhí)行預定的軍事任務,他們俯臥在零下40 攝氏度的陣地上,最終呈戰(zhàn)斗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遠景對惡劣環(huán)境和戰(zhàn)士們艱難行軍的描寫,細節(jié)刻畫被凍成冰雕的“冰雕連”,將戰(zhàn)士們?yōu)榱送瓿扇嗣褓x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用生命做到了一切行動聽黨指揮,堅決履行任務的堅定意志。電影中梅生的話更直接體現出志愿軍戰(zhàn)士為了黨和人民堅決履行使命的意志,他說:“這一戰(zhàn)如果我們不打,那就是我們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他們不打仗?!比宋锛毮伒脑捳Z,將殘酷的歷史現實進行了寫實性刻畫,但又飽含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凸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奉獻自己的精神內涵。
電影《長津湖》通過宏大的歷史敘事和細膩的鏡頭相結合,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呈現出我軍面臨的艱難環(huán)境和戰(zhàn)爭的殘酷,但是巧妙的鏡頭語言又表現出將士們在惡劣環(huán)境下為了完成任務頑強拼搏、挑戰(zhàn)身體極限,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形象,謳歌了志愿軍戰(zhàn)士對黨和人民的革命忠誠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謀求和平共處、親鄰友善,追求和平與正義的國際主義精神更是中國共產黨處理國際關系和國際問題最鮮明的特征。就影視作品敘事的角度而言,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追求和平、正義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拍攝以戰(zhàn)爭題材為主旋律的電影的基本要求。和平、正義的國際主義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征,也是廣大志愿軍戰(zhàn)士的精神動力。為此,電影《長津湖》以多重敘事的方式深刻詮釋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yè)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長津湖》的敘事方式是此類主旋律電影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同于以往此類電影圍繞某一具體事件進行小切口敘述或圍繞主要人物的歷史進行敘事,該作品采用文獻記錄式的全景式敘事,導演構建多重敘事脈絡,進行多角度切入的碎片化、交叉式敘事。
“抗美援朝戰(zhàn)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3]弘揚偉大中國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傳承。以《長津湖》為代表的紅色影片以宏大的歷史敘事為基礎,將真實的歷史講述給觀眾,以此充分發(fā)揮紅色影片講述革命歷史、弘揚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的藝術魅力,這對革命場景的塑造和精神的弘揚有重要作用。電影《長津湖》作為近年來紅色影片的經典之作,突破了教科書式的、空洞的理論說教,將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以更為細膩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呈現出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就影片的藝術手法而言,它突破了題材老套、敘事風格單一、內容情節(jié)僵化的瓶頸,將宏大的敘事和細膩的鏡頭語言相結合,在歷史敘述和美學表達上雙向發(fā)力,給觀眾視聽審美享受的同時又喚起了觀眾對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認同。電影《長津湖》的主題選擇、藝術構造、拍攝手法都是近年來紅色影片的經典之作,也為紅色主旋律影片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