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19日,我出生于綏遠省歸綏市(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女,漢族,籍貫是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牛杜鎮(zhèn)。父親畢業(yè)于隸屬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北京清河軍需學校,先后在傅作義部隊任軍需處長、少將參事等,參加了1949年9月19日的綏遠和平起義,后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參事室任參事,1971年去世。母親是一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家庭婦女,1975年突發(fā)腦出血離世。
一、在東街小學和鼓樓一帶讀書、玩耍
1955—1961年,我進入呼和浩特市東街小學讀書,曾擔任中隊長等職務,多次獲獎。東街小學坐落在鼓樓東北角下,站在校園里,就能看到三層高的宏偉鼓樓。鼓樓底層很高,青磚砌成墻體,二樓靠東掛著的大鐵鐘和那幾根很粗的朱紅立柱依稀可見。三樓頂上還有一樓閣,屋脊凌空飛翔狀,似在追逐彩云。每天早晨8點,鼓樓的晨鐘按時敲響,隨即,校園里的老校工便拿著搖鈴繞著校園各個教室走一圈,一天的學習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鼓樓底層,東西南北各有一個高大的拱形門洞,雖然門洞已封,但在門洞邊上也很好玩。放學之后,我們幾個小伙伴經常在環(huán)繞鼓樓的石子路上玩耍,也會到門洞邊捉迷藏。在北門門洞的東西兩側,各有攀登鼓樓的磚砌樓梯,沒有人看管,我們經常走上去。記得有一次,我登上鼓樓的臺階時一腳踩空,從樓梯上滾落下來,腳崴了,臉也磕破了,我疼得大哭,同學們也嚇壞了。這時候,走過來一位穿制服的警察叔叔把我扶了起來,查看了我的傷情,讓我趴在他背上,送我回家。我很不好意思,執(zhí)意不讓他背。這位警察拗不過我,便與我的同學攙扶著我,把我送回到離鼓樓七八百米遠的家廟街家中。到家后,母親一把將我抱入懷中,看著我的臉,摸著我的腳,連“謝謝”都忘記說了,等緩過神來,警察與同學們都已經走了?,F(xiàn)在想起來十分愧疚,當時怎么沒向人家道謝呢。
曾聽父親說過,鼓樓底部原來是十字式相通的,可以直通新城區(qū)的東南西北街。門洞內石壁平滑,洞頂中央有一巨型石刻八卦圖。1953年,政府撥款維修鼓樓,為了便于登樓,在鼓樓北邊修了一個磚砌樓梯,將4個門洞封住,安上了門窗,利用鼓樓底層內部空間辦了一個圖書館,起初叫綏遠省人民圖書館,后來改稱內蒙古圖書館。從南門洞進去到十字相交的地方,是群眾閱覽室,其余的地方為藏書室和辦公室。那時候我們還小,很少到里面看書,偶爾去門洞處看看張貼在那里的圖片、畫報。
放學后或假期里,我們經常去的地方是新城南街路西的一家小人書鋪。這個書鋪也就10余平方米,從東門口進去,北墻、西墻各放置一溜小板凳(好像是在磚的上面放著長木板),供小孩子們坐著看書。南墻立著一個書架,上面放著不少小人書。西墻有一扇窗戶,透著亮光。經營店鋪的是一位當時十六七歲的姑娘,她站在門口靠南的地方,面前擺著一張小桌,每人收一分錢,可借1本小人書。我們幾位同學結伴而來,每人借1本,再輪流傳閱,這樣只花一分錢就可以讀到好幾本小人書。在這里,我們知道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知道了為保衛(wèi)祖國而獻身的卓婭和舒拉。我們看了《劉胡蘭》《王二小》《三毛流浪記》的故事,也了解了《家》中覺新、覺民、覺慧的奮爭與鳴鳳悲慘的命運。還看了《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連環(huán)畫冊,這個小人書鋪讓我們在課本知識之外增長了不少文學知識。很感謝那位開書鋪的姑娘,她比我們大不了幾歲,到如今也約莫80歲了吧。
遺憾的是,我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鼓樓的厄運來了。1959年7月初,鼓樓的上方搭起了腳手架,許多工人登上腳手架,爬上鼓樓頂端開始刨磚揭瓦,整整拆了3個月。后來查看資料得知,那時候聘請了一位蘇聯(lián)專家,名字叫作瑪娜霍娃,為呼和浩特市搞城市規(guī)劃。她提出城市道路狹窄,不暢通,鼓樓、新城的東南西北4個城門和舊城的北城門都要拆除。就這樣,修建于清代,已存在200多年的巍峨的鼓樓、東西南北4個城門被拆除了,明代修建的雄踞塞上400余年的舊城北門也被拆除了。
我出生和成長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鼓樓一帶,對鼓樓的感情非同一般。那時候,市區(qū)里都是低矮的平房,矗立在新城區(qū)中央,約30米高的鼓樓顯得十分巍峨壯觀。半個世紀以來,我時常夢見鼓樓那高翹的飛檐,叮當叮當?shù)娘L鈴,按時敲響的晨鐘,懸在二樓、三樓的巨大牌匾;夢見鼓樓上空盤旋的烏鴉、鴿子,傍黑時突然飛出的蝙蝠;夢見兒時在鼓樓邊讀書、玩耍的情景。如今,鼓樓那宏偉壯觀的景象只能留在我們這些老年人的印象中。留給后人的只有鼓樓立交橋和鼓樓公交站牌,提示人們這里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建筑,叫作鼓樓。
二、呼和浩特二中的老師和同學
1961—1964年夏天,我在呼和浩特市第三中學讀書。初中畢業(yè)那年我16歲,考入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成為一名高中生。當時的二中師資力量雄厚,我們的老師大多是名?;驇煼懂厴I(yè)的優(yōu)等生。我們的數(shù)學老師劉國仁,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支邊來到二中,他給我們講授立體幾何,雖然黑板是平面的,但是他的畫畫寫寫給我們的感覺卻是三維的、立體的。語文老師劉屏山、劉高禮也是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的,他們學識淵博,講課生動幽默。劉屏山老師朗讀報告文學《小丫扛大旗》時聲情并茂,那個場景現(xiàn)在還不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教化學的黃宗華老師是華東師范大學的高才生,教物理的呂殿文老師是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優(yōu)等生,教政治的是德高望重的張方老師,教外語的是從印度尼西亞歸國的華僑方子華老師,有這么多好老師為我們授業(yè)解惑,我們的課業(yè)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我們班的同學都是各個中學選拔而來的尖子生,班風很正,同學們刻苦學習,結對子,互幫互助。有才華的同學不少,有愛寫詩的,有喜歡航模的,還有自編自導自演小話劇參加學校文藝會演的。大家只有一個心愿: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我本來應該1967年高中應屆畢業(yè),遺憾的是,遭遇“文革”,耽擱了1年。1968年,我才從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畢業(yè)。
三、我和同學們到農村或牧區(qū)插隊落戶
1968年,“文革”已經是第二年,國內形勢嚴峻。由于“停課鬧革命”,大中專院校停止招生,中學畢業(yè)生沒有機會讀書深造,部隊、工廠、礦區(qū)吸收的人數(shù)也十分有限。中學校園里“積壓”了1966、1967、1968年三屆初中畢業(yè)生、三屆高中畢業(yè)生(俗稱“老三屆”),畢業(yè)生只有到農村去、到牧區(qū)去。
1968年1月,我的同學劉成法、高強、劉臘穎等十幾人,在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小禮堂舉行宣誓儀式之后,于寒冬臘月天奔赴烏珠穆沁草原,邁出了中學畢業(yè)生到牧區(qū)去的第一步,揭開了這一年呼和浩特地區(q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序幕。5月,當柳樹綠了、丁香花也快開的時候,中山路內蒙古團委大門前聚集了幾百名學生及其家長,這是第二批畢業(yè)生要去錫林郭勒草原,這當中就有我18歲的妹妹和她非常要好的3個同學。她們先是站在解放牌大卡車上,到白塔車站乘坐火車去集寧,倒車去賽漢塔拉,又乘汽車到蘇尼特左旗。然后,被送往達來公社,公社接到他們以后,再派馬車或牛車將他們送到嘎查(內蒙古有關盟市所屬旗的行政編制,與行政村平級)插隊落戶。不到600千米的路走了兩天,當時的交通條件和狀況可想而知,這些畢業(yè)生不畏艱難的勇氣也令人佩服。
6、7月份天氣炎熱,呼和浩特地區(qū)各中學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也搞得熱火朝天。有的同學想下鄉(xiāng),有的同學想回鄉(xiāng)(家是農村的),有的同學想去牧區(qū)。學校也開始組織學生填報志愿,無論志愿去哪里,都需要寫明所去的盟旗縣公社大隊的具體名稱。當時也有不少同學還在猶豫、觀望,學校組織老師深入學生家中去做家訪與動員工作。我們呼和浩特第二中學高二(三)班的50多名同學,除了個別去參軍、有幾人分配到工廠之外,大部分都下了鄉(xiāng)。僅是去呼和浩特郊區(qū)桃花公社插隊落戶的就有18人,占我們全班同學的1/3。
8月29日上午,我和平化、陳鍔等10人作為知青,乘坐解放牌大卡車,由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出發(fā),到呼和浩特市郊區(qū)桃花公社西莊大隊(現(xiàn)屬玉泉區(qū)小黑河鎮(zhèn))插隊落戶。西莊位于大黑河南畔、昭君墓東面,我們很快就到了這個村子。村子不大,有50余戶人家,200多口人。房子錯落有致,道路平坦整潔,村子的東、西、北三面都是高大的楊樹和柳樹,南面是綠油油的莊稼地。村民很熱情,安排我們在大隊部住下來。我從此開始了知識青年扎根農村的勞動生活,在農村勞動鍛煉了2年半。
下鄉(xiāng)插隊落戶時,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革命委員會給我頒發(fā)了下鄉(xiāng)上山知識青年證明書。證書8開紙大小,背景圖案是木刻版的毛主席頭像、展開的紅寶書,左右各三面紅旗。證書中間上方印有“最高指示”的字樣,是一段毛主席語錄:“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泵飨Z錄下面右邊有漢文“下鄉(xiāng)上山知識青年證明書”的字樣,文字內容是:“楊選娣同志以實際行動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偉大號召,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參加農村、牧區(qū)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預祝在三大革命運動中,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為人民創(chuàng)新功,立新勞!”相對應的左邊是蒙文,內容與漢文相同。右邊下角是“呼和浩特市革命委員會分配招生辦公室”的大紅印章,落款時間“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四、回城到內蒙古師院附中做語文教師
這期間,我和同班男同學劉海濱相戀了。1968年8月,我下了鄉(xiāng),他進了廠。但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并未因此中斷,在艱苦的勞動之余、冬季農閑之時,我們倆悄悄地互相傳閱《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牛虻》《復活》《警世通言》《喻示明言》等小說,學習魯迅、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文集,鉆研王力的《古代漢語》等。我們倆非常喜愛毛澤東詩詞,力爭每一首都背下來。我們倆也喜歡古詩詞,我們的第一份愛情信物就是他給我填詞的《憶江南·詠臘梅》:“愛臘梅,最愛貞節(jié)高。一俏一蒼伴青松,窈窕隆冬撒春嬌。雙迎紅日笑。”
幸運的是,1971年,呼和浩特市中小學生激增,導致教師資源緊缺,市教育局的領導首先想到我們這些重點中學畢業(yè)當時又近在郊區(qū)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3月起,市教育局從郊區(qū)召回畢業(yè)于呼和浩特一中、二中、九中、鐵一中的100余名老高中生,分成語文、數(shù)學2個師資培訓班。4月,我被抽調回城,有幸成為回城知青,經過市教育局為期3個月的短期培訓后,7月被分配到內蒙古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當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教書的同時,我還擔任班主任工作。我總共在農村鍛煉2年半,就由知識青年轉變?yōu)槿嗣窠處煛?/p>
1972年,我和戀人幸福地結合了。新婚之夜,我們互贈的信物是詩詞。愛人將《西廂記》中張生的詩句“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用隸書抄寫在自制的賀卡上,我則將崔鶯鶯的“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的詩句繡在手帕上?;楹笪覀儌z住在一間平房里,家徒四壁,生活清貧,但我們有從各自家里搬來的書籍,精神生活是充實的。1973年長子出生,1976年次子出生,生活、工作、學習的擔子更重了,但我們倆仍然沒有放棄學習,似乎在冥冥中有一個信念:堅持學習,等待深造時機。
五、北師大歷史系讀書,內蒙古師大歷史系任教
這個繼續(xù)學習的機會終于等到了,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高考制度恢復了,我考取了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科高考第六名的好成績,進入北師大歷史系學習4年。讀書期間,曾榮獲三好學生稱號,論文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
丈夫因為要照料兩個年幼的孩子,沒有參加高考。我去北京上學臨別前,他填詞《滿庭芳》贈給我:“四百有二(指我的高考分數(shù),當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本科錄取分數(shù)線是260分),同人占先,三十兩稚怎易?若非春濃,哪敢斗艷麗?!贝撕?年的大學生活,我與愛人隔山隔水,雖然一邊焚膏繼晷,一邊寒衾獨臥,但我們倆的愛情之火、思念之情更加熾烈,常?;黥~雁頻頻,酬詩唱和。記得秋天的時候我把香山紅葉寄給他時,曾賦詩一首:“秋色深幾許,香山葉正紅。摘回信中藏,寄贈一片心?!闭煞蚧匦诺溃骸八~雖干香猶濃,秋深寄我春,欲滴紅。銷魂竟作桃花榮,莫不是,黑水依青冢?!保ù蠛诤优?、昭君墓旁,曾是我作為知青下鄉(xiāng)的地方,也是我們倆初戀的場所)就這樣寒來暑往,四個春秋,假期結束返校時,在兒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中,在丈夫深情的目光里,我終于學成歸來。那一年恰逢國慶與中秋同度,丈夫填詞《人月圓》贈我:“凡仙共享人月圓,佳日喜相逢。瓊漿且將,玉女遙祝,莫缺常晴。”
1982年7月,我畢業(yè)分配到內蒙古師大歷史系任教。從此以后,我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家務,讓丈夫在空余時間提升學歷,他后來獲取了成人教育的文憑,也走上了教師工作崗位。教學方面,我給本科生講授中國古代史、內蒙古歷史、中國社會生活史等3門課程,指導學生畢業(yè)論文、畢業(yè)實習、教學見習、教育論文、學年論文等。曾擔任1992級漢班、2001級旅游班班主任工作,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班主任??蒲蟹矫妫Y合課程教學和地區(qū)特點,對清代蒙古地區(qū)的歷史作了一些研究。曾承擔國家級、教育部與自治區(qū)級、教育廳級、校級科研課題多項。與人合編論著2部,點校古籍1部,編寫教材3部,皆正式出版。公開發(fā)表論文30余篇,一些論文獲內蒙古自治區(qū)級和校級科研獎。1994年被評為副教授,2002年被評為教授。1996—2000年擔任歷史系工會主席,2000—2004年擔任校工會委員,獲先進工會工作者獎勵。2004—2007年被推選為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人大代表。2007年退休。退休之后,仍兼任一些教學工作,偶爾在報刊發(fā)表一些回憶文章。
我和丈夫共同生活五十多年,感情始終如一。他在工廠的政治部、技校(后劃歸呼和浩特市勞動技校)工作,2008年退休。大兒子考上大學后,丈夫曾寫詩鼓勵:“仗劍離家尋經去,始探蓬壺輕天地。鐘山盤躍龍虎吟,大浪翻騰本色一。誰言少小空踟躕,我欲蟾宮試高低。莫笑學子趨狂談,先哲曾為吾當繼?!蔽覀儌z工作之余用心培育兩個兒子,均有出息。長子讀完博士后留在天津大學任教,現(xiàn)在已是教授。次子在消防戰(zhàn)線工作,已是團級教導員。兩個孫女也很懂事,一個讀中學,一個讀小學。我們家還被評為“文明家庭”。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78級同學回憶錄·三
(楊鵬程、梁潮組稿,梁潮整理、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