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運用新媒體技術最廣泛的群體之一,如何構建新媒體思維,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QQ表白墻為代表的虛擬社群打破傳統(tǒng)面對面交流的壁壘,憑借其受眾程度高、信息交互性強等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日常交友乃至參與輿論表達的重要陣地。文章以QQ表白墻為例,通過分析其特征、功能及存在的問題,并就相應的問題分別提出對策,旨在引發(fā)關于新媒體環(huán)境承載的話語表達的深層思考,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迎來更加便捷高效的時代。
關鍵詞:新媒體環(huán)境;虛擬社群;QQ表白墻;大學生;思政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201-03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原有的交流方式,新媒體平臺構建了人們表達自己需求和想法的虛擬場域。尤其是在信息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具有受眾廣、效率高、匹配度強等特點的虛擬社群將人們連接起來。在紛繁復雜信息的沖擊下,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群體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蠱惑,在未經思考、核實的情況下將這些不良信息公開至虛擬社群中。這些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新難題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而言是一個新的考驗。
新媒體時代,虛擬社群逐漸成為人們交流的重要媒介,表白墻等平臺表達的內心思想也映襯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積極或消極的情感都可能對應產生正面或負面的行為和想法,并極易在虛擬社群中形成集團化效應。文章以 QQ 表白墻為例,以期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從而穩(wěn)步推進高校思政建設,扎實推進立德樹人。
(一)新媒體的概念
目前國內外對新媒體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的載體不斷增加,概念也在不斷延展。中文的“新媒體”一詞是直接翻譯英文的“New Media”而來。
當前,研究者們紛紛從各自的角度來解讀新媒體一詞。美國《連線》雜志認為新媒體是每個人之間的廣泛交流和聯(lián)系;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則認為新媒體是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數字媒體,以計算機為載體,通過信息處理而產生影響的傳播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技術及其內涵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就如今的互聯(lián)網技術及環(huán)境而言,新媒體主要是指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載體,為公眾提供信息和交流功能的新平臺。
(二)新媒體的特征
1.便捷性
依托互聯(lián)網技術,新媒體有著驚人的傳播速度。“根據摩爾定律和吉爾德定律,新媒體的傳播與參與者和傳播者都將呈現(xiàn)出數倍增長或指數上升的趨勢,新媒體將對熱點信息的傳播發(fā)揮幾何倍增作用。”[1]新媒體的出現(xiàn)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讓人們可以及時接收和傳遞信息,并更具有針對性。
2.平等性
新媒體的出現(xiàn)破除了傳統(tǒng)媒介的信息壁壘,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新鮮的資訊和第一手的消息,從而實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在這樣一個空間場域中,每個人都擁有記者或受眾的雙重身份,通過網絡技術既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出者,又可以成為信息的接收者,這使得每個人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上下等級地位的概念被弱化,人們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這種平等性使大家更愿意在網絡中傳播信息,通過這種信息的反饋,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動態(tài),有效增強了信息交流的平等性,使學生愿意且能夠與老師平等交流。
3.靈活性
媒介平臺中包含著紛繁復雜的信息,并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吸收了大量的用戶。人們在網絡這個虛擬媒介中,沒有固定的約束政策和標準的行為指南,加之媒介素養(yǎng)參差不齊,因此,人們發(fā)表的觀點等都是不一致的。在開放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的信息傳播、信息獲取、信息表達和信息交流會更加靈活多變,每個人都會是新媒體的主人。
(三)虛擬社區(qū)的概念
國內外對于“虛擬社區(qū)”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哈格爾三世(JohnHagelⅢ)和阿瑟·阿姆斯特朗(ArthurG. Armstrong)在《網絡利益》一書中強調了虛擬社區(qū)的虛擬性。他們認為,所謂虛擬社區(qū),就是一個通過網絡來供人們圍繞某種興趣或需求集中交流的地方。在國內,有學者認為,虛擬社區(qū)是有著明確主題、互動性極強、信息資料相平衡的網上虛擬世界;還有人認為,虛擬社區(qū)是為網民提供一個對話、交流及交往服務的網上環(huán)境,文章探究的QQ表白墻便是其中之一。
雖然關于虛擬社區(qū)的界定表述不一,但有共同之處。一是認為它是人們依靠網絡技術圍繞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互動交流的空間場域,二是認為虛擬社區(qū)能夠擴展人們新的交流方式,提供滿足現(xiàn)實世界人們“另類需要”的服務。就目前而言,虛擬社區(qū)是將擁有相似或相同特質的人群,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依托,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與存在于共同傳播環(huán)境的受眾交流,從而滿足自身需要而構筑的新型生活空間。
作為虛擬空間的代表性產物,顧名思義,起初表白墻只具有單一的表白功能,但隨著使用人數越來越多,它的功能逐步延展為思想價值引領、學習交流、失物招領、熱點話題討論,甚至師生交流,其傳播平臺也由最初的QQ空間逐步擴展至微信公眾號、微博社群等區(qū)域,但QQ空間仍然占據主體地位。
(一)情感交流功能
表白墻最初的功能是滿足大學生的多元化尋友需求。筆者統(tǒng)計整理常州某高校的表白墻于2021年3月至7月所發(fā)布的信息,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比例最高的內容為“尋人”,即希望通過表白墻平臺,尋找自己在校園里偶遇,卻沒有來得及或當時沒有勇氣上前交流的那個人。這說明校園表白墻的立身之本是其創(chuàng)建之初所具備的為大學生尋找適合的朋友或喜歡的伴侶的功能。除了表達感情之外,還有一種情感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境。通過向表白墻表達自己的困難來獲得他人的安慰、鼓勵甚至幫助,這不僅有助于減輕大學生的心理負擔,還有助于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同學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思想價值引領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逐步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一個重要陣地。相關文件指出,在新媒體時代,利用互聯(lián)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傳播出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占領網絡中心制高點。通過虛擬社區(qū)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引導與規(guī)范,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例如,很多同學會在建黨百年紀念日、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集中投稿,表白墻統(tǒng)一發(fā)出,增強了大學生的愛國意識,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此外,還有一些學生會針對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評論區(qū)就會形成互動交流,對于參與者和瀏覽者,都可以看到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聲音,從而促使大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大學生完善自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規(guī)范個人的道德思想和行為準則。
(三)信息傳達輸送
在以QQ表白墻為代表的高校虛擬社區(qū)中,信息傳達輸送的主要方面是失物招領、校內課程選擇和校外學歷提升課程咨詢。很多學生丟三落四,經常遺失自己的個人物品,很多物件對其個人而言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通過表白墻,既能滿足遺失者發(fā)布消息的需求,又能快速匹配到找物者,提高了失物招領的效率。此外,校內外的課程選擇與咨詢也是QQ表白墻的一個功能。高校表白墻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受眾群體集中于本校師生,尤其是在?;騽倓偖厴I(yè)的學生。他們對于校內學習資源、校外實踐資源、教師授課水平等都具有話語權。新生或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投稿表白墻來獲得高年級學長學姐的幫助,獲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此外,通過多人共性的投稿,可以幫助他們實現(xiàn)交友與學習的雙重需求,讓他們不僅在線上,也有機會在線下學習交流,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統(tǒng)計南京某高校表白墻于2021年3月至7月所發(fā)布的信息,發(fā)現(xiàn)“課程”“老師”的占比較高,尤其是學期初和學期末兩個階段,對于教師課程質量的投稿數量明顯增加。由此可見,表白墻為學術性信息的傳達輸送也作出了相當的貢獻。
虛擬社區(qū)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交流群體是師生之間。2019年,南京某高校一名學生不慎損壞了放置在美術學院門外的雕塑,于是投稿該校表白墻,向該雕塑的制作老師道歉。幾天后,該老師委托其他同學向表白墻投稿,表示自己在外出差,事情已知曉,并安撫了該學生的情緒,還友情提示以后不要邊走路邊玩手機。這樣的互動交流既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又對學生進行了教育,以此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有的放矢地教育與疏導,大大增強了思政教育的互動性與感染力。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表白墻背后的實際控制人多數也是本校學生,出于各種原因,其可能在信息篩選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產生一些偏差,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問題。
(一)觀念偏激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但是扁平化、碎片化的信息快速傳播,導致大眾精讀信息的能力下降,加之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許多虛假信息、負面信息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耙粋€再現(xiàn)的形式離不開它的目的,也離不開流行著的那一種特定的視覺語言的社會對它的要求?!盵2]從深層次看,受眾個體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價值觀的判斷也會高度影響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和看法。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在日常與學生的交流中,充分以學生為本,設計符合大學生認知水平的培育內容,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校資源,做好課程思政工作。此外,由于不同個體情況有著較大的差異,可以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工作室、心理健康咨詢室等場所,由輔導員、心理教師、專業(yè)教師等組建心理咨詢隊伍,與學生一對一交流,實現(xiàn)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可以利用網絡渠道打通“線上+線下”的交流模式,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實現(xiàn)對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教育。
(二)輿論危機
諸如QQ表白墻之類的虛擬社區(qū)很難受到高校本身的監(jiān)管,而多數學生沒有受到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因此媒介素養(yǎng)較為淡薄,加之虛擬社區(qū)的匿名性,很多學生極易受到群體鼓動,對于學校內部一些未加證實的消息肆意評論,引發(fā)群體性的輿論危機。這就需要高校建立相應的網絡監(jiān)管機制,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及時了解學校虛擬社區(qū)的輿論,做到早預防、早處理。要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引導其合理使用新媒體來傳播正能量。不信謠、不傳謠,主動舉報不良信息。還要教育學生遵守法律,主動消解通過新媒體了解到的負面消息和不良思想,努力增強自身媒介意識,并在日常使用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提高提取信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樹立良好的大學生形象。
(三)引發(fā)心理問題
作為單向匿名的信息場,表白墻時常會為吸引流量發(fā)布未經核實的敏感信息,從而吸引大量“吃瓜群眾”?!吨腥A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3款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以QQ表白墻為代表的虛擬社區(qū)的運營人員從主觀上而言,基于吸引流量的目的發(fā)布不實信息,導致評論區(qū)充斥著對當事人的謾罵或嘲諷,極易導致當事人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此外,表白墻的受眾明確且廣泛,在校學生經常被表白墻上的各種碎片化信息吸引,即使是深夜發(fā)布的信息,也可以引發(fā)熱烈的討論,這容易導致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下滑,精神狀態(tài)不佳,從而引發(fā)健康問題和心理問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表白墻上充斥著形式多樣的不良信息,學生如果獨立思考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導致個體的進一步解構,最終淪為網絡信息洪流中的數據化個體,缺乏個人色彩[3]。高校要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利用“三微一端”引導學生自覺維護清朗的網絡環(huán)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要提高表白墻運營者的思想覺悟,引導他們自覺弘揚正能量,不發(fā)布有違法律和道德底線的信息。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平臺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活動場,高校虛擬社區(qū)應運而生。如今,高校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新媒體,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由于新媒體技術仍然在不斷發(fā)展,因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也會不斷發(fā)展,這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未來,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動占領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主陣地,增強網絡育人的實際成效,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網絡虛擬社區(qū)監(jiān)管,使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海鑫,廖浩君.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fā)揮作用[J].學術論壇,2011,34(7):193-198.
[2] 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王曉玨,等譯.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108.
[3] 常文倩.新型社交平臺下的網絡侵權行為:以高校熱門的“表白墻”為例分析[J].法制博覽,2020(6):47-48.
作者簡介?左家林,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