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五醫(yī)院口腔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
牙周病為臨床多發(fā)疾病,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臨床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營養(yǎng)不良、厭氧菌感染、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及創(chuàng)傷性咬合等因素有關,患者的主要癥狀有牙齦出血、炎癥及疼痛等。牙周病的發(fā)生會破壞牙周組織,導致牙齦萎縮,從而出現(xiàn)前牙移位等并發(fā)癥,不僅會影響咀嚼功能,還會影響正常咬合關系,如不及時治療,則可能出現(xiàn)間隙增大位移、壞牙脫落等,顯著影響患者的面部美觀及日常生活[1]。牙周基礎治療可消除牙周炎癥,有效緩解牙齦出血等癥狀,同時穩(wěn)固松動的牙齒,雖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治療后,患者仍會出現(xiàn)明顯、連續(xù)的咬合性創(chuàng)傷,且前牙移位也未能得到糾正。近年來,隨著口腔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口腔正畸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谇徽烧R排列牙齒,營造穩(wěn)定、良好的咬合關系,有助于更好地修復牙周組織,改善面部美觀程度[2]?;诖?,本研究選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82 例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探究口腔正畸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82 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牙間隙增加、前牙移位、牙齒稀疏、咀嚼功能降低、牙齦萎縮等癥狀;根據(jù)X 線檢查及臨床表現(xiàn)明確診斷為牙周病、前牙移位;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疾?。徊溉?、妊娠期婦女;存在精神異常;合并腎、心等器質(zhì)性病變;中途退出研究。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每組41 例。對照組:22 例男,19 例女;年齡均值(41.65±3.14)歲;疾病類型:前牙扇形散開、前牙傾斜、前牙扭轉、前牙伸長分別有8 例、10 例、14 例、9 例;觀察組:24 例男,17 例女;年齡均值(41.72±2.98)歲;疾病類型:前牙扇形散開、前牙傾斜、前牙扭轉、前牙伸長分別有7 例、11 例、13 例、10 例。兩組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采用牙周基礎治療。定期進行齦上清潔及齦下刮治,確保根面平整。囑患者三餐飲食后及時刷牙,保持口腔衛(wèi)生及清潔。積極治療患者的牙髓病變和牙周病變,給予其布洛芬、甲硝唑等藥物,控制感染擴散并消除炎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口腔正畸治療。在牙周病癥狀得到控制后,為患者拍攝全口曲面體層片,根據(jù)其口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通常采用直絲弓矯正技術,粘結頰面管與托槽,盡量貼近切方后。使用鎳鈦圓絲向后連接結扎尖牙,目的是保證牙齒排列整齊,之后采用多曲唇弓壓低上下前牙位置,提高牙齒的支撐力,通過滑動法內(nèi)收前牙,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及牙周支持組織情況調(diào)整正畸力量。囑患者每3 個月來院復查1 次,觀察牙槽骨重建狀況,并根據(jù)患牙支持組織承受能力,對正畸力進行調(diào)整。正畸治療過程中,應定期給予患者牙周治療,確??谇桓蓛?、衛(wèi)生。牙齒矯正后,使用定制式正畸保持器確保理想的牙齒矯正效果,囑患者定期復診。
(1)治療效果。具體評價標準:牙齒功能及前牙位置正常,未見顯著吸收及松動,為顯效;前牙功能及位置恢復顯著,但是伴有輕微松動現(xiàn)象,為有效;前牙功能及部位并未改變,牙齒松動顯著,為無效??傆行?(有效+顯效)/總例數(shù)×100%。(2)臨床指標。治療前及治療12 個月后,記錄兩組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診出血率。(3)不良反應。記錄兩組的黑三角、鄰間齦乳頭退縮、牙齦退縮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4)炎性因子。治療前及治療12 個月后,分別抽取兩組的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1β(IL-1β)。(5)牙齒狀況。評估患者的美觀、咬合關系、牙齒排列整齊狀況,每項指標的評分區(qū)間均為0~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牙齒狀況越佳。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炎性因子水平等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診出血率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后,兩組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診出血率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上述各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IL-6、IL-1β、TNF-α 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個月后,兩組的IL-6、IL-1β、TNF-α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上述各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12 個月后,觀察組的美觀、咬合關系、牙齒排列整齊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美觀、咬合關系、牙齒排列整齊狀況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美觀、咬合關系、牙齒排列整齊狀況評分比較[(),分]
牙周病是臨床多發(fā)、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多與厭氧菌感染有關。牙周病患者可出現(xiàn)前牙唇散開、牙槽骨吸收及牙齦萎縮等癥狀,甚至伴有牙周損傷,若未及早得到診治,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則可能引起牙齒松動,提高前牙移位的發(fā)生風險[3-4]。近年來,我國牙周病患者不斷增多,因其引起的前牙移位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及咬合,還會影響面部美觀,給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困擾。因此,臨床應及早對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以控制疾病發(fā)展,保證口腔清潔、干凈,提高患者的口腔功能[5]。
既往臨床多給予牙周病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可降低牙周組織的局部刺激,配合抗感染、消炎等藥物,可有效改善牙齦出血、疼痛等癥狀,但對前牙移位的治療效果不理想,故還應給予患者修復治療。修復治療是在牙周基礎治療的同時,通過修復學的輔助改善咀嚼功能及患牙移位、松動等癥狀,保留健康牙周組織和牙齒部位,改變牙槽骨高度的治療方法。而口腔正畸是現(xiàn)階段臨床最常使用的牙齒修復手段。有關資料顯示[6],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可顯著改善牙周相關指標。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牙周基礎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探診出血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口腔正畸能夠很好地排列牙齒,改變前牙異常移位,從而恢復正常解剖,并對咬合關系進行調(diào)整,及早恢復前牙區(qū)覆蓋關系,緩解牙齒松動現(xiàn)象,盡量避免牙齒畸形的出現(xiàn),維持良好的面容,以此提高治療效果,并更好地控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7]。
臨床普遍認為,牙周病的發(fā)生與諸多細胞因子有關。TNF-α、IL-6 及IL-1β 均為常見的炎性因子,能夠激活中性粒細胞,降低其吞噬能力,上述各因子水平升高提示炎癥反應加重。一般情況下,細胞因子具有較高的生物活性,可對牙周進行保護,但牙周病發(fā)生后,單核巨噬細胞極易結合非免疫細胞,造成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最終導致前牙松動、前牙移位等的發(fā)生。因此,臨床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期間,應特別關注患者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IL-6、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口腔正畸治療有助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的改善,有效緩解臨床癥狀。這是因為正畸治療可糾正牙齒擁擠錯位的狀況,抑制菌斑活性,從而控制炎癥反應,改善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有助于受損牙周的修復[8]。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美觀、咬合關系、牙齒排列整齊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口腔正畸能夠改善因咬合異常導致的咬合損傷,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有助于幫助其更好地維護口腔功能,并獲得相對理想的美觀度[9-10]。
綜上所述,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明顯,可減輕牙齦出血等臨床癥狀,改善牙槽骨高度,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提高美觀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