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巧林
選取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86例,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口腔檢查確診錯畸形;(2)耐受性良好;(3)口腔衛(wèi)生狀況良好;(4)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1)嚴重過敏癥;(2)合并有其他口腔疾病;(3)精神疾病;(4)全身性疾病;(5)惡性腫瘤;(6)對正畸材料過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研究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12~17歲,平均(14.24±2.18)歲。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12~18歲,平均(14.41±2.23)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正畸治療:采取0.02%洗必泰消毒液清潔口腔,清理口腔殘留物,局部麻醉。佩戴Nance弓,牽引力250 g/側,每日佩戴時間超過8 h,每月復診1次,根據(jù)恢復情況調整壓力值。治療2個月后測定相關指標。
1.2.2 研究組 本組患者接受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微螺釘類型、尺寸,采取0.02%洗必泰消毒液清潔口腔,清理口腔殘留物。調整患者體位,使患者保持仰臥狀態(tài),行局部麻醉。明確植入部位,并將其表面黏膜切開、剝離,隨后將微螺釘植入,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每月復診1次,更換拉簧。治療2個月后測定相關指標。
(1)觀察并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包括不適感、口腔感染、軟組織水腫。(2)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后的正畸效果,包括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3)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后的牙齦指標,包括牙齦指數(shù)、菌斑指數(shù)、牙齦出血指數(shù)[4]。牙齦指數(shù)反映牙齦的炎癥、出血、顏色、水腫情況,可評估牙齦健康;菌斑指數(shù)反映牙面菌斑情況,可評估口腔衛(wèi)生;牙齦出血指數(shù)反映牙齦出血情況,可評估炎癥;各指數(shù)分數(shù)范圍均為0~3分,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嚴重。(4)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后的咀嚼功能,包括咀嚼效率、咬合力。(5)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包括生理功能、肌體疼痛、心理衛(wèi)生、情感功能、活力、總體健康、生理職能、社會功能8個維度,各項總分均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5]。
本研究通過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治療后,研究組的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正畸效果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正畸效果比較(±s)
上中切牙凸距差(m m)組別 上中切牙傾角差(°)磨牙移位(m m)研究組(n=4 3) 1 2.5 9±2.3 4 2.4 2±0.7 5 3.4 8±0.6 8對照組(n=4 3) 2 4.6 3±3.5 7 4.0 1±0.8 3 5.7 1±1.0 3 t值 1 8.4 9 6 9.3 2 0 1 1.8 4 8 P值 0.0 0 1 0.0 0 1 0.0 0 1
治療后,研究組的牙齦指數(shù)、菌斑指數(shù)、牙齦出血指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牙齦指標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后牙齦指標比較[分,(±s)]
組別 牙齦指數(shù) 菌斑指數(shù) 牙齦出血指數(shù)研究組(n=43) 1.13±0.27 1.25±0.34 1.21±0.32對照組(n=43) 1.49±0.32 1.68±0.37 1.59±0.33 t值 5.638 5.611 5.421 P值 0.001 0.001 0.001
治療后,研究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咀嚼功能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后咀嚼功能比較(±s)
組別 咀嚼效率(%) 咬合力(l b s)研究組(n=4 3) 8 6.3 5±9.5 7 1 4 5.3 2±1 7.2 5對照組(n=4 3) 7 5.3 2±1 0.2 9 1 1 4.2 6±1 5.2 3 t值 5.1 4 7 8.8 5 1 P值 0.0 0 1 0.0 0 1
治療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組別 時間 生理功能 肌體疼痛 心理衛(wèi)生 情感功能研究組(n=43) 治療前 72.35±4.17 66.35±4.19 68.24±4.32 69.58±4.39治療后 85.24±3.09 78.24±3.09 81.44±3.29 81.25±3.44對照組(n=43) 治療前 72.29±4.08 66.27±4.23 68.51±4.72 69.44±4.08治療后 80.64±3.17 71.21±3.58 76.24±3.38 76.82±3.27組間治療前t值 0.067 0.088 0.277 0.153組間治療前P值 0.946 0.930 0.783 0.879組間治療后t值 6.814 9.748 7.229 6.121組間治療后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表5 (續(xù))
臨床對于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的治療,支抗最為關鍵,在傳統(tǒng)正畸治療中,支抗裝置主要為固定舌弓、頭帽口外弓、橫腭桿、Nance弓,雖然能夠達到正畸效果,但仍具有一定的不足[9]。許輝明等[10]研究顯示,傳統(tǒng)正畸治療矯治效果欠佳,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舒適體驗,還難以控制,治療期間牙齦炎、牙周感染誘發(fā)風險較高,且易復發(fā)。王志剛[11]研究顯示,常用口腔正畸包括顱面骨骼、口唇肌肉、口外弓支抗,雖然能夠改善畸形,但在舒適度、穩(wěn)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均存在問題,可能破壞牙周組織,若患者牙列擁擠嚴重,矯治效果較差。在傳統(tǒng)正畸治療中,由于支抗穩(wěn)定性不足,支抗牙扭轉、旋轉的概率較高,易復發(fā),且青少年依從性較低,不愿配合,進而影響療效。隨著口腔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口腔正畸治療也在不斷改進與完善,作為一種新型的口腔正畸治療方式,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在臨床應用率不斷提高,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具有舒適度高、穩(wěn)定性好、創(chuàng)傷小、不易松動等特點,其主要材料為鈦合金構成的微型種植體支抗,性能強、質量輕,螺釘體積小,植入更加靈活。由于微型種植體支抗直徑較小,骨內呈螺紋狀,不僅能夠提升穩(wěn)定性,且患者更加舒適,同時不易損傷患者的口腔周圍組織,能夠承受較大的正畸力,不易變形。有研究表明,通過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能夠使矯治的反作用力向頜骨轉移,可防止牙齒移動,正畸效果更好[12]。臨床研究顯示,取出微型種植體也相對簡單,僅需要反向旋出即可,且疼痛感輕微[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傳統(tǒng)正畸治療不良反應較多,易出現(xiàn)牙周炎、牙周感染等。而在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中,所用材料體積微小,留下的孔洞更小,不僅會降低疼痛感,且愈合更快,從而降低了口腔感染、軟組織水腫等不良反應的誘發(fā)風險。另外,有研究表明,牙根間距與患者炎性反應、牙根酸痛等不良反應關聯(lián)緊密,而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對牙根間距、口腔空間的占用位置較少,能夠降低炎性反應、牙根酸痛等不良反應的誘發(fā)風險[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牙齦指數(shù)、菌斑指數(shù)、牙齦出血指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咀嚼效率、咬合力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牙齦指數(shù)、菌斑指數(shù)、牙齦出血指數(shù)分別用于牙齦健康、口腔衛(wèi)生、牙齦炎癥活動的評估,而研究組的3項指數(shù)更優(yōu)。主要是因為在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中,并不需要將牙齦組織翻開,相較于傳統(tǒng)正畸治療,操作更加簡單,不易破壞患者的牙齦組織。由于患者的牙齦情況相對健康,能夠為支抗提供有效的支撐,而健康的牙周組織,則能夠減少對咀嚼功能的影響,維持咬合力,保證高效的咀嚼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陳敏等[15]對57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采取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并以傳統(tǒng)正畸治療作為對照,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更小,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臨床研究顯示,植入后即刻加力,骨質、種植體之間有纖維化組織形成,能夠增加機械穩(wěn)定性[16-17]。相較于傳統(tǒng)正畸治療,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抗負荷性、穩(wěn)定性更強,治療效果更優(yōu),這表明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確實具有顯著的正畸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后,患者的牙齦狀況顯著改善,咀嚼功能提升,不僅利于進食,且面容也更加美觀,能夠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采取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能夠減少不良反應,改善牙齦健康,提升咀嚼功能,正畸效果顯著,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