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麗,王艷波,王 毅
海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海南五指山 572299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就診時往往已處于腫瘤中晚期,治療較為困難,術后復發(fā)風險較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存預后。根治性切除術是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部分患者手術療效欠佳,患者術后復發(fā)率及轉移率較高、5年生存率較低[1]。富含脯氨酸小蛋白2A(SPRR2A)可促進細胞遷移及組織修復,與多種惡性腫瘤(如膽管細胞癌[2]、舌鱗狀細胞癌[3])的浸潤轉移密切相關。血小板內(nèi)皮細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血管內(nèi)皮細胞標志物,其表達升高可促進癌細胞的黏附和浸潤,導致癌細胞轉移風險的上升,繼而影響患者預后[4]。白細胞介素-35(IL-35)是固有免疫反應中的天然抑制因子,其可促進細胞增殖和腫瘤血管生成,并與腫瘤發(fā)生進展有關。陳飛兒等[5]報道,結直腸癌患者血清IL-35水平明顯升高,其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密切相關。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變化,并分析其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以期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行胃癌根治術的胃癌患者130例作為胃癌組。納入標準:(1)經(jīng)病理學檢測確診為原發(fā)性胃癌;(2)為首次確診和治療;(3)術前未接受放療、新輔助化療等抗腫瘤治療;(4)年齡>18歲;(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臟器惡性腫瘤者;(2)有嚴重心、肝、腎、肺等功能不全;(3)有嚴重傳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4)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系統(tǒng)疾?。?5)臨床隨訪資料不全;(6)妊娠及哺乳期女性;(7)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胃癌組男性80例,女性50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61.94±8.22)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為20~26 kg/m2,平均BMI(23.75±1.61)kg/m2。同期,另選取本院體檢健康志愿者80例作為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60.28±7.16)歲;BMI為20~26 kg/m2,平均BMI(23.49±1.58)kg/m2。兩組間性別、年齡、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方法
1.2.1血清SPRR2A、PECAM-1、IL-35檢測 胃癌組和對照組分別于入院后12 h內(nèi)及體檢時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以4 ℃ 3 5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5 cm,離心后留取上層血清,置于-80 ℃冰箱保存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SPRR2A檢測試劑盒由上??泼羯锟萍加邢薰咎峁琍ECAM-1檢測試劑盒由上海酶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IL-35檢測試劑盒由杭州聯(lián)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均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操作。
1.2.2隨訪及分組比較 采用門診復診或電話等方式對胃癌術后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3年,前2年每3個月隨訪1次,以后每6個月隨訪1次,隨訪截至2021年1月或患者死亡。根據(jù)患者隨訪期間的生存或死亡,將其分為預后良好組(n=101)及預后不良組(n=29)。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腫瘤最大徑、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等情況進行比較。
2.1胃癌組與對照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比較 胃癌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高于對照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胃癌組與對照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比較
2.2胃癌患者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胃癌患者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與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與患者年齡、性別、腫瘤最大徑無關(P>0.05),見表2。
表2 胃癌患者血清中SPRR2A、PECAM-1、IL-35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2.3不同預后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比較 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與預后良好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預后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比較
2.4血清SPRR2A、PECAM-1、IL-35對胃癌患者不良預后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SPRR2A、PECAM-1、IL-35單獨及3項聯(lián)合檢測用于預測胃癌患者不良預后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83、0.811、0.819和0.900,見表4、圖1。
圖1 血清SPRR2A、PECAM-1、IL-35預測胃癌患者不良預后的ROC曲線
表4 血清SPRR2A、PECAM-1、IL-35對胃癌患者不良預后的預測價值
2.5影響胃癌患者臨床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以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血清SPRR2A、PECAM-1、IL-35作為自變量進行胃癌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NM分期Ⅲ+Ⅳ期、低分化、合并淋巴結轉移及血清SPRR2A、PECAM-1、IL-3升高是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影響胃癌患者臨床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胃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具有惡性程度高、易復發(fā)、病死率高及預后差等特點。隨著人們飲食結構改變及人口老齡化,胃癌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且呈現(xiàn)出年輕化趨勢,若不能及時診斷與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存質(zhì)量。近年來,胃癌的治療方法取得了很大進展,胃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明顯改善,但患者預后仍不佳,5年生存率僅為20%[6]。因此,尋找準確評估胃癌患者臨床預后生物標志物,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
SPRR2A是SPRR基因家族中的成員之一,其可通過信號傳導與轉錄激活因子3(STAT3)激活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成員-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酪氨酸激酶受體2(ErbB2)以及上調(diào)糖蛋白130(gp130),促進上皮間質(zhì)轉化(EMT),從而促進腫瘤細胞遷移與侵襲,影響著患者生存預后[7]。周靜等[8]報道,肺鱗癌組織中SPRR2A基因的表達水平明顯上調(diào),高表達SPRR2A與肺鱗癌患者的預后不良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胃癌患者血清SPRR2A水平明顯升高,其水平升高與患者淋巴結轉移和TNM分期Ⅲ+Ⅳ期有關[9]。PECAM-1又稱CD31,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其在免疫炎癥反應、血管生成、細胞遷移和凋亡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時,PECAM-1還可調(diào)節(jié)與腫瘤生長和侵襲相關的腫瘤微環(huán)境,并通過ITGB1-FAK-Akt信號通路來誘導癌細胞EMT,并調(diào)節(jié)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研究表明,PECAM-1水平變化與腫瘤信號通路的激活有關,其能夠交錯式激活患者體內(nèi)的癌細胞轉錄調(diào)控因子,提高癌細胞DNA的擴增速度[4]。有研究證實,結直腸癌患者血清PECAM-1水平明顯升高,PECAM-1升高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及病情進展密切相關[10]。CAO等[11]報道,PECAM-1在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情進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PECAM-1是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潛在的預后生物標志物。IL-35屬于IL-12家族,是由Treg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可抑制T細胞增殖和分化。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IL-35的存在可導致淋巴細胞浸潤減少和免疫活性荷瘤宿主的存活率降低,并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12]。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IL-35可顯著促進前列腺癌細胞的遷移、侵襲和增殖,其與前列腺癌小鼠的腫瘤生長、轉移及不良預后密切相關[13-14]。ZHANG等[15]報道,IL-35表達與腫瘤分化、淋巴結轉移及TNM分期有關,IL-35高表達與肺癌患者預后相關。
本研究顯示,胃癌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升高與胃癌發(fā)生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與癌旁正常胃黏膜組織相比,SPRR2A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明顯增加,SPRR2A表達上調(diào)可促進胃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7]。LI等[16]報道,胃癌患者血清PECAM-1水平高于對照組,抑制PECAM-1表達可降低腫瘤的活性和侵襲性細胞分裂和生長,抑制腫瘤的發(fā)展。隨著患者TNM分期進展、病理分化程度降低和淋巴結轉移,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逐漸升高,提示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可能與胃癌患者病情進展有關,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越低可能預示腫瘤較高的TNM分期、組織低分化和有淋巴結轉移。分析原因:SPRR2A過表達促進癌細胞的增殖及癌組織周圍EMT形成,進而促進癌細胞的浸潤與轉移;PECAM-1的激活也可降解細胞外及血管基膜,產(chǎn)生大量生長因子及基質(zhì)水介酶,促進腫瘤微血管形成,導致癌細胞增殖與轉移的風險增加;IL-35高表達可進一步影響腫瘤免疫微環(huán)境免疫應答,抑制CD8+T細胞功能,導致癌細胞逃避免疫監(jiān)視,促使腫瘤微血管形成及EMT[13],從而加重患者病情。而腫瘤來源的IL-35可增加腫瘤微環(huán)境中CD11b+Gr1+在骨髓細胞的積累并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參與腫瘤進展和轉移,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研究表明,血清IL-35是胃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清IL-35水平與胃癌患者的預后不良有關[17]。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組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與胃癌患者預后狀況有一定聯(lián)系,與既往報道[16-17]相似。研究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較高的TNM分期是影響胃癌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18],與本文報道一致。多因素Logisitc回歸分析顯示,血清SPRR2A、PECAM-1、IL-35升高是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血清SPRR2A、PECAM-1、IL-35高水平與胃癌患者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SPRR2A、PECAM-1、IL-35單獨及3項聯(lián)合檢測用于預測胃癌患者不良預后的AUC均大于0.7,其中3項聯(lián)合檢測的預測效能最好,說明聯(lián)合檢測血清SPRR2A、PECAM-1、IL-35對胃癌患者的不良預后有較高的預測價值,進而有助于臨床盡早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血清SPRR2A、PECAM-1、IL-35水平明顯升高,并與患者腫瘤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等病理特征及預后有關,3項聯(lián)合檢測對判斷胃癌患者的預后情況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