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 ?要:國別文化課是高校外語專業(yè)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及提升文化自信等得天獨厚的思政育人基因,蘊含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資源,與思政元素相融相嵌的課程教學對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具有較強可行性。文章以國別文化課“俄羅斯社會與文化”為教學探索載體,分析了課程思政中潛隱性、融合性、可操作性及跨學科性建設原則,探討了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及思辨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為豐富我國高校國別文化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與實踐路徑提供一定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國別文化課;“俄羅斯社會與文化”;教學建設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7-0069-03
2020 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不可割裂,要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1],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校教師承擔著國家高素質社會平臺的建設使命,教師和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主戰(zhàn)場的直接參與者[2]。課程思政已經成為高校開展課程建設、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新的著力點[3]15。課程思政轉變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課堂承載的不僅是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還蘊含著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使命和作用[4]。大學階段育人目標應將專業(yè)知識傳授、科學能力培養(yǎng)和品行素養(yǎng)提升融為一體。教授學業(yè)知識的同時,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研究方法能力、洞察探索能力等科學能力,并注重課程育人,通過思政引領奮斗精神、禮貌禮儀、“三觀”理念和主觀能動性等品行素養(yǎng)。
一、國別文化課“俄羅斯社會與文化”的課程思政建設
大學階段是學生掌握知識、規(guī)范行為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系統(tǒng)過程之一,是年輕人社會化的主要階段。對文明歷史、精神需求、道德規(guī)范等的理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相對應等一系列教育與影響需求應成為高校教育體系的優(yōu)先目標。引導大學生去內化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喚醒每個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意識。“重知識技能、輕立德樹人”及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和疏漏會給社會和學生個人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即在專業(yè)課程
(非思政)中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發(fā)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課程思政是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徑[3]16。
(一)課程思政與國別文化課“俄羅斯社會與文化”相融相嵌
國別文化課具有得天獨厚的思政育人基因,具有提高學生深層次理解文化信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知識發(fā)展、提高交際與身份維護技能 、提升文化自信等培養(yǎng)功效,同時強調對學生個人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思辨能力的培育,其目標指向學生深層次和長遠性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每個板塊與主題都能生成與生效?!岸砹_斯社會與文化”作為為外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國別文化類課程,課程內容涉及俄羅斯及俄語國家歷史、自然、文化、教育、經濟、政治和外交等題材,屬于多學科交叉類課程,許多文化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精髓和價值內涵,是課程思政的資源寶庫。
“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定義為學習俄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專業(yè)知識,尊重世界文化多元性,形成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能對不同文化現(xiàn)象、文本和制品進行闡釋和評價,通過挖掘內嵌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培養(yǎng)分析、邏輯思維等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課程教學中突出思政育人的價值引領作用,將知識性內容的探討升華為對學生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的引領,幫助學生開啟認知世界的窗口,拓展國際化視野,豐富表達的思想性,提升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在洞悉跨文化差異的同時培養(yǎng)兼容并蓄的胸懷和家國情懷,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同時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提升“中國表達”的能力和“中國文化”的自信,使學生形成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責任意識,樹立起促進全人類福祉的價值追求。比如,學生通過“俄羅斯森林文化”主題理解俄羅斯“森林民族”稱謂的社會文化與精神因素,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通過“指尖上的俄羅斯”主題理解俄羅斯手工藝品所體現(xiàn)的俄羅斯民族家庭觀念,了解俄羅斯傳統(tǒng)工藝的當代應用與表達,思考民族文化如何在當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應用?!岸砹_斯社會與文化”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課程思政三位一體,多項平衡,均衡發(fā)展,同向同行,提高學生多元文化與多元社會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開放和多元的社會觀察視野,形成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
(二)國別文化課“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課程思政建設原則
“俄羅斯社會與文化”具有其獨特的專業(yè)性質,課程思政根植教學實踐的同時,教學建設體現(xiàn)了以下原則[3]18。第一,潛隱性:倡導隱性育人,注重教學目標實效性、不易覺察性及教學效果延時性,避免突兀、直白性灌輸,“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使學生在自主意識的支配下,自覺自愿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內容”[5],發(fā)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并避免欲速則不達。第二,融合性: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有意識地引導,像鹽溶于水,注重教學過程與設計,關注學生精神需求,體現(xiàn)人文關懷,思政元素與課程主題高度相關,自然銜接,通過引導與啟迪使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相伴同行,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統(tǒng)一,自然融合。第三,可操作性:提煉的思政元素符合學生認知,難易適度,具有一定學業(yè)挑戰(zhàn)度,并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深度參與。注重滲透式、陪伴式、滋養(yǎng)式等可操作性教學,強調從外部、客觀向內部、主觀過渡的教育過程。第四,跨學科性:基于教材挖掘跨學科性素材及跨學科性內容引申,關注廣度、脈絡和連通性,對育人元素超鏈接聚焦,達成深刻育人功能。
三、國別文化課“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課堂和教學實踐是國別文化課思政建設的主戰(zhàn)場和主渠道。為了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領三位一體教學,達到學生反思、內化等高影響力教育實踐要求,“俄羅斯社會與文化”教學中主動搭橋,挖掘提煉顯性與隱性思政資源,避免課程思政標簽化,保證思政內容穿透力,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重視以下結合。
(一)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6]。高校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俄羅斯社會與文化’俄羅斯國家主權象征”主題為例,教學中融入我國國旗、國徽、國歌法規(guī)介紹,引導國旗、國歌、國徽規(guī)范與禮儀教育,使學生理解其所承載的國家民族精神傳承與國家形象樹立等思政元素;中俄兩國同道相宜,同心共濟,“俄羅斯大國復興”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高度契合,引導學生理解時代賦予的自強不息、不懈奮斗的責任與使命;節(jié)日介紹中對比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與俄羅斯“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日”慶祝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路徑,拓展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表達與深層理解。通過深挖主題文化內嵌的思政元素,使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意蘊,更加認同國家的核心價值,提高其對國家命運的責任感,使愛國主義教育獲得貫穿學生終身的教育影響力。
(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引導全體人民自覺踐行[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課程實踐中強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程教育全過程。例如,課程中多維度探討俄羅斯振興國家、凝聚人心的“俄羅斯新思想”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比其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通性,理解價值觀共性概念;結合課程主題中隱含思政元素開展國情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法治誠信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洞悉多元價值觀并存的全球化時代;抓住時事熱點,理解中俄在抗擊疫情中相互支持,密切溝通協(xié)作所凸顯的兩國高度互信;理解“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歐亞經濟聯(lián)盟”對接“利益共享之路”的意義,闡釋中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xiàn)實意義,使學生理解多元文化與多元社會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國際擔當與歷史使命。通過課程教學向課程教育的轉變,幫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自覺認同社會共同價值追求,深化公民道德教育,提升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力。
(三)與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相結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8]。文化自信是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全球文化交融與價值互動背景下,更要對本土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發(fā)揮主體能動性,生成文化自覺,拓展中國價值觀的外延,提升文化自信。例如,“俄羅斯社會與文化”教學實踐中,俄羅斯文化傳承主題中通過俄羅斯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文化傳承路徑與當代應用分析,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發(fā)揚,引領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俄羅斯“國家文化政策戰(zhàn)略”開啟了俄羅斯民族文化復興計劃,通過解析從而啟發(fā)學生對漢語國際傳播的思考;通過中俄兩國對聯(lián)合國“俄語日”與“中文日”推廣活動對比,使學生領會弘揚中華文化的實踐路徑與價值,增強文化強國意識;中俄友好合作主題中,通過中俄高層領導人互動互訪、2004年至今14屆中俄國家友好主題年舉辦和2011年起中俄14所同類高校聯(lián)盟跨國界合作平臺成立的思政資源講解,使學生深入了解中俄教育、科技等各項人文交流合作,夯實學生掌握主動權做文化自信表率者、新時代奮斗者的動力,提升中國文化表達力和中國文化自信力。
(四)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
面對21世紀政治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異質文化多元化的挑戰(zhàn),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論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當下遇到的各種文化沖突,提升其辨析、批判和反思等思辨能力。高校應當承擔起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職責,這也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和基本要求。以俄羅斯“戰(zhàn)斗民族”解讀的課程思政元素為例,深度分析該特有稱謂產生背景、隱含的地緣政治危機,引導學生辨析一些西方國家對中俄政治、經濟等領域打壓渠道及方式,分析中俄兩國正面應對的理據(jù)及路徑;面對當前俄羅斯對外政策優(yōu)先發(fā)展方向為“轉向東方”的主題分析,啟發(fā)學生探究中國在亞洲日益增強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影響力,及其對東西文化交融的俄羅斯外交政策取向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與課程思政目標的一致性,通過辨析與思考,發(fā)展學生自主建構能力與分析、推理、評價等思辨核心技能,提升學生思辨力與創(chuàng)新力。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基本內涵是教書育人。多維能力全過程化育人教學中,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顯性與隱性育人有機統(tǒng)一,“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把課堂變成專業(yè)與思政無縫銜接的“金課”,取得德育實效,是當代教師責無旁貸的神圣職責。國別文化課教育蘊含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資源,學習一個國家的文化,也是學習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掌握一種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構建一種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話語體系[9],也意味著國外文化“走進來”的接受認知,意味著肩負本國文化“走出去”的交際使命。事實證明,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國別文化課教學,豐富了其教學活動的人文性、思想性,增強了專業(yè)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通過對國別文化課課程思政的探索,厘清為什么要課程思政與怎樣課程思政,拓寬育人途徑,探求課程思政的顯性與隱性教育,建構獨具特色的“專業(yè)思政”方法和路徑體系,是教師當前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培養(yǎng)專業(yè)知識扎實、富有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是廣大高校教師踐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6-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18(2):11.
[3] ?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17(5).
[4] ?張璇,彭兵轉.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75(3):31.
[5] ?齊小杰.淺談學校德育教學中德育目標的潛隱性操作[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10(1):70.
[6]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2)[2021-06-29].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7] ?習近平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EB/OL].?(2018-08-22)[2021-06-29].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8]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EB/OL].?(2017-10-27)[2021-06-29].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9] ?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3):7.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