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初中生接觸和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新課改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更注重民族文化的滲透,教材語言、案例選擇、活動設計都盡可能安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深閱讀有助于學生深度閱讀有關文化的文本、視頻等信息,通過反復咀嚼、品味、思考,提高認知度,增強認同感。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為例,探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深閱讀策略,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行之有效的課堂范式。
【關鍵詞】初中;深閱讀;文化自信;道德與法治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初中生接觸和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有著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強烈的文化自信基于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切認同,所謂“知是行之始”。因此,堅持正確的文化引導,創(chuàng)設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成學生文化自信養(yǎng)成的關鍵。
深閱讀就是深度閱讀,它講究反復咀嚼、品味、思考,它以獲取知識和能力、提升自身為目的,它注重與已讀過的知識、觀點相關聯(lián),它使知識向精、深、專的方向挺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習慣于“快餐式”的閱讀,閱讀層次較淺,只經(jīng)過大腦皮層表面,未經(jīng)心理和情感的雙重認同,自然也無法提高對文化的鑒賞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新教材、新中考改革對學生政治學科素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提高“深閱讀”能力。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對于教材有一些閱讀資料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學生需要通過認真思考,深層閱讀,抽絲剝繭,才能做到“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才能更深入地領會文化內(nèi)涵,增加文化認知,從而逐步提高文化自信。
那么,深閱讀下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呢?基于本校學生實際,我校政治學科對深閱讀下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課堂范式進行了嘗試和探索。經(jīng)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究,我們的課堂教學范式設為“四化”課堂,分別是時政化——情境化——可視化——項目化。
一、時政化——課前三分鐘時政分享
深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深閱讀講究反復咀嚼、品味、思考,注重與已讀過的知識、觀點相關聯(lián)。時事評論就是很好的一種深閱讀。我們逐步嘗試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國際國內(nèi)大事、廣東廣州大事進行資料搜集整理,提取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結(jié)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進行評論,制作圖文并茂的PPT在課前3分鐘進行分享,學生們聽完時政分享后針對性地做出點評。這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和信息提取、歸納能力,促使學生對閱讀的新聞進行思考內(nèi)化,在大腦里經(jīng)過深層次加工后再輸出,養(yǎng)成深閱讀的習慣,提高深閱讀的能力,能夠體現(xiàn)知識的深度和寬度。另一方面,在課前時政點評活動中,學生通過了解社會熱點問題,對中國的成就眼觀耳聞甚至親身親歷,會有更多的感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產(chǎn)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
如,在初三的課堂上,一位學生做了《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開通》的時事評論。該學生選取了多張非常震撼的照片,分享了港珠澳大橋的多個之“最”,結(jié)合了我國實施科技興國、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相關知識去點評該件大事,說明我國科技在一些簡短領域和重要技術(shù)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聽完同學們對港珠澳大橋成就的分享,學生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另一位學生同樣講的是港珠澳大橋,選取了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林鳴的故事進行分享,結(jié)合了中華民族精神進行分享,也讓學生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位中國人的自信。關于澳珠澳大橋的信息量很大,可說的話題角度很多。這兩位學生在準備時事評論的過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資料,閱讀了大量的信息,對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建設及開通的意義等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從中選取自己感悟較深的其中一個角度進行評析,這就是信息輸入再到信息輸出的過程,這種輸出是在大腦中經(jīng)過深層次加工的,是深閱讀的體現(xiàn)。時政分享的素材非常豐富,“中國天眼”落成,“新四大發(fā)明”“袁隆平雜交水稻”等都是中學生眼觀耳聞甚至親身經(jīng)歷的,在介紹中國成就時會了解中國發(fā)展之路,學生自然會有更多感悟,認識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也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提高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從而積極主動在課前時政評論活動中積極宣傳中華文化,傳播中國正能量。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道德與法治》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克服狹隘的學習觀,讓他們在追趕時代潮流的過程中堅定“四個自信”,放眼國家視域,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情境體悟中提升政治認同。
二、情境化——創(chuàng)設真實復雜的情境
當前,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學生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yǎng)是在相應的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既強調(diào)對學科知識整體理解,也強調(diào)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求教師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教,深閱讀教學應運而生。我們所主張的深閱讀教學以真實情境鏈接學習內(nèi)容。在教師設置的學習任務引領下,學生自覺進入學習主題,全身心參與,互動體驗,形成價值認同,培養(yǎng)文化自信。深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有效的真實問題情境,形成學習任務。學生在面對復雜、陌生的真實問題時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將學習與解決現(xiàn)實問題關聯(lián)起來,這樣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深閱讀下,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真實、復雜的大情境尤為重要。
大情境指的是以能夠貫徹一節(jié)課、一單元甚至跨單元的典型材料為主線設計的情境,并將情境貫徹課堂始終。教師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討論、分析、體驗和感悟,提高深閱讀能力,增加情感和價值認同。教學選擇和使用情境要指向?qū)W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涉及生活中學生關注的話題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定代表性,能夠觸及較大的影響面積,相關問題的解決能對社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凸顯“公共性”,這樣的問題有議論的空間。學生親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如,在《遵守社會規(guī)則》這一單元的大情境設計中,藍柳英選擇了2021年6月份發(fā)生的廣州本土疫情的素材。新冠肺炎疫情是完全開放的社會大課堂,這是極其鮮活真切的素材,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沒有人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是當事者,親歷其中。對于疫情防控中的規(guī)則及一些感動的人和事,大家都有話可說,有些學生當時住在芳村被封控,感受可能更深。由此,筆者確定了以“廣州抗疫”為主線創(chuàng)設單元教學情境,還設置了三條分線“科學防疫、生活有序”“溫暖的城市有力量”“抗疫無小事,守法是底線”分別對應第三、四、五課的教學。整個單元層次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價值引領,堅持立德樹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根據(jù)情境化所設置的學習任務展開思考、討論,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廣州的疫情防控,領會到我國的法治精神,感悟到人間真情,認同我國的防疫措施,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而自覺選擇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三、可視化——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化資源
電視、電影、網(wǎng)絡和集聲音、圖像和文本為一體的電子讀物的出現(xiàn)無疑對人類的知識結(jié)構(gòu)、認知方式產(chǎn)生影響?!皽\閱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淺閱讀”已經(jīng)在初中生的閱讀中存在,簡單的擁抱或告別都不是應有之策,順勢而為才是理性之選擇。伴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以一種加速度向圖像化方面發(fā)展。因此,新媒體能更好地宣傳文化,加速文化的傳播。在政治課堂上,新媒體的合理利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視聽直觀的感受會在大腦中形成印象區(qū)域,再加上教師的有效提問,便會將學生導向深閱讀的路徑中。
目前,作為政治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方式也越來越多。教師要留意官方網(wǎng)站的素材,如,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CCTV網(wǎng),保證所選素材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政治教師還要留意每年的大事,保持高度的時政敏感度,如,每年的“兩會”、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的頒發(fā)及國家發(fā)布的一些小視頻、專題視頻,等等,搜集這些視頻,以備教學的不時之需。這些權(quán)威的圖像化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社會熱點,增強情感和價值認同,提高文化自信。
視頻、圖片、微課等可運用于課前的導入,吸引學生的眼球,也可運用于講解課堂的其中一個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閱讀和理解教材。
如,在復習九年級知識“兩個一百年目標”時,筆者播放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時的視頻片段,大會提出,“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贏得學生陣陣掌聲,視頻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黨和國家的戰(zhàn)略性目標,也增強了教學上的權(quán)威性,短短的2分鐘視頻比教師10分鐘的講解效果更佳。結(jié)合視頻資源,教師帶著學生一步一步去思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體驗中、在情感與思維交融中和諧自然地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由感性到理性,實現(xiàn)認識的不斷飛躍。
相比簡單的教師講授,學生通過閱讀自己喜聞樂見的圖像化材料,更易進入深層思考的過程,分析得到的知識更牢固、更深入,通過自己理解摸索形成的文化自信更為牢固。
四、項目化——布置項目探究式作業(yè)
探究學習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必須經(jīng)過深閱讀的方式。項目式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必須基于學生對學習主題的深入了解并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深層次地挖掘主題內(nèi)容的內(nèi)涵。單元項目式作業(yè)是挖掘教材本質(zhì),整體把握知識結(jié)構(gòu),滲透教學價值,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既提高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及內(nèi)化知識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符合新課程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如,鐘弋教師在上《延續(xù)文化血脈》時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中華文化的某一方面制作手工藝品,在課堂上小組上臺展示并介紹其作品蘊含的中華文化元素。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甄選中華文化的一個方面,首先進行資料的查找,再對該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究,為了使手工制品更加出類拔萃,學生對文化要素要廣挖、深挖,學以致用,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文化自信心不斷增強,在與師生們的交流中也在傳遞文化信息,使文化自信不斷升華。
筆者在上完《踏上強國之路》后布置學生自主或小組探究完成《改革開放40周年》手抄報制作。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了解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課后,學生們查找了大量的資料,閱讀資料,并進行整理、加工,選取一個主題或是一條主線制作手抄報。有些學生對比了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以此為主線進行手抄報的制作;有學生選取了改革開放科技方面的成績,列舉了許多科技成就;還有學生描述了改革開放40年的大事件。在手抄報的制作過程中,學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將這些資料進行深閱讀、精加工,制作了一份份精美的手抄報,提高自己動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之余,更重要的是樹立了對國家的認同感。
誠然,深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文化自信的提高的課堂范式探索才剛剛起步,如何在其它的教學課例和教學內(nèi)容中推而廣之并不斷總結(jié)使之“凝結(jié)”成系統(tǒng)的課堂教學范式范例,還需要所有科組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進行更多元、更廣泛的探索。
[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qū)十三五教育科學計劃青年教師專項課題“深閱讀下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課堂教學范式研究”(立項號:2018C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志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思考[J].教學研究,2018,6(25):49-50.
[2]王鐵峰.初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利用有效視頻資源[J].新課程導學,2016(2).
[3]陳宛媚.以情境為依托,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8(2):67-68.
[4]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M].教學科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