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玉
【摘? 要】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生才能掌握學習的能力,從而能夠遷移知識,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依賴于課堂,有效的教學目標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教學目標概述為理論依據(jù),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設立教學目標的現(xiàn)狀,并為教學目標的確立效用發(fā)揮提出有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語文課堂
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能推動高效課堂的發(fā)展,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教學目標的核心理論和學科教學過程的有效融合,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而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在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視野下,語文教學目標的完成對教學有重大意義。
一、語文教學目標的制訂依據(jù)
(一)全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全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教育形勢下,制訂語文教學目標的核心依據(jù)。具體來說,要以語文素養(yǎng)為核心理念,三維目標為原則,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能力,并以此突出語文課程總目標的實踐特點,與當前注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核心教育理念相呼應。
(二)依據(jù)課程標準制訂
語文的教學目標不是僅僅根據(jù)課程內容或者教師個人意愿就能完成制訂的,要以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為制訂依據(jù)。課程標準是綜合考慮了小學生各學段的學習情況及身心發(fā)展特點之后制訂的大方向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在理解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去制訂,制訂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編者的編排意圖等,教學目標清晰,教學過程才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這樣才能發(fā)揮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確立效用,才能推動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fā)展。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立現(xiàn)狀
(一)語文教學目標設立不真實
語文教學目標要達到的效果應該是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達到“實”的狀態(tài),完全掌握知識技能。但在實際制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存在很多“虛假現(xiàn)象”,這包括教學目標操作性不強或者只是為了存在而存在。比如,讓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增強熱愛生活的情趣,懂得在生活中幫助他人,借助例文的學習,拓寬學生的語文閱讀知識面,積累更加豐富的寫作素材等目標。這些目標范圍太過寬泛,可以將其看作學段目標或學期、學年總目標,也可以視為教育目的,都毫無違和感。這些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很難操作甚至無法操作的,這違背了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核心教育理念。
(二)教學目標設計形式化
教學目標首次出現(xiàn)就是在教案中。教案應是教師的提前備課,是對課堂過程的預設,這應該是在精心備課的情況下完成的。但是,很多教師在書寫教案時,并沒有過多參考課程標準,只以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結合語文的三維目標制訂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范圍極廣,可操作性不強。因此,到了實際授課中,又會根據(jù)課件的改動,重新制訂符合本課內容的教學目標,在制訂時只考慮本課的內容,忽視了三維目標的全面性。當教學目標設計過于形式化,只是為了有這一過程而存在時,這樣的教學目標是無法在課堂中發(fā)揮作用的。
(三)語文教學目標表述方向錯誤
教學目標是針對一節(jié)課制訂的完整的目標,所以在教學目標中要體現(xiàn)出教師教學活動的基本方向以及學生能夠達到的學習情況。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從學生的角度去思索問題,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為參考進行設計。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表述方向上存在誤區(qū),經(jīng)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制訂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就變成教師個人的教學行為方向。
(四)語文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存在出入
上文已經(jīng)提到,很多教師在設立教學目標時往往流于形式化與表面化,這就容易導致教師實際的授課內容與備課時制訂的教學目標存在出入。因為教學過程、實際授課內容都應是緊緊圍繞備課時制訂的目標展開的,但是很多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是一回事,上課卻又是另一回事,上課時會將注意力放在本課內容上,以本節(jié)課文的重難點為主,視野范圍比較狹窄。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制訂的教學目標,應該是不僅能完成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還能做到對知識的有效拓展,升華語文教學內涵。
三、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落實
(一)教學目標制訂要符合基本概念
從特點上來說,教學目標有極強的預期性,預期性特點有助于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規(guī)范語文教學內容的方向性,明確教學目的,避免無效教學與無意義的生成教學。根據(jù)預期性特點設立教學目標要遵循層層遞進、計劃明確且有組織等原則,這樣才可保證教學目標有效落實,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目標。教學目標在設立時要依據(jù)學制的不同、學段的不同、具體的課程標準內容、不同年級的學習計劃、每學期的教學計劃以及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計劃等,讓這些方面均有所體現(xiàn),這就是教學目標的預期性特點。不僅如此,還要及時對教學目標進行反饋與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性,真正為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服務。
(二)教學目標制訂要符合其價值
根據(jù)學科的不同,教學目標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也就不同,因此,教學目標在學生的發(fā)展方面體現(xiàn)出了多維度價值。但總體來說,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自身的價值。對語文學科來說,更是如此。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等特點,為了應對各種考試,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更側重于傳授學生專業(yè)學科知識,以幫助學生獲得更高的分數(shù)。在授課形式上更注重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往往會忽略語文的人文性,因此,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目標較為單一,無法在課堂上達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新課程標準以三維目標為基礎,重新界定了教學目標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使核心素養(yǎng)教學視野下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價值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更有助于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確立效用發(fā)揮。
(三)語文教學目標的有效生成
教學目標在設立時要符合其預期性的特點,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預先制訂好的教學目標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有效的教學目標才能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才能對教學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但是,目前來說,國內對于語文教學目標的理論研究文獻較少。目前所研究出來的就是將教學目標以普適性為基準進行分類,以促進語文教學目標的及時生成。具體來說,要使語文教學目標在核心素養(yǎng)教學視野下發(fā)揮效用,應建立在語文學科特性的基礎上,才能使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
(四)語文教學目標要契合學習者需要
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語文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建立在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之上,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學生的興趣等方面,要明白,不只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也好,教學用具也好,起到的都是輔助手段的作用。所以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要學會什么,學到哪個層次,用哪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等,完全從學生的出發(fā)點考慮制訂的教學目標才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從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五)教學目標要與教學內容保持一致
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之間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向,教學內容則要完成教學目標甚至高于教學目標,這一點對教師的個人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教學內容要完全正確才能確保教學目標的效用發(fā)揮,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考慮到教學內容是否正確這方面的問題。當然并不是說教材出現(xiàn)了錯誤,而是教材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一般都較為淺顯,便于學生理解,然而語文的廣度、深度遠遠不止表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那樣,教師要在學生完成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深挖課文內容背后的情感態(tài)度等,因此,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深挖教學內容,與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態(tài)度保持一致。但是,也不能忽略基本的課文內容,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這一點,國內的教育學者從教材的文本功能角度詳細分析了基礎課文內容能夠與教學目標共同發(fā)揮的功能,從學者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課文到底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當了什么樣的角色,這需要教師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進行研究,這就要求備課時制訂的教學目標與實際教學內容保持一致,才能確保語文教學目標的有效生成,才能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升華語文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能力。
(六)強化教師的組織引領功能
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眾多,但是應該時刻記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在課堂中起到的作用,都是為了組織、引領學生進行學習。尤其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學習、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整個過程,教師都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時刻留心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指導或評價。
具體來說,教師組織、引領學生進行學習,主要表現(xiàn)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例如,提前預設授課內容,有序組織、開展課堂活動等方面,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心急,一定要給足學生時間,組織好學生有序開展學習過程。引導方面主要是指教師在學習方法上的引領,引領學生通過學習體會文章的情感態(tài)度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要的是,不管是組織還是引領,其目的都是保證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上、內容的理解上、方法策略的掌握上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上能夠自主完成。
(七)及時評價反饋,保障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
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進行評價反饋,這是保障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的條件之一。整個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的表現(xiàn)能直接反映出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并根據(jù)學生的言行及時引導或指正,喚醒學生對學習的熱情,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關注過程、淡化結果,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并及時改進。
四、結束語
語文是一門涵蓋范圍極廣的學科,教學過程也是極其復雜的,要想使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學習來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目標才能使整個語文課堂高效,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參考文獻】
[1]王云峰.語文素養(yǎng)及其培養(yǎng)[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9-12.
[2]徐光華.緊緊抓住教學關鍵著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初步探索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43-47.
[3]袁國超.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48-50.
[4]趙永攀.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7(6):26-28.
[5]王彤彥,任洪婉,鄭國民.語文核心素養(yǎng)關鍵能力診斷及學習資源框架研究——以“優(yōu)秀詩文”測試框架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7(6):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