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 尹依璐
《祁志祥學術自選集》是作為上海政法學院35周年校慶系列叢書之一出版的,它是祁志祥教授研究成果的匯總整合?!八^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鄙虾U▽W院坐落于佘山腳下,不見大樓,乃見大師。祁志祥由文學和美學研究到哲學、國學與佛學研究的學術譜系,是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探索,飽含厚重的歷史積淀與回聲,以包容萬象的胸懷不斷提升其學術思想的精粹、氣魄和境界。
作為“樂感美學”學說創(chuàng)始人,祁志祥教授學術底蘊深厚,研究領域廣博,研究成果卓越。他曾經主持并獨立完成過3項文藝美學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教材項目、上海市政府規(guī)劃項目和上海市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出版工程項目,目前正在主持重寫中國思想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如今已出版?zhèn)€人專著30余部。同時,近十年來,他一直保持每年發(fā)表10篇左右CSSCI刊物論文的旺盛創(chuàng)造力。他的學術書寫不僅量大,而且質高;其著作曾獲教育部以及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市高校優(yōu)秀教材獎、華東地區(qū)優(yōu)秀圖書獎等各種榮譽,論文曾被各種文摘期刊轉載與轉摘。
《祁志祥學術自選集》是祁志祥教授過去幾十年學術研究成果集大成之匯編。全集共分為六輯:文學研究、美學研究、佛學研究、人學研究、國學研究與法學研究。各項研究之間層層遞進,聯系緊密,多維并行,渾然一體。祁志祥教授以文學為出發(fā)點,探討分析文藝的基本問題,提出文藝的本質是“審美的精神形態(tài)”的觀點,并從“文藝意為主”觀念入手建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現主義文論體系,形成了理論成果——《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此書系“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而后他從美學角度研究文藝理論起家專攻美學,卓然成家。在美學原理研究方面,他出版了60萬字的著作《樂感美學》,提出“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觀點,為破譯“美是什么”這個千古難題提供了審美實踐中可操作的答案。他以此挖掘和梳理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和美學史,完成了《中國美學原理》和三卷本《中國美學通史》。他以此梳理并分析近代百年西方美學學科在中國的誕生、發(fā)展、演變歷程,完成《中國現當代美學史》,最后與《中國美學原理》《中國美學通史》一起,整合為五卷本總計257萬字的《中國美學全史》這部劃時代的著作。美學研究過程中,常遇佛家話語,為更好地理解佛教奧義,作者沉潛到佛教經典中,完成《佛學與中國文化》;進一步分析佛教美學,又完成原理性的《佛教美學》與學界第一部《中國佛教美學史》。由于文學是“人學”,“美”與“人的本質”相關,所以祁教授又轉入關于“人”的哲學研究,且卓有成就,完成《人學原理》與《中國人學史》《中國現當代人學史》。從中國古代文論、美學、哲學、佛學的跨界研究走向綜合研究,就是“國學”研究。祁教授研究“國學”,不拘泥于一經一典的字句講疏,而是專注于對“國學”中形上之道——人文精神的研究和人文價值譜系的挖掘建構,于是有了《國學人文導論》《國學人文讀本》《國學與人生》這樣獨樹一幟的“國學”通識教程。第六輯中著眼于法理學研究,緊扣當下熱點,解讀“以人為本”“法治”“自由”以及“共產主義”等概念內涵和歷史意義。文學與美學、佛學、人學、國學、法學互為表里,同向而行,相互觸發(fā),在多維度互補下不斷迸發(fā)新的活力與生機。也正是因為祁志祥教授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思考、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整合,以及洞察時局的敏銳目光,才最終賦予這部成果匯編以特別不尋常的厚度、廣度和深度?!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敝鴷⒄f,為往圣繼絕學,推動學術的發(fā)展和民族的進步,祁志祥教授譜寫出華麗篇章。
文學研究是祁志祥教授的學術起點。在本部學術自選集中,對于文學研究的相關論文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文學理論探索,第二類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就文學理論探索而言,作者開創(chuàng)性地探討了文學領域及人類精神世界的二元對立統一以及藝術的雙重性,如文藝本質的雙重特征、審美主體對藝術的雙重美學關系、現代藝術對傳統藝術的雙重審美特征的反叛等。作者從當代文論研究中的非本質主義現象切入文學本質的重新思考,指出由于“藝術的生命源于創(chuàng)新”,藝術創(chuàng)作有其不竭的創(chuàng)造性,才涌現出克羅齊、瑞恰茲和布洛克等非本質主義理論家。然而實際上,“非本質主義”的藝術觀不過是注意到了藝術本質理論概括的局限性,否定了其內在的統一性與關聯性,因此并不能令人信服。在更高的方法論維度上,作者提出了“文藝是審美的精神形態(tài)”這樣的新本質論。精神形態(tài)與審美特征,構成了文藝的雙重本質。其中精神形態(tài)本質決定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學原則包含了一系列二元對立的統一:意識與本能的統一,自覺與直覺的統一,受動與自動的統一,個體欲求與社會欲求的統一,善性與惡性的統一等。審美特征則包括形象性、情感性、形式性,它們是文藝區(qū)別于非文藝的不可或缺的特征。文藝的雙重本質進一步決定了審美主體對藝術的雙重美學關系?!八鼈兛梢詥为毜匕l(fā)生活動:當要評判藝術的藝術價值的高低,亦即形式的美丑得失時,對藝術的藝術美學屬性的審美關系就發(fā)生作用;當要通過藝術展現的內容認識現實生活的美或丑乃至善或惡時,對藝術的現實美學屬性的審美關系就發(fā)生作用。”因此,藝術美與現實美、現實丑的關系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如描寫丑物的藝術往往具有雙重審美效應。然而,以“美”為特征的傳統藝術在19世紀中葉后受到了現代藝術的強烈沖擊,現代藝術令人痛苦難堪、毛骨悚然的丑學特征實際上是對藝術“美”的摧殘。以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為開端的現代派詩歌及其影響的中國先鋒派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這方面的例證。
文學不僅具有認知功能和教育功能,還具有審美功能。何為“審美”?“審美”是對“美”的認知體驗。在本書第二部分,作者著重探討并闡釋了何為“美”、何為“審美”、何為“美學”等問題。19世紀以來,各類美學家與哲學家對于“美學”的內涵存在不同的定義。“時而被構想為形而上學,時而被構想為經驗科學;有時候是理論性的,有時候是描述性的;有時候從藝術家的觀點出發(fā),有時候又從觀賞者的愛好出發(fā);今天從崇尚藝術美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原初狀態(tài)的自然美還只是藝術美的初級階段,明天從崇尚自然美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藝術美不過是對自然美的間接反映。”祁教授重回“美學之父”鮑姆嘉通的“美學”概念,認為美學是感覺學和情感學,強調美學的目的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美學大師黑格爾也認為美學是“美之哲學”。而“美”只存在于藝術中,所以“美學”是“藝術哲學”。作者一方面同意黑格爾的美學是“美之哲學”觀念,另一方面又不同意黑格爾的“美學”是“藝術哲學”觀點。他表示:“黑格爾否定自然中有美,是他依據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美的定義邏輯推導的結果,在他那個理論體系中是符合邏輯、獨立自主的,然而并不符合事實?!币虼耍髡咭罁鲊o典最初對“美學”的定義,分析了美學說到底應屬于研究現實和藝術中的美的哲學分支,同時兼顧現代“美學”定義的轉向,提出“美學是研究美機器審美經驗的哲學學科”這一論斷,并論證了“美是普遍快感的對象”、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這類全新定義,建立了“樂感美學”原理,為填補反本質的解構主義美學留下的巨大真空提供了一份建設性的系統思考成果?!皹犯忻缹W”學說這一座美學研究大廈,終于在反復推敲與打磨中,赫然而立于世。祁志祥教授對樂感美學的范疇、原因、規(guī)律、特征、形態(tài)、領域、風格及美感活動特點等作了全面而系統的闡釋,以鮑姆嘉通、康德、黑格爾的美學原理為基礎,吸收西方解構主義哲學學說和存在論、現象美學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的美學研究的缺陷進行了反思與批判,運用不斷更新發(fā)展的“建設性后現代”美學研究方法,重構“樂感美學”理論體系中貫徹的方法論原則,為文學研究、美學研究和社會的審美實踐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在此基礎上,作者返論于史,對中國美學史的時代特征和古今演變軌跡作了別具己識的概括。
在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美學的過程中,祁教授發(fā)現不懂得佛教,就無法真正解讀古代文論和美學的真諦。于是在佛教經典的研讀上狠下功夫,且別有心會,寫下了一系列有影響的佛教哲學、美學論文。比如《佛教美學:在反美學中建構美學》,堪稱一代名文。該文在《復旦學報》發(fā)表后,被人民大學《美學》《宗教學》不期而遇同時轉載。作者認為:佛教從“因緣生發(fā)”“諸法無我”的基本世界觀出發(fā),認為現實世界形形色色光彩照人的美都是虛幻不實的,“色即是空”決定了佛教“美即是空”的反世俗美學觀。世俗的聲色犬馬不美,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永恒不滅的美呢?就是空寂的“涅槃”和覺悟的佛菩薩所生活的“佛土”。它們是“無美之美”“無樂之樂”“無色之色”,是對世俗之美的否定和對出世的美本體的直接肯定。對世俗之美的否定在此基礎上,作者進而指出:破美之有而說美之空,固然比執(zhí)美為有的俗見高明一籌,但如果僅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就有滯空的迷執(zhí)和愚妄,所以佛教又從“雙非”“中觀”的思維方式出發(fā),主張“非‘非美’”,并隨順眾生的世俗喜好,對世俗美變相地加以肯定,如以“蓮”為美、以“圓”為美、以“十”為美、以“香”為美、以“七寶”為美、以“法音”為美、以“像教”“言教”為美,等等。龐大而精密的研究過程,豐碩的研究成果,體現的是作者對于學術探討的熱忱以及學無止盡的宏大胸懷。
由“文學是人學”“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等經典說法,作者轉向對“人”“人性”“人的本質”的研究?!叭恕钡膯栴}不論在文學研究抑或是美學研究中,都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人學研究這一輯的論文,很好地體現了研究的這個邏輯順序。他從馬克思與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的本質”談起,論述人的雙重本性,從內心情感與認知善惡層面對大寫的“人”進行深刻剖析,最終引出人性的啟蒙與革命。作者指出了馬克思與恩格斯對“人的本質”定義的局限性,“人”“意識”“理性”“勞動”“社會關系的綜合”等概念在馬恩哲學中,看似相互界定,實則存在交叉解釋之矛盾。作者作出幾點辨明,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生活活動的本質’的答案當成了‘人的本質’的答案”。合理的邏輯應該是:“‘人的本質’(即人自身不同于動物的根本點)是‘意識’,而‘人的生活活動的本質’才是‘自覺自由的生活活動’?!?/p>
與馬克思把“人的本質”視為“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不同,祁志祥依據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的聯系的觀點,指出“人的本質”當包括人與其他動物的異與同。從“同”處說,都有動物性與欲望屬性;從“異”處說,人具有“意識”機能。祁教授就人的雙重本性進行了分析論證,并探討其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現實啟示。人性是什么?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古希臘哲人泰勒斯在回答“你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難的”這一問題時,只說了短短五個字:“認識你自己”;文藝復興后期法國作家蒙田同樣感慨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海德格爾在談到“什么是形而上學”時,將它轉變?yōu)椤笆裁词侨恕钡膯栴}。作者肯定了人具有動物性的欲望與非動物性的理性二重屬性。對人性中食欲色欲、自私自利、好逸惡勞、好生惡死之欲望予以承認與尊重,但同時強調也當發(fā)揮非動物性的理性的作用,對欲望的無限需求加以限制和約束,以理性為情欲立法。
近些年“國學”很熱,但“國學”究竟是什么,卻眾說紛紜。作者基于厚實的研究,揭示“國學”相對于“西學”,指“漢學”或“中學”;相對于五四之后的“今學”,它指“舊學”“古學”。一國有一國之“國學”。中國的“國學”自然指五四之前的中華傳統文化。作者還深刻指出:今天研究國學不是要全部復古,意義也不在于字詞句章的死記硬背,而在于其中蘊含的修身治人、內圣外王之道,在于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之人文精粹,它們可為今天的人們生活與發(fā)展提供有益的智慧和指南。在橫向從范疇入手建構國學人文價值譜系的基礎上,祁志祥教授又高屋建瓴地分析、揭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四次啟蒙,為人們重新認識國學人文精神發(fā)生演變的時代特征和歷史脈絡提供了全新參考。除此之外,祁志祥教授還緊扣“人”這個中心,以《周易》《尚書》為個案,探討“國學”中的“民本”思想、“民主”學說及其當代意義,許多論析為筆者第一次讀到,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受益匪淺。
祁志祥教授屬于“全能型”學者。從文學起家,文論、美學本來是他的主業(yè)。因為文論、美學與人性的聯系,中國古代文論、美學與佛教的聯系,又拓展到哲學、佛學及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研究。2010年來到上海政法學院任教后,由于中文學科尚無碩士點,因而在法理學專業(yè)法社會學方向招收研究生。他調動自己國學中外王之道的研究積累,完成了一系列法理學、法社會學研究項目。如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的政治學說及其當代意義、國學中的“法治”觀、時代語境下的“自由”新解、論“公平正義”、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學說原貌及得失反思,等等。其間的新見亦如行山陰道上,繁花似錦,目不暇接。如他對“以人為本”的歷史闡釋:“人本”不是“國本”,國以人為本;“人本”不是“君本”,君舟民水,“民貴君輕”;“人本”不是“官本”,“為吏者,人役也”;“人本”不是“神本”,“夫民,神之主也”;“人本”不是“天本”,“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本”不是“物本”,“愛人”高于“愛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時代,“以人為本”理念又注入了新的內涵,即“以人為前提,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尺度,以人為歸宿?!痹趯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途中,從政治家到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具有正確的“人本”意識,社會必定會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
《祁志祥學術自選集》只有50多萬字,卻包含了作者幾十年文學、美學、佛學、人學、國學、法學研究論文的精華。雖然涉及面廣,有論有史,縱橫交錯、包羅萬象、大氣磅礴,但相對于他已出版的1000多萬字的30多部個人著作,此書僅為祁教授學術成果之鴻毛。祁志祥教授以學為命,孜孜矻矻、孤往精進,幾十年如一日,達到如今滿腹經綸、風吹花開的大家風貌,令同行及后生肅然起敬。
《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彼稳鍙堓d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闭菓阎奚?、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以及對學術和人文的強烈責任心與使命感,祁志祥教授矢志不渝,不懈奮斗。作為一部聯結了幾十年學術研究成果與六個相互關聯領域的精粹結集,《祁志祥學術自選集》不僅是奉獻給作者供職的學校的厚禮,也是奉獻給中國當代學界的一份厚禮。
鑒于祁志祥教授的突出成就,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邀祁志祥教授加盟。據說祁志祥教授個人重寫中國思想史的第一卷《先秦思想史:從“神本”到“人本”》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2022年即將出版。我們相信在上海交大這個高端平臺上,祁志祥教授的學術之路將走得更遠。
【作者簡介】
郭 梅:杭州師范大學文傳學院教授。
尹依璐: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碩士生。
注釋:
[1]祁志祥:《祁志祥學術自選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文中相關引用均出自此書,不再一一注明。
(責任編輯 劉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