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月欣,張 晴 ,馬長偉,張 健, ,李振鐸,劉 昕,劉慧慧,趙云蘋,王共明,劉 芳,曲 敏
(1.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院,山東煙臺 264006;2.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北京 100000;3.煙臺三江水產(chǎn)有限公司,山東煙臺 264006)
黃線狹鱈(Theragra chalcogramma)又稱阿拉斯加狹鱈,是全球捕撈產(chǎn)量最高的鱈魚品種,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俄羅斯等。在我國,黃線狹鱈主要產(chǎn)于黃海東部。狹鱈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它的蛋白質(zhì)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1],適合大規(guī)模工廠化加工生產(chǎn)。近年來,鹽漬鱈魚成為我國出口的鱈魚加工新品,由于其風味獨特、易保存,在歐美國家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2]。全球鹽漬鱈魚的消費總量每年約為24萬噸,主要包括真鱈、狹鱈等種類。水產(chǎn)品腌制加工是一種常見的保藏方法,此法歷史悠久、產(chǎn)品味道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鹽漬可以增加水產(chǎn)品的滲透壓,降低水分活度,達到抑制腐敗變質(zhì)的作用。由于微生物和一些酶的作用,在鹽漬過程中,水產(chǎn)品的品質(zhì)和風味逐漸改變,產(chǎn)生了獨特的風味[3]。
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對腌制工藝的優(yōu)化以及腌制對魚肉品質(zhì)和風味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張建梅[4]發(fā)現(xiàn)腌制類食物容易產(chǎn)生亞硝酸鹽自熱污染的問題,污染水平一般低于20 mg/kg。陳嬌嬌等[5]研究了不同腌制條件對羅非魚品質(zhì)的影響,并優(yōu)化了干腌工藝條件,發(fā)現(xiàn)腌制時間對魚肉的氯化鈉含量和氨基肽氮含量有顯著影響,魚肉的氯化鈉含量與腌制鹽度呈正相關。楊華等[6]研究了腌制對紅魚品質(zhì)的影響,發(fā)現(xiàn)腌制方法和工藝條件均對腌制紅魚品質(zhì)有顯著影響。王騰等[7]研究了超聲波輔助鹽漬對鯇魚理化性質(zhì)和品質(zhì)的影響,發(fā)現(xiàn)超聲波可以縮短鹽漬時間,抑制微生物的生長。Nguyen等[8]研究了不同鹽水濃度對大西洋真鱈肌肉蛋白質(zhì)構象的影響,發(fā)現(xiàn)鹽濃度的增加促進了蛋白質(zhì)的變性。曾令彬等[9]研究發(fā)現(xiàn)腌制和干燥使臘魚中部分游離氨基酸含量增加,形成臘魚特有風味。Esaiassen等[10]研究了腌制對鱈魚感官品質(zhì)的影響,發(fā)現(xiàn)腌制鱈魚片的氣味和口感比未腌制的鱈魚更好。Rosa等[11]利用GC-MS測定了鹽漬大西洋真鱈的揮發(fā)性成分變化,發(fā)現(xiàn)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的氧化有助于形成鹽漬鱈魚的特有風味。Barat等[12]分別用不同的鹽水濃度腌制大西洋真鱈,發(fā)現(xiàn)在鹽水濃度較高時,由于蛋白質(zhì)鹽析,魚肉的蛋白質(zhì)結(jié)構發(fā)生較大變化,產(chǎn)品含鹽量較高且得率較低。Cui等[13]采用頂空-氣相色譜-離子遷移技術(HSGC-IMS)對不同烹飪方法的魷魚樣品的揮發(fā)性物質(zhì)進行了測定,發(fā)現(xiàn)腌制魷魚具有獨特的特殊風味化合物,不同的烹飪方法可以影響魷魚的香氣。龐一揚等[14]發(fā)現(xiàn)魚肉腌制前后的揮發(fā)性成分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腌制過程中魚肉的腥味成分減少,醛酮類、酯類物質(zhì)增加。
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鹽漬鱈魚的研究以大西洋真鱈(Gadus morhua)為主,鹽漬狹鱈的企業(yè)標準化加工以及品控缺少基礎研究,對狹鱈在鹽漬過程中發(fā)生的品質(zhì)和風味變化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狹鱈魚片為原料,采用前期優(yōu)化的鹽漬工藝鹽漬狹鱈魚片,研究鹽漬過程中狹鱈魚片的品質(zhì)變化,以期為加工出口型鹽漬狹鱈產(chǎn)品提供理論支撐,并為鱈魚深加工及其他魚類加工提供參考。
去骨去刺去皮狹鱈魚片(重量為4~6盎司) 煙臺嘉鴻食品有限公司;食用無碘鹽 山東省鹽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正己烷(色譜純)、三氯乙酸、三氯甲烷、乙二胺四乙酸(EDTA)、2-硫代巴比妥酸、冰乙酸、乙酸鋅、亞鐵氰化鉀、硼酸鈉、鹽酸萘乙二胺、對氨基苯磺酸、瓊脂糖、鹽酸、乙酰氯、無水甲醇、碳酸鉀、甲醛、乙醇 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總氨基酸測定試劑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Lowry法蛋白濃度測定試劑盒、彩虹245廣譜蛋白Marker 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DNA抽提試劑盒 美國MP Biomedicals公司;DNA凝膠回收試劑盒 美國Axygen公司。
METTLER TOLEDO電子分析天平 瑞士/梅特勒托利多;DHG-9053A電熱鼓風干燥箱 上海沙鷹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H-4電熱恒溫水浴鍋 山東省煙臺龍口市先科儀器公司;GC-2010高效氣相色譜分析儀 日本島津公司;Multiskan GO酶標儀
美國ThermoFisher公司;XW-80A旋渦混合器 上海精科實業(yè)有限公司;FlavourSpec?風味分析儀
濟南海能儀器股份有限公司;YC-520L醫(yī)用冷藏箱
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ZQ真空包裝機 上海阿凡佬機械有限公司;DHG-9053A電熱鼓風干燥箱 上海沙鷹科學儀器有限公司;LEICA ICC50HD顯微鏡 德國萊卡公司;FD-2A冷凍干燥機 北京博醫(yī)康實驗儀器有限公司。
1.2.1 狹鱈魚片預處理 采用注水法,在4 ℃下用純水解凍狹鱈魚片1 h,將其逐個清洗控干備用。
1.2.2 狹鱈魚片鹽漬工藝 采用干腌法,取漏網(wǎng)塑料筐(規(guī)格:37 cm×35 cm×3.5 cm)若干,底部用保鮮膜鋪好,均勻地撒一層鹽,再將狹鱈魚片擺在塑料筐中,一層鹽,一層狹鱈魚片,每層鹽都要均勻覆蓋魚肉表面,最后一層為鹽,擺好后放置冷藏箱進行鹽漬,鹽漬條件為加鹽量100%(w/w),鹽漬時間15 d,鹽漬溫度10 ℃。分別在鹽漬0、3、6、9、12、15 d取樣,測定其脂肪氧化程度、亞硝酸鹽含量、脂肪酸含量、游離氨基酸總量、蛋白質(zhì)降解、微觀組織結(jié)構和揮發(fā)性風味成分。
1.2.3 脂質(zhì)氧化程度的測定 采用蔡文強等[15]的方法,并略作修改。將去除表面食鹽的狹鱈魚片研碎,準確稱取10 g研碎后的魚肉于錐形瓶中,加入50 mL 7.5%的三氯乙酸溶液(含0.1%的EDTA),用搖床振搖30 min后,雙層濾紙過濾。取5 mL上清液于帶塞比色管中,加入5 mL 0.02 mol/L TBA溶液,塞緊管口,沸水浴40 min,冷卻至室溫后,轉(zhuǎn)移至離心管中,1500 r/min離心25 min。取上清液,加入5 mL三氯甲烷并搖勻,靜置分層后取上清液,測定在532和600 nm波長處的吸光值,同時做試劑空白,平行測定三次,結(jié)果取平均值,用以下公式計算TBA值。
式中:A532、A600分別為在532、600 nm處的吸光值;155為丙二醛的毫摩爾吸光系數(shù);72.06為丙二醛的分子量;m為稱取的樣品質(zhì)量,g。
1.2.4 亞硝酸鹽含量的測定 亞硝酸鹽含量依據(jù)GB/T 5009.33-2016測定[16]。
1.2.5 脂肪酸含量的測定 參照譚青等[17]的方法,并稍作更改。將去除表面食鹽的狹鱈魚片真冷凍干燥,取100 mg凍干的樣品于消化管中,加入2 mL 10%乙酰氯甲醇溶液(乙酰氯:無水甲醇=1:10)、1 mL正己烷,塞緊蓋子后混勻。于80 ℃金屬浴中甲酯化2 h,冷卻至室溫,加入5 mL 6% K2CO3、2 mL正己烷,振蕩后靜置10 min。取上清液,用0.22 μm濾膜過濾至脂肪酸測定小瓶,采用氣相色譜儀分析,色譜柱為SP-2560氣相色譜柱(100 mm×0.25 mm×0.2 mm),進樣量為1 μL,根據(jù)脂肪酸標準品的保留時間進行定性。
1.2.6 游離氨基酸總量的測定 采用總氨基酸測定試劑盒的比色法進行氨基酸總量的測定;采用Lowry法蛋白濃度測定試劑盒進行蛋白濃度的測定。
1.2.7 SDS-PAGE電泳 參考劉家維等[18]的方法并作適當修改。制備分離膠濃度為10%,濃縮膠濃度為5%,加入玻璃板中。將樣品與5×上樣緩沖液(40 μL+10 μL)混勻,沸水浴5 min后上樣,樣品上樣量為10 μL,彩色245廣譜蛋白Marker上樣量為5 μL。以80 V的恒壓進行電泳,當樣品進入分離膠時,將電壓改為120 V,待溴酚藍跑到膠的底部時停止電泳。取出凝膠,使用考馬斯亮藍染液染色30 min后倒掉。用蒸餾水清洗凝膠2~3次,加入脫色液,放在搖床上振搖,每30 min更換一次脫色液,直至得到清晰的條帶。隨后,用凝膠成像分析儀進行拍照分析。
1.2.8 微觀組織結(jié)構觀察 根據(jù)沈暉等[19]的方法進行石蠟切片,并稍作修改。用手術刀片把樣品切成3 mm×3 mm×3 mm的大小,配制含苦味酸飽和液(1.22%)75 mL、福爾馬林25 mL、乙酸5 mL的Bolin氏液作為固定液,將樣品置于固定液中固定23 h,置于70%乙醇中進行置換。隨后將樣品放入全自動組織脫水機中,進行乙醇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和浸蠟。浸蠟之后,用鑷子取樣,使用石蠟包埋機,于5 cm×3 cm×3 cm的紙盒內(nèi)進行包埋,包埋后迅速冷卻。修剪石蠟塊,用旋轉(zhuǎn)切片機切片,每片厚度為4 μm,取至少3片完整的連續(xù)切片,于40 ℃的水浴中展片,轉(zhuǎn)移至載玻片,置于烘箱中(37 ℃)烘干。烘干的切片經(jīng)脫蠟、蘇木精-伊紅染色、乙醇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樹膠封片,蓋上蓋玻片,置于烘箱(37 ℃)烘片48 h,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拍照。
1.2.9 揮發(fā)性風味成分的測定 采用HS-GC-IMS技術,使用FlavourSpec?風味分析儀測定鹽漬狹鱈樣品中的揮發(fā)性成分。稱取2 g鹽漬狹鱈樣品,置于20 mL頂空瓶中,在60 ℃孵育15 min后,直接頂空進樣,進樣量為500 μL。參考Zhang等[20]的方法,設定分析條件見表1。
表1 HS-GC-IMS分析條件Table 1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HS-GC-IMS
所有實驗均重復3次,實驗結(jié)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23.0以及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完成數(shù)據(jù)的處理及分析。
在魚腌制過程中,脂肪氧化對魚類腌制產(chǎn)品的感官、風味、品質(zhì)特性起著重要的作用[21]。由圖1可知,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魚肉的TBA值由0.14 mg/kg升至0.26 mg/kg,呈緩慢上升趨勢,說明脂質(zhì)在鹽漬過程中發(fā)生了氧化,此階段主要是脂肪氧化酶的作用。TBA值均小于1.0 mg/kg,說明鹽漬狹鱈魚片的脂質(zhì)氧化程度均在安全范圍內(nèi)[22]。
圖 1 鹽漬過程中鹽漬狹鱈魚片脂質(zhì)氧化程度的變化Fig.1 Changes of degree of lipid oxidation of dry-salted Alaska pollock fillets during salting
由圖2可知,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狹鱈魚片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鹽漬后亞硝酸鹽含量由2.00 mg/kg增加到2.91 mg/kg,小于國標規(guī)定的30 mg/kg,說明鹽漬使魚肉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增加,且在安全范圍內(nèi)[23]。由于魚體本身就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鹽漬前期,一部分硝酸鹽被硝酸鹽還原菌還原,生成亞硝酸鹽,因此亞硝酸鹽的含量升高;在鹽漬中后期,亞硝酸鹽被其他微生物還原成氮氣、氨氣等氣體,而且由于鹽漬后期魚肉含鹽量的升高,硝酸鹽還原菌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此亞硝酸鹽的含量下降[24]。另外,由于鹽漬狹鱈魚片加工過程中未額外添加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因此亞硝酸鹽的含量總體處于較低水平。這與劉敏[25]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在腌制過程中,鰳魚的亞硝酸鹽含量先增加后減少,且在腌制第6 d達到最大值。
圖 2 鹽漬過程中鹽漬狹鱈魚片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Fig.2 Changes of the content of nitrite in dry-salted Alaska pollock fillets during salting
采用氣相色譜檢測到鹽漬過程中魚肉20種脂肪酸含量的變化,結(jié)果見表2。在鹽漬過程中,鹽漬狹鱈魚片的飽和脂肪酸總量略升高,其中硬脂酸(C18:0)含量最高,且在鹽漬過程中(3、6、12、15 d)顯著升高(P<0.05);單不飽和脂肪酸中,十五碳烯酸(C15:1)的含量最高,油酸(C18:1n-9c)含量僅次于十五碳烯酸的含量,且兩者的含量在鹽漬過程中呈升高趨勢,說明脂肪酸水解的產(chǎn)物主要是十五碳烯酸和油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中,DHA含量最高,其次是EPA,且兩者的含量在鹽漬過程中均呈下降趨勢。以上結(jié)果表明脂質(zhì)在鹽漬過程中發(fā)生了氧化,且以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為主。這與郭雅[26]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在腌制過程中,風干鳊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減少,飽和脂肪酸含量明顯升高。
表2 鹽漬對鹽漬狹鱈魚片的脂肪酸組成及含量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salting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dry-salted Alaska pollock fillets
由圖3可知,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狹鱈中游離氨基酸總量先急劇減小,再逐漸增加。這可能是因為鹽漬前期水分的大量流失,導致游離氨基酸也跟著流失;鹽漬中后期,魚肉中蛋白質(zhì)在蛋白酶、氨肽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了游離氨基酸,因此游離氨基酸總量逐漸增加。
圖 3 鹽漬對鹽漬狹鱈魚片中游離氨基酸總量的影響Fig.3 Effect of salting on the total free amino acids in drysalted Alaska pollock fillets
圖 4 鹽漬對鹽漬狹鱈魚片中蛋白質(zhì)降解的影響Fig.4 Effect of salting on the protein degradation of dry-salted Alaska pollock fillets
由圖4可知,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在100~245 kDa之間的條帶顏色明顯變淺,說明大分子蛋白在鹽漬過程中逐漸降解;肌動蛋白(48 kDa)在鹽漬過程中(9~15 d)逐漸增加;分子量在20 kDa以下的蛋白發(fā)生部分降解。這可能是因為,在鹽漬過程中,某些蛋白在高鹽的作用下析出并降解,生成了分子量更小的蛋白片段,并進一步反應生成鹽漬狹鱈魚片的滋味物質(zhì)[27]。鹽漬的低溫環(huán)境抑制了組織蛋白酶的活性,使蛋白質(zhì)降解較緩慢。
在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20倍時,狹鱈肌纖維橫截面的微觀結(jié)構如圖5,可以看到鹽漬前魚肉肌纖維的橫截面呈規(guī)則的長圓形且大小相似,細胞間隙較均勻;而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肌纖維的橫截面變得不規(guī)則,肌纖維明顯收縮,細胞間隙先變大后變小。這些變化可能是由蛋白質(zhì)鹽析和肌肉結(jié)構成分的酶降解引起的。這與大西洋真鱈在鹽漬過程中的微觀結(jié)構變化相似,Thorarinsdottir等[28]研究發(fā)現(xiàn),腌制使大西洋真鱈肌肉纖維收縮,且擴大了細胞間隙。
圖 5 鹽漬對鹽漬狹鱈魚片微觀結(jié)構的影響Fig.5 Effect of salting on microstructure of dry-salted Alaska pollock fillets
從圖6和表3中對比分析可知,不同鹽漬時間下狹鱈中的揮發(fā)性成分顯示了較大差異(紅色框區(qū)域)??梢钥吹?,鹽漬15 d后,壬醛、2-甲基丙醛、1-己醇、3-甲基-1-丁醇、異丙醇、乙酸丁酯、乙酸丙酯、2-丁酮、2,3-丁二酮、2-丙酮等物質(zhì)的含量顯著降低(P<0.05)。其中壬醛主要來源于油酸的氧化,呈魚腥味[29];3-羥基-2-丁酮呈黃油味,2-丁酮呈辛辣味,為魚類腐敗的主要物質(zhì)[30],鹽漬過程中這些物質(zhì)的相對含量降低,說明鹽漬降低了魚肉的魚腥味,且魚肉的整體風味得到改善。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庚醛、己醛、酯類、醇類物質(zhì)等相對含量增加,其中,庚醛呈焦香味和油脂味,己醛呈青草味,均來源于亞油酸氧化,且閾值較低,鹽漬過程中其相對含量均呈增加趨勢,對鹽漬狹鱈的風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酯類、醇類物質(zhì)相對含量均明顯增加,其中,乙酸乙酯呈果香,且閾值較低,其相對含量在鹽漬15 d后顯著增加(P<0.05),對鹽漬狹鱈的風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圖 6 不同鹽漬時間下鹽漬狹鱈魚片揮發(fā)性成分指紋譜圖Fig.6 Fingerpri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dry-salted Alaska pollock fillets at different salting time
續(xù)表3
本文采用加鹽量100%(w/w),鹽漬時間15 d,鹽漬溫度10 ℃的條件鹽漬狹鱈魚片,研究鹽漬過程中狹鱈魚片的品質(zhì)變化。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狹鱈魚肉的TBA值由0.14 mg/kg升至0.26 mg/kg,亞硝酸鹽含量由2.00 mg/kg增加到2.91 mg/kg,兩者均在安全范圍內(nèi)。在鹽漬過程中,鹽漬狹鱈魚片的飽和脂肪酸中硬脂酸(C18:0)和單不飽和脂肪酸中十五碳烯酸(C15:1)和油酸(C18:1n-9c)含量在鹽漬過程中呈升高趨勢,多不飽和脂肪酸中DHA和EPA含量在鹽漬過程中均呈下降趨勢,鹽漬過程中以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為主。隨著鹽漬時間的增加,狹鱈中游離氨基酸總量呈現(xiàn)先減少后增加,大分子蛋白在鹽漬過程中逐漸降解,在100~245 kDa之間的條帶顏色明顯變淺,肌動蛋白(48 kDa)逐漸增加;在20 kDa以下的蛋白發(fā)生部分降解,肌纖維的橫截面變得不規(guī)則,肌纖維明顯收縮,細胞間隙先變大后變小。在鹽漬過程中,鹽漬狹鱈魚片的腥味成分減少,酯類、醇類物質(zhì)含量增加。關于狹鱈魚片鹽漬過程中微生物群對其品質(zhì)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探討,以期為加工出口型鹽漬狹鱈產(chǎn)品提供了理論支撐,并為鱈魚深加工及其他魚類加工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