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幼兒園是我國教育層次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如何通過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提升幼兒園教學質量,是幼兒園探索的重要方向。課程故事作為一種獨特的表達和記錄教育實踐的方式,逐漸進入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視野。
關鍵詞:課程故事;班本課程;優(yōu)化策略
引言
在學前教育不斷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故事作為一種獨特的表達和記錄教育實踐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和教師認可和應用。有些幼兒園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有質量的課程故事,部分課程故事還被編入叢書公開出版。但是,在幼兒園課程故事的記錄、梳理、撰寫以及應用課程故事引領幼兒園課程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展開理性思考并加以解決。
一、聚焦班本化課程
班本化課程是教師以班級為本進行課程實施和開發(fā),根據本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共同興趣,充分運用班級的各種課程資源,在教師與幼兒及各種資源的互動中,運用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識儲備以及教學智慧,和幼兒共同建構課程、探索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這對教師來說就是對班級每一個孩子的了解,對班級實施的每一個課程活動的用心。虞永平教授曾經說過:“班級是課程實施的現實基地,班級是幼兒一日生活的真實所在,沒有班級,幼兒園課程將空無所依?!币虼耍覀儗⒀芯恳暯蔷劢沟矫课唤處熣n程實踐的主陣地——班級,以班本化課程建構實踐為載體,探索教師班本化課程建構力與課程實踐真正融和,充分關注每位教師、每個班級在架構、實施班本化課程時的獨特需求,根據具體情況施以引導、疏通、調整、解難的有效對策機制,賦予教師課程建設的權利,提升教師課程實踐能力。
二、幼兒園班本課程中課程故事構建的原則
可變性原則。幼兒教師在課程故事的構建中應該遵循可變性原則。第一,這種可變性要基于各個幼兒園課程故事構建的具體情況。第二,這種可變性是基于大方向上的變動,變動要保證不更改理論本身的邏輯。效果最優(yōu)原則。課程故事的構建本質上是為了尋找教學新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教學效果。因此,無論是對理論的全部應用還是變動性運用,都要遵循效果最優(yōu)原則,核心性原則。理論具體運用的核心性原則指的是,幼兒教師在課程故事的構建過程中,要保證體現班本課程教學的核心性。教師要把握課程故事分析的主題和課程故事的效用,提高自己對課程故事內容的理解和反思能力。
三、幼兒園班本課程中課程故事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一)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
教師需要重溫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基本理念和游戲精神,喚醒自己發(fā)現幼兒、支持幼兒的熱情,在一日活動中,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組織課程,提供更多感知、操作、體驗、探究的機會,采取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互動策略,不斷增強對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敏感度和專業(yè)性。在此過程中,充分發(fā)掘能展現幼兒興趣與需要的課程故事點,以此為起點去撰寫課程故事。例如:大班課程故事《沙池運動樂翻天》,就是教師從“沙池里禁止跑步”這句話中捕捉到了幼兒的興趣點,隨后對幼兒從開啟討論到依次驗證,再到開辦沙池運動會的過程進行了記錄。在此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幼兒策劃、協商、選擇、準備,在把“自主權”充分地還給幼兒的同時,不斷促進幼兒的探索與學習。這樣既促進了課程不斷向前發(fā)展,也為一個個精彩課程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循序漸進,反思走向深層次
在課程故事講述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循序漸進地推進課程故事,提升課程故事的深度。為此,教師要能夠從情境層面和辯證層面兩個角度出發(fā),進行課程故事的講述。教師要能從情境層面對課程故事進行反思。一方面,要對影響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具體事件進行反思。另一方面,要對具體教育情境下的決策進行反思。在課程故事的反思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從單一層面轉向辯證層面,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反思。第一,要關注課程中涉及道德、倫理及社會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課程事件中的公平、平等、自由、人道主義等。第二,系統性的質疑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假設、標準或者規(guī)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興趣,對教學內容與過程進行調整,或采用游戲激趣法等方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導幼兒主動參與、進行反思。第三,就問題或事件提出多種方案及不同觀點。在這里,問題或事件不再停留于被敘述的狀態(tài),辯證層面的反思要求教師能夠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三)利用視覺筆記促進師幼的討論與反思
課程故事包含對經驗的描述和反思。教師可以通過記錄和整理課程故事來審視課程方案的適宜程度,總結經驗,發(fā)現問題,調整下一階段的活動計劃,并更深入地了解幼兒、了解自身。瑞吉歐的每個班級都有一本活頁裝訂的“學習故事本”,不僅記錄課程探究的內容和幼兒的活動,還記錄了幼兒與教師的討論、反思與建議。因此,視覺筆記也可以運用于教師和幼兒的反思與自我評價。教師發(fā)揮符號與幼兒的意義聯系和互動作用,定期與幼兒共同翻看、討論視覺筆記,引導幼兒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鼓勵幼兒進行自我評價,賦予課程故事新的理解和詮釋。同時,教師通過視覺筆記審視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fā)掘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興趣點和課程的“生長點”,及時調整活動計劃和引導方向,完善課程方案。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教師也可將與幼兒共同繪制的視覺筆記張貼到主題墻和各區(qū)域中,增強幼兒與同伴、教師的互動。隨處可見的視覺筆記能讓幼兒在閑暇時翻看,回顧學習的過程與活動中的樂趣,在與他人的分享和討論中主動反思,促進自我意識的萌發(fā)。
結束語
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之路還有千山萬水需要跋涉,幼兒園課程故事還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只要在課程實踐中反復追問“兒童在哪里?學習在哪里?課程在哪里?”,在記錄、梳理時把握好課程故事的本質和特點,做到客觀地呈現、理性地闡釋、專業(yè)地表達,就能夠讓課程故事產生更加深遠的價值和影響,從而促進幼兒園課程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時敏.以幼兒為主體優(yōu)化班本課程[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12):213.
[2]沈柳.淺談班本故事在童心童話課程中的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19(20):59.
[3]徐燕萍.記錄課程故事,探尋“班本課程”新高度[J].新課程(綜合版),2019(03):43.
[4]周曉艷.如何在課程故事中發(fā)揮幼兒自主性[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