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蓉珍 喻玫 毛妍
【摘要】? 目的? 觀察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對顱腦損傷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擇醫(yī)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1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基本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干預周期均為4周。比較兩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股靜脈、腘靜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運動功能包括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移動能力評定量表(MRMI),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自理能力評定表(Barthel指數(shù))。結果? 兩組干預4周后,BBS評分、FMA評分、MRMI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但觀察組BB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但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預前,但觀察組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腦損傷患者采用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可減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且可提升下肢靜脈靜脈血流速度。
【關鍵詞】? 顱腦損傷;早期康復鍛煉;氣壓治療儀;運動功能;生活質量;下肢靜脈血流速度
中圖分類號? R473.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19--04
顱腦損傷作為臨床常見危急重癥,主要由暴力因素導致,具有病情發(fā)展迅速、致殘率高等特點。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顱腦損傷,以遏制疾病進展,但部分患者術后可能會遺留肢體功能障礙,且需長期臥床休養(yǎng),而臥床可能會影響下肢深靜脈腔內血流,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1]。隨著快速康復理念的發(fā)展,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行康復鍛煉,利于下肢靜脈血回流,改善血循環(huán),且可促使肢體功能恢復[2]。氣壓治療儀作為常用物理治療儀器,其通過反復充、放氣多腔氣囊,可有序擠壓肢體,促使組織液回流,預防血栓形成[3]。鑒于康復鍛煉、氣壓治療儀應用優(yōu)勢,本研究將二者聯(lián)合用于顱腦損傷患者,旨在觀察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對顱腦損傷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醫(yī)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1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基本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3.57±5.87歲;疾病類型:顱內血腫10例,腦挫裂傷19例,硬膜外血腫13例,其他4例。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3~63歲,平均年齡43.49±5.83歲;疾病類型:顱內血腫8例,腦挫裂傷18例,硬膜外血腫14例,其他5例。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
(1)納入標準:顱腦損傷符合相關診斷標準[4],且經頭顱CT或MRI等檢查證實為顱腦損傷;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伴有神經、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精神正常。
(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創(chuàng)傷,如骨折、畸形等;嚴重臟器功能不全;伴有感染性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既往有精神、肢體運功功能障礙;哺乳或妊娠期患者。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接受預防感染、營養(yǎng)神經、降顱內壓等相關對癥治療,并采取相關護理措施,干預周期均為4周。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疾病治療方案、預后情況等,并根據患者康復情況指導其早期進行關節(jié)被動、主動訓練等,同時進行心理干預,加強與患者溝通,以減輕其心理負擔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早期康復鍛煉:①肢體按摩,術后以“向心性方向”按摩患者下肢,依次按摩比目魚肌、腓腸肌等,30min/次。②被動、主動運動,輔助患者做雙足內翻運動,30min/次,并囑咐家屬用溫熱水足浴,20min/次,同時按摩其踝關節(jié),并指導其進行關節(jié)主動運動,30次/組。③肢體運動,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指導其進行雙下肢、股四頭肌等收縮運動,并最大限度屈伸、旋轉踝關節(jié),運動30min/次,3次/d。④體位調整,間隔2h輔助患者翻身1次,并放置硬枕在其膝下,同時墊高踝關節(jié),促使下肢靜脈回流。⑤皮膚觀察,康復鍛煉期間觀察患者皮膚情況,是否存在腫脹、皮溫改變等,若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等。
(2)氣壓治療儀:術后采用普門AirPro-600型空氣波壓力治療系統(tǒng)(上海寰熙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干預,將套筒置于患者下肢,經氣管連接主機,設定初始壓力為75mmHg,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適當增加壓力,30min/次,2次/d,若干預期間患者出現(xiàn)頭暈、心悸等癥狀,需立即停止干預。
1.3? 觀察指標
(1)運動功能:應用Berg平衡量表(BBS)[5]、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6]、移動能力評定量表(MRMI)[7]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4周后運動功能,BBS量表主要包括從坐到站、轉移、無支撐站立等14個項目,各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56分;FMA量表主要包括上肢、下肢兩個方面,共有50個項目,各項目最高分為2分,總分100分;MRMI量表包括步行、站立、坐位平衡、床上翻身等8個方面,各方面均采用6級評分法,總分40分;BBS、FMA、MRMI三者得分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好。
(2)生活質量:應用生活自理能力評定表(Barthel指數(shù))評估[8]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4周后生活質量,量表涵蓋進食、穿衣、洗澡、如廁等10個方面,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3)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美國GE,型號:Voluson S6)測量兩組干預前、干預4周后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各測量3次,最終結果取平均值。
(4)并發(fā)癥:記錄兩組下肢腫脹、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百分比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運動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前BBS評分、FMA評分、MRM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4周后,BBS評分、FMA評分、MRMI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但觀察組BB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干預前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4周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但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干預前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4周后,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預前,但觀察組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未發(fā)生并發(fā)癥,對照組發(fā)生率為10.87%,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顱腦損傷作為臨床常見損傷,其發(fā)生率僅低于四肢損傷,且具有較高致死、致殘率。手術作為顱腦損傷常用治療方案之一,雖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但術后可能會遺留一定肢體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9]。因此,尋求顱腦損傷有效干預方式,對改善肢體功能障礙、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
常規(guī)護理通過健康教育、運動治療、心理干預等,雖可改善病情,但忽視早期鍛煉對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性,護理效果有限。研究發(fā)現(xiàn),顱腦損傷患者接受早期康復鍛煉,可促進部分神經元修復、再生,重建中樞神經代償功能,促使運動功能恢復,且可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改善預后[10]。氣壓治療儀利用氣壓帶壓迫、松弛肢體,可促使血液、淋巴流動,改善微循環(huán),且均勻按摩肢體,利于血液中代謝廢棄物吸收,預防肌肉萎縮[11]。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顱腦損傷后腦內氧化應激會促使氧自由基生成,損傷腦神經細胞,導致神經功能損傷,且額葉損傷可能會損害執(zhí)行功能,從而可能會影響患者認知、運動功能等,遺留神經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2-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干預4周后,BBS評分、FMA評分、MRMI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顱腦損傷患者采用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可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康復鍛煉期間通過進行肢體按摩、關節(jié)主動與被動運動、肢體運動等,可促使肌肉收縮,提高肌肉力量,且可加速肌細胞代謝,增加肢體血流灌注。同時,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可加速肢體血液流通,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可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14]。據報道,顱腦損傷后機體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激活,會使紅細胞聚集,造成血流速度減慢,且部分細胞會附著于血管壁,增加血栓發(fā)生風險[15]。同時,顱腦損傷術后長期制動可能會影響患者肢體血流速度,影響肢體運動功能,加之使用脫水藥物,可能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嚴重血栓脫落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4周后,股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可提升顱腦損傷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康復鍛煉通過進行肢體相關運動,有助于促進腓腸肌、股四頭肌等肌肉收縮,增強肌肉代謝能力,促進代謝物質清除,加之利用氣壓治療儀輔助擠壓肢體,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活化血管,從而可提高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同時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可早期發(fā)現(xiàn)不良事件,及時處理,從而可預防下肢腫脹、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7]。但本研究并未觀察兩組遠期預后,且未觀察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研究結果存有局限,未來仍需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顱腦損傷患者采用早期康復鍛煉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可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且可提升下肢靜脈靜脈血流速度。
4? 參考文獻
[1] 李倩,靖倩,尚無怡.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20,15(3):295-298,303.
[2] 黃現(xiàn)平.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肢體康復效果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8,47(13):1621-1623.
[3] 林琴.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早期功能鍛煉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yī)療裝備,2020,33(13):137-138.
[4] 孫西周.顱腦損傷現(xiàn)代診療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300.
[5] 周君桂,范建中.Morse跌倒評估量表與Berg平衡量表應用于老年患者預測跌倒風險的效果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2):130-133.
[6] 陳瑞全,吳建賢,沈顯山.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50(4):519-522.
[7] 李寶金,李程,李鯨,等.早期軀干控制訓練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復作用[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17,17(4):261-265.
[8] 李小峰,陳敏.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3):1657-1658.
[9] 曹文平,張秀文.中藥藥熨療法聯(lián)合八風八邪滯針法在重型顱腦損傷伴肢體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1,18(29):86-89.
[10] 李霞清,王洪梅.早期康復訓練對顱腦損傷患者認知及上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4):448-450,456.
[11] 張麗桃,馬玉華,呂榮釗.空氣波壓力治療儀預防全麻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9,16(2):77-79.
[12] 張泉,張紅梅,申志才,等.早期綜合康復對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療效[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8,23(4):276-277.
[13] 陳安麗,劉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病人神經功能、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8,43(9):1232-1234.
[14] 羅海琴.階段式康復護理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9,23(14):39-42.
[15] 任麗霞,劉花,魏潔.顱腦損傷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8):1349-1350.
[16] 權晨紅,白婷.壓力抗栓泵聯(lián)合循證護理預防顱腦損傷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評價[J].血栓與止血學,2021,27(6):1063-1064.
[17] 王科文.肢體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視聽統(tǒng)合訓練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術后恢復期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8,27(12):1260-1262.
[2022-03-10收稿]
作者單位:610091? 四川省成都市,成飛醫(yī)院(神經外科:查蓉珍、毛妍;泌尿胸外科:喻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