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在數學學習效果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特別注重分層教學活動的開展,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收獲知識,獲得全面發(fā)展。對此,文章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18-0092-03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大多采取班級統(tǒng)一授課的方式,根據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進行知識傳授。這樣的方式雖然契合了絕大多數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但也導致了班級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好,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成績則越來越差,甚至出現厭學的情況,而學生也會因此被貼上“優(yōu)生”“差生”的標簽,這無疑進一步拉大了學生之間的差距。新課標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此促進學生發(fā)展[1]。
1? ?初中數學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新課標強調,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性、系統(tǒng)性極強的學科,知識抽象難懂,數學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比較輕松,但數學思維能力差的學生則會感覺數學學習難度極大,因而學習興趣不高。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最容易使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而分層教學的實施則是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入手,根據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學習基礎、數學學習效果等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層次,教師針對每個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在講解知識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基本能力;對于能力中等的學生,則需要關注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能力較高的學生,則需要關注其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真正地落實“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分層教學的實施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貼近自身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對于學生今后成長有很大幫助。
教育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主要對象,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能很好地解決統(tǒng)一施教與分類指導之間的矛盾??梢宰尰A比較差的學生主動獲取基礎性知識,實現吸收內化;讓能力中等的學生掌握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讓能力較強的學生主動地開展拓展性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 ?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原則
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實施分層教學時應該按照相應的原則進行,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一是水平相近原則。初中數學教師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時應該將基礎相差不大、思考能力比較接近、學習成績接近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層次[3]。同時教師還要保持各個層次的流動性,也就是要根據學生近段時間的學習情況、學習態(tài)度、學習水平進行調整。二是自我實現原則。教師應該針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特定的教學目標,并且要認真思考各個層次的教學設計、練習內容、作業(yè)安排,按照“跳一跳,夠得著”的思路,指引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學習目標,讓學生產生自我滿足感,并且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三是堅持積極激勵的原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尤其是低層次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得學生時刻處于最佳學習狀態(tài)。
3? ?初中數學實施分層教學的路徑
3.1? 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是教師開展分層教學活動的基礎。具體來說,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將學習能力比較強、數學基礎好、具有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學生劃分為C層次;將學習基礎一般、數學學習不主動的學生劃分為B層次;將學習基礎比較差、學習態(tài)度不佳、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劃分為A層次。
3.2? 教學目標分層
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的層次劃分后,還應該分析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要結合教學大綱,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4]。如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加強對這一層次學生的鼓勵;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指導,引領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為學生安排一些中上難度的題目,便于學生拔高;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以拓展提升為主,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題目,鞏固學到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為學生安排一些綜合度高、比較復雜的習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適當調整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3.3? 教學過程分層
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將因材施教作為落腳點,在確定教學目標后,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分層。在實踐中,教師要考慮每個層次學生的能力、要達到的目標,保證教學的層次性、趣味性得以凸顯。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對其進行必要的點撥引導,設計一些基礎性的題目,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難度相對較高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容易抓住重難點,同時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或者是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
考[5]。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對于重難點知識,新課標要求教師采取共同教學的方式,不管是學習能力強還是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都要認真聽、認真記,但也同樣要體現出差別。此外,教師還需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練習作業(yè),在作業(yè)設計上可以通過選答題、必答題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題目作答,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3.4? 教學評價分層
由于教師對每個層次的學生設置的教學目標不同,教學方法及教學過程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評時,也應該堅持不同的評價標準。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行為、學習效果等方面的內容;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則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將評價重心放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認知程度上[6]。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多鼓勵、多肯定,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
4? ?教學案例
為了更好地分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具體應用策略,本文結合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識點進行詳細介紹。
4.1? 教學目標分層
在完成學生分層后,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要求其充分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學會檢驗一組數值是否為某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能初步掌握加減消元法及代入消元法的應用;對于B層次的學生,應要求其對二元一次方程組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在A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基礎上要求其列出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并能準確地將結果計算出來;對于C層次的學生,需要在以上學習目標基礎上,靈活地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且能準確計算出復雜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4.2? 教學過程分層
對于A層次的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其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相關知識,并給出幾個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讓學生求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內容,如“小明有x個蘋果,小紅有y個蘋果,兩人一共有10個蘋果,列出x+y=10”,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并由此延伸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隨后教師再出示幾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讓學生從中選出二元一次方程,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最后教師再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并為學生演示代入消元法、加減消元法的求解過程,在學生初步了解后,出示課堂練習題,并引導學生
完成[7]。
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出示例題“小明有x個蘋果,小紅有y個蘋果,兩人一共有10個蘋果”,然后讓學生自己列出方程,并由此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x、y是多少時方程成立”,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為學生提供新的條件——“如果小明的蘋果比小紅的多3個”,讓學生列出新的方程式,即x-y=3,隨后要求學生將兩個方程放在一起猜測答案,并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猜測思路。接著為學生演示方程組的求解過程,引導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方式。最后教師出示相應的課堂練習題,引導學生完成習題訓練,鞏固學到的知識[8]。
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其自主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的相關知識,重點講解學生的存疑之處。教師在講解完成后,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與二元一次方程相關的實際問題,要求學生自己列方程求解,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綜合性習題,指引學生完成,深化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知識的理解。
4.3? 教學評價分層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要依據學生的課堂訓練情況、學習表現、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對于A層次學生,教師要以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概念、根的驗證、簡單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為主要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知識獲取情況進行評價[9];對于B層次學生,教師應該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能力上面;對于C層次學生,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運用二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可以先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然后再讓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互評價,保證教學評價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分層教學設計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個體發(fā)展需求,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數學課堂上有所收獲,能顯著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10]。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指引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探索,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波.關于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設計的淺探[J].數學教學通訊,2021(11).
[2]林杏智.在分層教學設計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20(28).
[3]王正.分層教學下的初中數學作業(yè)分層設計[J].電腦樂園,2021(1).
[4]蔡漢聰.關于分層教學下的初中數學作業(yè)分層設計[J].當代家庭教育,2020(7).
[5]楊朝凡.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應用差異教育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7).
[6]胡世剛.在分層教學設計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0(13).
[7]王錫攀.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1(4).
[8]張玲玲.試論基于分層教學思想談初中數學提問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2(2).
[9]朱建平.淺析農村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法的實施[J].新課程研究,2020(11).
[10]戴麗.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思考[J].數碼設計,2020(8).
【作者簡介】
郭斌(1991~),男,漢族,甘肅靈臺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
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