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層教學的主要實施途徑,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有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 要想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教師應當緊緊抓住“課程”這一要素,并基于課程的分層去實施分層教學. 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應當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教學內容,確保課程分層與分層教學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銜接;二是設計教學過程,確?;谡n程分層的分層教學思路能夠得到落實.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分層課程;分層教學
近段時間,基于教學質量提升的需要,分層教學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當中的呼聲又逐漸高了起來. 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關于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分層教學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后來隨著大家對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思想的重新認識,分層教學又逐漸回到課堂.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很難從學理的角度對分層教學進行學術探討,但從自身教學經(jīng)驗的角度來看,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確實有其必要性. 這是因為,無論多么高明的教師,在他的課堂上一定會出現(xiàn)學優(yōu)生、中等生與潛力生等——盡管在不同的語境之下,對學生分層時采用的名稱有所不同,但只要尊重事實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只從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結果的角度來分類學生,他們確實可以被分成若干個層次(通常是三個層次). 在這樣的分層思路之下,分層教學的主要實施途徑,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有層次性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 從實踐效果角度來看,這樣的分層教學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往深處研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只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角度去設立,很難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而要想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筆者以為應當緊緊抓住“課程”這一要素,并基于課程的分層去實施分層教學. 下面結合課程分層的思路,談談筆者的一些理解與嘗試.
分層教學的課程內涵與教學內涵
將分層教學與課程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不是生搬硬套. 課程是指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切要素的綜合,而教學的過程就是運用課程資源,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與情感發(fā)展的過程. 如果站在分層教學的角度去理解課程的內涵就會發(fā)現(xiàn),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課程的內涵是有所不同的. 結合初中數(shù)學學科,筆者以為,分層教學的課程內涵與教學內涵應當包括下面兩個方面的理解.
第一,分層教學視野下的課程與教學,應當表現(xiàn)出一定的層次性. 分層教學的理論出發(fā)點是因材施教,即表現(xiàn)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身上的多元智能. 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基于同一個教學目標去選擇課程內容,應當保證課程內容與學生之間的匹配性,這就是課程分層的最本質含義. 而當課程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表現(xiàn)出分層屬性的時候,教學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匹配性,所以分層教學之下的課程分層,一定呼應著教學的分層.
第二,基于課程分層的分層教學,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選擇.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必然要求教學路徑與核心素養(yǎng)落地之間存在著良好的過程與目標的關系. 通過課程的分層來讓具體的課堂教學表現(xiàn)出層次性特征,這實際上是一種面向教學機制的努力,而這從機制上保證了分層教學擁有實施的空間,從而使分層教學擁有生命力.
因此從這兩個方面來看,課程分層與分層教學之間,既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又是教學機制與教學表征之間的關系. 有研究指出,僅僅靠分層課程來滿足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顯然是不夠的……分層課程還需要結合課堂教與學的多樣化實施方式的探索、多種學習資源的支持以及課下個別化的答疑和輔導,才能更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個別化的學習需求[1]. 這樣的判斷實際上是對課程分層基礎上的分層教學的細節(jié)補充與優(yōu)化,其可以讓上述教學思路在教學當中更好地落地.
基于課程分層的分層教學及嘗試
具體實施時,教師應當做下面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教學內容,確保課程分層與分層教學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銜接;二是設計教學過程,確?;谡n程分層的分層教學思路能夠得到落實. 通常認為,教學時,教師可基于學生的差異把他們按照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分類,針對每一種學習方式采取不同的指導方式[2].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就可以從宏觀思路與微觀操作上,讓分層教學的生命力得到更加顯著的凸顯.
“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數(shù)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學習相似三角形之前,已有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儲備,生活中又有相似三角形的經(jīng)驗,只不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這兩個方面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 那么,教學“相似三角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基于課程的分層去實施分層教學. 本著這樣的思路,在筆者所設計的教學中,有如下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一,通過口頭調查與書面調查等方式,摸清學生關于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基礎與經(jīng)驗基礎.
調查研究表明,初中生在知識基礎與經(jīng)驗基礎這兩個方面確實存在顯著的差異——學優(yōu)生、中等生與潛力生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儲備與運用上,全等三角形在大腦中的表象與清晰程度、回憶全等三角形的性質的速度、運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直覺等方面,都存在三個層次;學生對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存在的感知程度也有明顯的層次性,當回避了“相似三角形”這一概念之后再進行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學優(yōu)生能夠敏銳地感覺到生活當中存在著諸多的相似形(含相似三角形),而潛力生的反應速度要遲鈍得多. 這種層次性的存在,意味著教師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實際上就是進行課程內容的分層,要選擇具有層次性的教學方法從而因材施教.
其二,通過同組異質以及異組同質的方法進行小組編排.
異組同質是分層教學的第一步,同組異質是分層教學后的提升舉措——前者對應著傳統(tǒng)的分層教學,后者是對傳統(tǒng)分層教學的提升. 比如,針對不同的小組,對于學優(yōu)生,教師可以直接從抽象的三角形入手,讓學生運用抽象思維去接受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猜想其判定方法;對于中等生,教師則可以采用形象圖形與抽象圖形相結合的方法,讓他們在加工形象圖形之后迅速向抽象圖形切換,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對于潛力生,教師所提供的課程內容則以形象圖形為主,當學生對形象圖形有了充分的思維加工之后,再逐步向抽象圖形過渡.
教學實踐表明,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不同層次學生所接收到的課程內容是有區(qū)別的,教學方式也是有差異的. 學優(yōu)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他們在猜想之后可以自主判斷正確與否,教師只要恰到好處地進行點撥即可;對于中等生的教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他們的思維從形象切換到抽象,這樣不僅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能讓他們在這一切換當中認識到相似三角形既面向生活,也指向數(shù)學;某種程度上來講,面向潛力生的教學是分層教學最需要著力的地方,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要幫助潛力生豐富表象,同時讓表象變得更加清晰,還要借助與全等三角形的類比(前提是激活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認識),逐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其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這是學后總結環(huán)節(jié),不同層次的學生圍繞“我是怎么得出相似三角形及其判定的”等問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梳理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學習環(huán)節(jié).
對未來初中數(shù)學分層教學的展望
在上述教學案例當中,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逐步實施,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收獲. 從知識積累與運用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分層教學效果是顯著的,尤其是當筆者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時,他們都能自告奮勇地說出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學習細節(jié),這是傳統(tǒng)教學以及傳統(tǒng)分層教學所無法出現(xiàn)的效果;從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分層教學也是有效的.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數(shù)學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shù)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世界. 顯然,當教師致力于課程分層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獲得與自己認知特點與思維習慣相匹配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有了這些內容作為基礎,學生在積累表象的時候,在發(fā)展自身思維能力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空間. 于是,他們在生活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指向現(xiàn)實世界),與在課堂上所面對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指向數(shù)學世界),就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有了這一關系,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也就有了保證.
由此展望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筆者以為,分層教學是有著強大生命力的,而如果教師能夠立足于課程分層來實施分層教學,那么無論是從知識積累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角度來看,分層教學與初中數(shù)學之間就可以形成更為和諧的互相促進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于曉靜,郭學軍. 教室分區(qū)、學生分類:基于學生差異需求的初中數(shù)學指導[J]. 上海教育科研,2017(03):49-52.
[2] 秦建云,郭學軍. 基于學生差異的分類指導策略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3(06):56-59.
作者簡介:陳敏(1981—),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數(shù)學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