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旭群
摘? ? 要:英語課程需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教師應圍繞這些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義務教育全程中持續(xù)發(fā)展。初中英語聽說整合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可以通過基于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的課堂觀察量表進行分析,將關注點從聽說整合教學活動的進展情況轉移到學生的聽說學習效果上,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觀察量表;聽說整合課;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
課堂觀察是教師與教學研究人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教學反應的行為方式,分析教學行為是否達到預設目標、教學是否有效,進而總結有效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低效、無效甚至負效教學行為,并針對其中的問題與原因,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以此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研究活動[1]。這對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地具有重要意義。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指出,英語課程需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教師應圍繞這些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義務教育全程中持續(xù)發(fā)展[2],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聽和說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的兩種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獲取聽力信息,概括和整合聽到的信息,并利用聽到的信息,以說的形式描述、闡釋、分析等表達所思所想,處理話題情境中的問題,最后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情境中的任務,實現(xiàn)單元聽說環(huán)節(jié)的深度學習,形成文化意識,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更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3]。
本文基于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設計課堂觀察量表,并以此分析杭州市富陽區(qū)永興中學李浩男執(zhí)教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中Section B 1a-1e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該單元屬于“人與社會”的主題范疇,話題是chores and permission,Section B 1a-1e圍繞家長和孩子在聚會前的分工展開討論。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他們具備較好的英語基礎,已在Section A部分學習了chores and permission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但他們不能較好地運用上述詞匯和表達方式開展多個話輪的交際?;谝陨戏治觯琒ection B 1a-1e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在本課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
①聽懂和獲取聽力語篇中談論晚會準備的信息,遷移運用目標語言“Could you please … ?”“Could I … ?”等進行相關口語輸出(主要指向語言能力);
②表現(xiàn)出與家長一起承擔家務的意愿(主要指向文化意識);
③通過分析語調和目標句型的功能,判斷推理人物的品格特征和語篇的深層含義(主要指向思維品質);
④運用轉換聽說策略進行對話創(chuàng)編(主要指向學習能力)。
一、指向語言能力目標達成的課堂觀察量表
《義教課標》將語言能力目標設定為“能夠在感知、體驗、積累和運用等語言實踐活動中認識英語與漢語的異同,逐步形成語言意識,積累語言經驗,進行有意義的溝通與交流”[4],并給出了語言能力在三個年段結束時應達到的目標[5]。其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描述有:
【感知與積累】能識別不同語調與節(jié)奏等語音特征所表達的意義;能聽懂發(fā)音清晰、語速較慢的簡短口頭表達,獲取關鍵信息;積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習慣用語和交流信息的基本表達方式;在收聽、觀看主題相關、語速較慢的廣播影視節(jié)目時,能識別其主題,歸納主要信息。
【習得與建構】能在聽的過程中,圍繞語篇內容記錄重點信息,整體理解和簡要概括主要內容;能根據聽到的關鍵詞對人物、事件等進行推斷;能根據讀音規(guī)則和音標拼讀單詞;能辨識和分析常見句式的結構特征;能用簡單的連接詞建立語義聯(lián)系。
【表達與交流】能圍繞相關主題,運用所學語言,與他人進行日常交流,語音、語調、用詞基本正確,表達比較連貫。
八年級學生不僅能夠聽懂、理解導入環(huán)節(jié)“家庭生活情境”視頻中表示提出請求和征詢許可的句型并歸納出視頻的主旨大意,而且能夠將目標詞匯和句型運用到生活情境中進行單個話輪的交際。在這一節(jié)課中,學生需要了解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交際目的和選擇合適的答語來回復他人的請求和征詢許可,推進多個話輪的持續(xù)開展,同時也需要學會用正確的語音、語調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基于《義教課標》就語言能力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語言能力學情,筆者制訂了如表1所示的指向語言能力目標達成的課堂觀察量表(表中的斜體字部分為運用量表觀察到的學生表現(xiàn)情況及對其進行的分析。下同)。
由表1可知,教師通過播放與主題相關的視頻幫助學生感知、體驗目標語言,激活學生的已有圖式。學生不僅能夠通過師生共同總結出的三個聽力策略獲取聽力語篇的關鍵信息,如通過關注首句來推測說話者的交際意圖,通過辨析“Could you please …?”“Could I …?”的表意功能來推斷母親和女兒為準備晚會所需要承擔的家務,根據說話者的語氣、語調來判斷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還能夠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主題情境中圍繞chores and permission這一話題進行角色扮演,實現(xiàn)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多個話輪的口語輸出活動,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表達比較連貫,有效達成了語言能力教學目標。
二、指向文化意識目標達成的課堂觀察量表
《義教課標》將文化意識目標設定為“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6],并給出了文化意識在三個年段結束時應達到的目標[7]。其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描述有:
【比較與判斷】能用所學語言描述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差異,表達自己的價值取向,認同中國文化,具有比較、判斷文化異同的基本能力。
【調適與溝通】能初步了解英語的語用特征,選擇恰當的交際策略;能意識到錯誤并進行適當的糾正;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處理面對陌生文化可能產生的焦慮情緒,增強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自信心;初步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
【感悟與內化】領會所學簡短語篇蘊含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勞動價值,感悟誠實、友善等中外社會生活中的傳統(tǒng)美德。
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形成與家長共同承擔一些家務的意識。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需要學會運用目標語言“Could I / Could you …?”來與家人溝通討論分擔家務的合適時間和具體內容等,并能夠在答復請求和征詢許可時學會用“can”來代替表達委婉語氣的“could”。
基于《義教課標》就文化意識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的文化意識學情,筆者制訂了如表2所示的指向文化意識目標達成的課堂觀察量表。
學生通過課前視頻的導入、聽力語篇的學習不僅形成承擔家務的擔當意識,而且也能運用目標語言“Could I … first?”與父母進行溝通,感悟相互溝通、友善相處的傳統(tǒng)美德,并在與他人交流時及時修正語言錯誤,有效達成了文化意識目標。
三、指向思維品質目標達成的觀察量表設計
《義教課標》將思維品質目標設定為“能夠在語言學習中發(fā)展思維,在思維發(fā)展中推進語言學習;初步從多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據、有條理地表達觀點;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使思維體現(xiàn)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8],并給出了思維品質在三個年段結束時應達到的目標[9]。其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描述有:
【觀察與辨析】能發(fā)現(xiàn)語篇中事件的發(fā)展和變化,辨識信息之間的相關性,把握語篇的整體意義;能辨識語篇中的銜接手段,判斷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
【歸納與推斷】能根據語篇推斷人物的心理、行為動機等,推斷信息之間簡單的邏輯關系;能從不同角度解讀語篇,推斷語篇的深層含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批判與創(chuàng)新】能依據不同信息進行獨立思考,評價語篇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說明理由;能根據語篇內容或所給條件進行改編或創(chuàng)編。
八年級學生能夠在聽對話時根據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歸納、概括主旨大意。在本節(jié)課的聽中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梳理說話者回答請求和征詢許可所使用的答語,建立上下文內容的邏輯關聯(lián),發(fā)展邏輯思維;在本節(jié)課的聽后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需要通過尋找言語證據有理有據地分析說話者的品格特征和對話的深層內涵,發(fā)展辨析和判斷的思維品質,還需要創(chuàng)編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對話,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基于《義教課標》就思維品質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品質學情,筆者制訂了如表3所示的指向思維品質目標達成的課堂觀察量表。
學生的邏輯思維在根據語篇上下文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性來選擇合適的答語中得到了發(fā)展,辯證思維在分析人物品格特征和推斷語篇的深層含義中得到了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在基于主題情境的對話創(chuàng)編中得到了發(fā)展。
四、指向學習能力目標達成的觀察量表
《義教課標》將學習能力目標設定為“能夠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目標,保持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在學習中注意傾聽、樂于交流、大膽嘗試;學會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學會反思和評價學習進展,調整學習方式;學會自我管理,提高學習效率,做到樂學善學”[10],并給出了學習能力在三個年段結束時應達到的目標[11]。其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描述有:
【樂學與善學】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較強的自信心;能主動參與課內外各種英語學習活動,注意傾聽,積極使用英語進行交流,遇到問題主動請教,勇于克服困難。
【選擇與調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能根據學習目標和進展合理調整學習計劃和策略。
【合作與探究】能在學習活動中積極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八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聽說策略,如用摘錄首字母或縮寫來代替較長的單詞、運用目標語言進行簡短的對話等。在本節(jié)課的聽后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在主題情境中轉換聽和說的策略,實現(xiàn)聽說整合,進行口語輸出活動,并通過生生互評來提升傾聽他人、主動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發(fā)展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于《義教課標》就學習能力在7~9年級學段(三級目標)中關于聽說能力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情,筆者制訂了如表4所示的指向學習能力目標達成的課堂觀察量表。
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自主調整學習方式,如將聽的策略轉換成說的策略,真正做到聽說融合;學生積極主動、合作互助進行對話創(chuàng)編,并根據評價標準進行反思,真正做到樂學善學,實現(xiàn)學習能力教學目標的達成。
運用課堂觀察量表分析英語聽說整合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對于初中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在課堂觀察中,教師將關注點從聽說整合教學活動的進展情況轉移到學生的聽說學習效果上,有意識地增強“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其次,教師在運用課堂觀察量表觀察聽說整合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同時,也進一步思考了如何優(yōu)化教學目標或改進教學活動來促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魯子問.中學英語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264.
[2][4][5][6][7][8][9][10][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5,6,5,8,6,9,6,10.
[3]嚴婉華.英語學習活動觀在初中英語單元聽說整合教學中的實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7):38-41.
*本文為2021年浙江省教研重點課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初中英語聽說整合教學范式研究”(課題編號:Z20210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