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籍之美在于作為載體,承載著中華先賢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古籍之美在于她承載著中華民族綿延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延續(xù)著民族的基因。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它們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留存著中華民族綿延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延續(xù)著民族的基因。古籍從產生起便從外觀設計、保存保護理念實踐、適應閱讀習慣等方方面面展現(xiàn)著先人對美的追求,實現(xiàn)著美與用的完美結合。外在的裝具也順應著保護和美的完美結合。
古籍之美還在流傳有序,在世代賡續(xù)中的美麗神話?,F(xiàn)多存公藏機構的古籍,從來源上看,主要是歷史上公私藏家間購買交換贈送等的遺存。在藏家手中視若珍寶的孤本秘籍,保存時不遺余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選擇收藏中很多著名藏家的懸格之高,也看出前人收藏時追求孤品名品的殫精竭慮。此外,史上藏家購書豪擲千金、火中救書等故事,很多如同神話。藏家的愛書護書,也讓更多古籍得以賡續(xù)。
古籍之美說不盡,那浩如煙海的書中有滋養(yǎng)中華民族的中華先賢思想的光芒,智慧的結晶。上古歷史文獻的總集《尚書》中提出的“民為邦本”的思想,《詩經》中“夙夜在公”的勤政思想,《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禮記》的大同世界、小康社會的理想,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準則,《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勵志格言,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都通過古籍一代一代傳遞下來,至今仍然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的源泉。
古籍還蘊含著中華文明交流互鑒之美以及開放包容之美。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是借古籍得以傳承,而古籍之美,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力,她延續(xù)民族血脈,彰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魅力,也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面向未來,中華典籍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本文摘編自作者陳紅彥《跨越時空的中華古籍之美》